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決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0年8月16日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徵求。
十四五」規劃要來了!據中國政府網消息,中共中央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研究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
「五年規劃」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的政策藍圖,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自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中國已經發布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正在抓緊起草形成「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2021-2025年將要如何走,重點有哪些?分析師指出,從此次會議看,「十四五」規劃有三大看點:
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圍繞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尤其要按照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係的要求。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
看點一 增進人民福祉
李克強在主持上述會議時指出,要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分析師指出,解決就業問題是增加群眾收入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關鍵一環。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就業數據,今年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10個月新增就業人數較去年同期略有回落。此外,城鎮調查失業率也有所增加。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對表示,在防風險主基調下,「十四五」規劃應把穩就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也需要對當前的穩就業政策進行一些修正。
汪德華表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實現就業指標是一體兩面。過去制定經濟發展目標的邏輯是「GDP增長目標—能實現多少就業」,未來應遵循「就業目標—應有多少GDP增長」的邏輯。在「十四五」規劃制定過程中,應優先確定就業目標,再確定GDP指標;同時將促進就業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優先於GDP的指標。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就業優先政策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為宏觀政策。在3月15日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會上,李克強總理也提出,「財政和貨幣政策不管是減稅、還是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圍繞著就業來進行的」。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穩就業政策,包括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定額稅收減免政策、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就業見習補貼政策、失業保險返還政策等一攬子鼓勵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
汪德華表示,中國就業扶持政策非常豐富,但總體上處於碎片化狀態,撒胡椒麵式的就業專項扶持政策只能在眾多符合條件的對象中選擇性支持,力度太小,政策激勵效果也未有科學評估。未來可考慮在深入研究和評估的基礎上,整合優化現有就業補助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