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驗證網絡語言到底有多可怕?

2021-01-19 望海閱讀

在小社印象中對於臺劇還停留在《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等臺灣偶像劇時代。不曾想,近日引進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視頻平臺熱播,獲得有史以來電視劇最高評分(豆瓣9.5分)。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

臺灣劇在爆發式突變,在豆瓣上的評分是近幾年唯一一部超過9.5分的電視劇,從前電視長篇劇能獲得9.0高分已經很不容易,為什麼《我們與惡的距離》會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

宋喬安(賈靜雯飾)是品味新聞臺總監,每天在新聞臺爭分奪秒的搶鮮、搶收視率,底下員工臨近生產還要來幕後工作,直到在工作崗位出現羊水破裂。宋喬安立馬讓別的同事也頂替這位即將生產的孕媽媽,這時正在做助理編輯的李大芝出現,走進了宋喬安的視野。

李大芝突出的工作能力被宋喬安破格提升到編輯的職位,只對總監一個負責。

這位總監十米的氣場讓整個公司新聞部瀰漫著一種緊張、小心翼翼的氣氛。

然而兩年前的宋喬安絕對不是這樣一個女人。她有一兒一女、有愛她的丈夫,家庭和睦、幸福。但就在一個普通的周末宋喬安帶著兒子去一個戲院看電影,自己在外面接電話期間,李曉明(犯罪分子)衝進戲院,用自製槍槍殺了9名觀眾。

宋喬安的兒子李安彥也不幸被流彈擊中去世。這讓宋喬安不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兩年來不斷用工作麻痺自己,丈夫不能理解妻子這種舉動,婚姻因各自不信任、不理解中快要土崩瓦解。

對於兩年前戲院的惡性事件,作為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即使在李曉明定案之後也想了解其犯案的動機真相,一邊抵抗政府、民眾的輿論帶來的壓力,從這個事件將世界的人糾葛在一起。只想儘快處決犯罪分子的國民政府,在王律師和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處決了李曉明。

而施暴者李曉明家人,為了避免民眾的怨憤,賣掉房子回老家躲避,上大學的女兒因為哥哥的惡劣事件,休學2年最後大學沒畢業。

李媽說:「誰也不願意20多年培養一個*人犯「,與其家裡三個人死,不如讓女兒重新開始生活」李媽媽為了孩子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讓女兒改名為李大芝。

因為事件中的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所以在機緣巧合下,被哥哥傷害的家屬宋喬安成為了自己的上司,而自己卻不能告訴她,我就是傷害你兒子兇手的妹妹。

當李大芝知道哥哥就要被處決時,無意中被宋喬安聽到李大芝與父母的通話內容。

人們希望受害者走出傷痛重新生活,宋喬安面對所有人的勸解,怒吼質問:我天彥怎麼辦?天彥就沒有活下去的權力?這不公平!

因為王赦律師職責就是替犯罪嫌疑人做辯護律師,這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將矛頭指向懷孕6個月的妻子,她的妻子在朋友圈遭受了言語恐嚇,因為害怕在買菜途中出了車禍,過度緊張害怕導致6個月的孩子早產,最後孩子夭折的悲劇。

李大芝的身份被宋喬安識破,李大芝在鏡頭背後親眼目睹哥哥被處決過程,也和宋喬安對峙:新聞媒體人,不求證事實真相,就可以隨意報導。難道比我哥又好到哪裡去了。

你觀看完這部劇時會發現隨著劇情的發展,彈幕一會攻擊宋喬安、一會攻擊律師、一會又抨擊像李曉明這樣的罪人,所有人只在自己看到的問題下肆意發表自己的言論。

就像劇情一樣,所有人都只看到了事件的一面。最最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站在自我的角度,批判道德觀點,施暴者家人、受害者家屬……人人都想要一個公平的待遇。

02

輿論的對錯,該不該讓媒體背鍋

全集看完這部電視劇,我們會發現、新聞媒體的報導是這次事件的最大幕後推手,將人們的情緒無限放大。

後續無意中碰見李大芝的學長,因獨家報導了一篇李大芝一家因為哥哥事件,寫了一篇「走出陰霾,重新生活」的稿子,遭到受害者家屬的極其不滿,媒體直接找到李大芝店鋪圍攻,受害者家屬扔雞蛋……

媒體的話筒、鏡頭報導時刻引導民眾輿論,宋喬安用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了自己的觀眾「我們的觀眾只有7歲」潛臺詞(新聞讓他們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這句話令人「不寒而慄」,網絡霸凌、網絡暴力不知不覺,讓媒體人不知不覺從被報者逐漸變成施暴者。

因為新聞報導了一個孩子傷人事件,新聞矛頭直接指向母親如何對待孩子,卻沒有了解真相孩子有「思覺失調症」母親有「抑鬱症」最後不堪網絡輿論的壓力,一起和孩子結束了生命。

此事件出了以後還去採訪逝世者家屬,另家屬在現場失控砸媒體機器……

這部劇最令人深思的不是犯罪者,不是受害者,而是網絡暴力這個曾經以為傷害我們的,不知不覺我們也變成了施暴者。

所有在網絡上活躍的人,因為鍵盤手指的不斷輸出,言語惡劣、放肆的話語,這些無形中遞過去的剪刀,請問又有誰會來買單。

網絡暴力這個太過空乏的「詞彙」卻在網絡上變成一根根刺,刺向與你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03

被網絡語言暴力的我們

也逐漸變成施暴者

2012年陳凱歌導演的一部《搜索》女主葉藍秋只因沒有在公交車上讓座,被同車的記者拍下並上傳在網絡媒體快速傳播,如今高效的傳播模式,手機、電腦、ipad等媒介,讓葉藍秋遭受到網絡的攻擊,她的個人資料、公司全都被網絡扒了個遍。

