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北威州)一處擁有5000多名員工的肉製品廠發生聚集性感染,截至6月19日確診人數已經超過800例。除了工廠員工,還有三名在附近城市就讀的員工子女也被確診,病毒有可能在周邊社區內繼續蔓延。
相關工廠隸屬於德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之一滕尼斯公司。圖據新華社
據紅星新聞報導,無獨有偶,英國威爾斯一處雞肉加工廠18日也出現疫情點狀暴發,迄今已有近百人確診感染。
自全球疫情暴發以來,肉製品廠成為「熱點」已不鮮見,也引發了對動物和肉製品傳播病毒的懷疑和憂慮。然而,國際專家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指出,目前還沒有發現科學依據證明這一可能,而解決方法也超出了病毒學和公共衛生領域,需要改進社會政策和勞工保護措施。
至於這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是否會給全球食物供應鏈帶來壓力,專家也提出,憂患不只是在於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
食品傳播新冠病毒?
專家:目前沒有足夠證據
自新冠疫情成為「全球大流行」以來,肉製品廠集體感染的現象就引起了關注,最早出現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據「今日美國」統計,截至6月6日,已有33個州的216家肉製品廠至少2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在5月上旬德國各地進一步放鬆限制措施之際,該國有兩家肉類加工企業發生聚集性感染事件,有數百人檢測呈陽性。
目前,除美、德外,歐洲多國及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都相繼暴發過類似事件。
今年5月,與美國肉類加工廠相關的新冠病例就已過萬。今日美國網站截圖
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過食品途徑傳播?不少人「細思極恐」。對於這一疑問,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告訴紅星新聞,迄今在德國還尚未發現食品傳播新冠病毒的足夠證據,而德國相關機構也建議民眾,無需對食品安全感到恐慌。
他還指出,因食品進入消化道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雖然不排除未經熱加工的食品攜帶病毒通過口腔咀嚼進入黏膜,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對於生肉食材表面攜帶病毒是否會傳染人類,陸蒙吉教授表示,目前也還沒有相關證據得出這一結論。
今年5月,美國泰森食品工廠約2000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泰森食品公司是全球最大鮮雞肉、牛肉和豬肉加工商之一。圖據新華社
同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新聞官克里斯多福·埃姆斯登(Christopher Emsden)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也表示,迄今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食物傳播,雖然食品相關設施面臨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已在全世界成為普遍現象。
而鑑於中國部分地區疫情的新發展,中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在回應生鮮食品安全性時也指出,目前還沒有發現通過食用食物,包括海鮮產品經過消化道感染的證據。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但為了降低風險,建議儘量不要去接觸生魚、生肉,在處理、烹飪過程中應該注意食品安全,包括生熟案板分開,食物和飲用水要徹底加熱、煮熟、煮透。
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食品會傳播新冠病毒。圖據紅星新聞
對於牲畜是否會攜帶和傳播病毒的問題,陸蒙吉教授指出,目前研究成果基本上已經排除了豬和雞傳播病毒可能,而對牛羊的研究實驗尚未得出結論。此外,貓和狗作為病毒傳播媒介的作用,雖然不完全排除可能,但就目前研究結果來看,這種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集體感染超出公共衛生領域
需要社會統籌解決
據德國工會統計,德國肉製品生產加工行業主要依靠移民勞工,其中80%的人是臨時工,主要來自羅馬尼亞、波蘭、保加利亞和其他東歐南歐國家。如何防範集體感染已經超出了病毒學和公共衛生的領域。
「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取決於病毒學和公共衛生,而是演變成了社會問題。」陸蒙吉教授說。
正如多家德國本地媒體報導,發生集體感染的肉製品廠內,大部分工人來自東歐國家。他們乘坐了十幾個小時的大巴返回德國工作,居住在集體宿舍內,一個房間裡生活著好幾個人,無法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衛生條件也沒有保障,使他們成為高危易感人群。
陸蒙吉教授認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發生,當前亟需解決問題的重點是,改善這些工人的生活條件,使之能夠滿足公共衛生和社會隔離要求,阻止病毒傳播。據他介紹,德國政府目前正在考慮的解決方案包括,暫停德國肉製品廠通過中介公司來僱傭這些東歐勞工,而是直接僱傭,給予他們像本地僱員一樣的待遇。
在美國,大量發生集體感染的肉製品廠內也存在類似的勞工待遇問題。據法國24電視臺報導,比如在最初發生疫情暴發的世界上最大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公司的工廠,工人說,就算生病,廠方也鼓勵他們帶病工作,還發放價值500美元的「負責獎金」給那些承諾在4月堅持工作的人。此外,據BBC報導,儘管工會在3月初就屢次要求廠方提供防護用品,但始終未果。
據報導,Smithfield發放價值500美元的「負責獎金」給那些承諾在4月堅持工作的人 圖據網絡
另一方面,食品製造業的特殊性也構成挑戰。FAO新聞官埃姆斯登指出,FAO對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有一套標準建議,迄今沒有改變,但在國家層面,可能落實這些建議的能力有所改變。因為食品製造業是一個勞工密集型產業,和那些可以轉為線上工作的行業相比,受到疫情的挑戰更大。
而德國媒體在報導也指出,發生感染的德國肉製品廠內生產線設計特殊,以至於人口密集程度遠高於其他行業,更易引發集體感染。
泰森食品公司旗下的肉類加工廠如今用透明簾隔開每個工位。圖據美聯社
FAO經濟及社會發展部助理總幹事馬克西莫·託雷若(Máximo Torero)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說,為了避免更多與食品相關的生產機構因疫情暴發而關閉,必須實施嚴格衛生管控來保障食品鏈,「否則,我們會面臨在美國肉製品產業看到的局面,或者在秘魯和巴西出現的問題——由於員工感染新冠病毒,整個食品批發市場都被迫關閉。」
加強動物疾病防控
保障食品衛生安全
除了改善勞工權益和生產環境,對動物疾病的防控也是確保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6月19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也發表聲明,提醒各國在應對疫情同時也不要鬆懈了對動物疾病防控的努力。文中指出,這些疾病的傳播使動物製品生產行業面臨高風險,從而對全球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也加劇當前的衛生和社會經濟危機。
2019年下半年,韓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圖為2019年9月17日,韓國防疫人員對發生非洲豬瘟疫的養豬場周邊進行消毒,圖據東方IC
根據來自世界動物衛生信息系統(WAHIS)的各國通報,OIE當天發布了全球動物健康狀況年度報告。報告發現,近年來,跨境動物疫病蔓延引發疫情的案例時有發生,其中一些疾病目前仍存在。
例如,在過去一年中,在全球範圍內檢測到的非洲豬瘟(ASF)病例就有所增加,在OIE150個成員中,有28%檢測到ASF。這種疾病曾在短時間內就引發行業重大危機,甚至影響到全球豬肉和其他副產品的供應鏈。由於缺乏有效疫苗,疫情目前仍然無法完全得到控制。
再比如,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也是給公共健康帶來重大挑戰的另一大疫病,會給國計民生和國際貿易帶來嚴重後果。據OIE分析報告,這種病毒在2020年的幾個月活動有所增加。這種禽流感具有潛在人畜共患可能,又會很快發生變異。在這種情況下,提高疫情通報透明度和對全球形勢的了解對於保護公共衛生、確保動物和動物產品貿易安全來說至關重要。
供應鏈的挑戰
儘管如此,當被問及持續數月的全球疫情是否會威脅到全球食品供應,託雷若說,這確實帶來了一些物流問題,但目前情況已經穩定多了,有充足食物能確保2020年的全球供給。由於經濟不景氣,對種植人員的需求將會大幅減少,需要保證他們的流動性,以完成明年種植任務。
另一方面,託雷若指出,當前面臨的問題不在於食品供應,而是獲取。FAO預計,由於疫情導致經濟衰退,在全球101個糧食淨進口國,可能會有1420萬至8030萬人遭遇飢餓。這主要是與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關,而非糧食供給能力。
此外,供應鏈能否正常運轉也值得警惕。埃姆斯登告訴紅星新聞,FAO總幹事屈冬玉曾在會見非洲國家和G20國家農業部長時都數次強調,一個明智之舉是,所有國家都應該努力增加糧食生產,不是由於近期糧食供給存在不確定性,而是為了長期打算——供應鏈短,會有助於規避本地糧食危機的風險。
紅星新聞特約記者 王薇 陳夢鴿 柏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