因為媒體記者沒有了解事實真相,卻用自己的主觀意見,將葉藍秋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倒,事實上那天葉藍秋查出癌症晚期,自己傷痛的無人理解,卻在網絡上被無情攻擊,被曝小三……

除了這些線上電影劇情,在現實生活中被網曝的也不在少數。

還記得當年臺灣的「甜心教主」王心凌,近年來出現在鏡頭下被網友霸凌:"怎麼臉部變僵硬?"「僵臉王后」……

王心凌diss網絡暴力,專門寫了一首歌,以回應網絡這些營銷號、不明真相觀眾的言論。

天外飛來一筆新聞

今天誰被黑

因為他說了這句話

全世界崩潰

別人的眼淚怎麼只是

你配飯的點綴

跟著劇情亂噴口水

請問你是誰

誰是誰

搞不清楚誰是誰

怎麼能說得天花亂墜

同樣作為歌手藝人的張藝興也被網絡語言暴力很久,最近因為某度詞條用嘲諷態度解讀該藝人,被藝人工作室直接發表維權申明。

張藝興的老闆楊天真也在微博回懟這次事件:

受到的網絡暴力除了這些藝人,被網絡語言暴力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反觀這些被網絡暴力的人,替自己說話時也用相同的言語網曝別人。

之前在網上被通報批評的「曾軼可微博掛人事件」就是當年網絡暴力的受害人,10年後同樣在網絡上暴力他人,也絕不手軟。

所有網絡語言暴力你來我往,變成了一個隔著網線對罵世界,我們的社交平臺變成人們宣洩網絡暴力、網絡霸凌、從而滿足個人快感的平臺。

04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這部電視劇事件背後原因提醒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呢?或許只在每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自我反思在網絡便捷的今天,我們得到的利弊。所有言論背後、事實的引導因素是什麼?想要杜絕和阻止似乎變得非常艱難。

網絡就像一張大網,這些網線背後的ID、真實面孔我們沒辦法一一揪出。

我們只知道公民有言論自由,但這個言論未免太過肆意了。如果有完善的憲法,維權程序能夠簡化,造謠、誹謗這些事實一旦確定,受害者是否能維護自己的權益?

發達的網絡把我們的世界變小,卻無形中也將矛盾擴大化。

記得《我就是演員》重現《搜索》電影情節時,有位知名導演說:鏡頭下的真相最會騙人,因為這個事實你不知道被多少人用剪輯技術加工了多少次,亦或者你只看見事實的最表面。

在網絡媒體發達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要反思,因為我們的一篇文章帶動一波人的節奏、一個評論回復,有可能給當事人、家庭帶來的無法預估的傷害。

話說:「三思而後行」發表的言論都能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而不是一句「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作為媒體人,讓觀眾看見事實的真相是我們的職責使命。

不曾想卻變成掩蓋事實真相,引導輿論的劊子手。

不是所有看見的真相,就是真相……

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是否要認真反思,如今飛娛樂、輿論、新聞,是不是變成一個輿論跟風的時代。

我們要知道「觀眾只有7歲」7歲的孩子,不能思考、不能明辨是非?

我們媒體人不是上帝,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試圖引導民眾的思想。

退居網絡背後,我們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我們不是神。

05

《網絡語言暴力問題研究》

(歐盟治理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自從出現「網絡語言暴力」就成了網際網路不能承受之重,對於網絡語言施暴者高舉人肉搜索的旗號,網絡欺凌問題日漸肆虐……

這些現實問題逼近的時候,變成一個個悲劇時。我們所有人不僅是媒體還有活躍在網絡世界背後的吃瓜群眾,是否要反思自己曾用不經意的語言,傷害過他人。

「網絡治理」「網絡管控」等詞彙也進入各國政府討論的議程。如何治理網絡語言暴力仿佛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各國的關注熱點。

我們不想被霸凌更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施暴者,《網絡語言暴力問題研究》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刻探索和研究。

希望有一天網絡世界能變成一個理智、友好、充滿愛的世界。

小社今日互動話題:

針對「網絡語言暴力」你有更好解決方案麼?

相關焦點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在豆瓣獲評9.4的高分,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這部劇涉及的社會現象足夠多,暫且從我所關注的三個部分說起:家庭(夫妻關係)、精神導師、陌生人,來分享對這部劇的理解。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
    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又一黑馬臺劇爆火,豆瓣評分已超9分!2019年的臺劇,可以說是驚喜連連!和HBO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交出了豆瓣評分9.5的答卷;和Netflix合作的《罪夢者》,打造出了口碑平平,但話題度頗高的臺劇,而就在去年年底,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和FOX合作的又一黑馬臺劇來襲,豆瓣評分已超9分,劇情全程高能反轉!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我們常說,好的電影可以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曾經的《素媛》、《熔爐》、《媽媽別哭》...都銘記著當年曾經發生的傷害,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最近小眸看了一部臺劇,一部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剛播出三集,就拿下豆瓣9.3的評分,直至大結局評分還上升到9.5,到底是哪部神劇如此深受網友喜愛呢?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憑什麼衝上豆瓣9.3?
    才四集就衝上豆瓣9.3,要知道很多劇上8就被追捧了,這部劇簡直一騎絕塵,怪不得哪裡都有著對它超高的評價,哪裡都在求資源。「臺劇的新高度」「金鐘獎預定」「年度華語最佳」這評價光一個分量就夠重了,三管齊下,可見此劇之優秀,比起情情愛愛、家長裡短的泡沫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超越的深度,確實是不容錯過的好劇。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10集收官,豆瓣評分9.4僅次於《權遊8》
    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著賈靜雯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就連《都挺好》這樣的電視劇豆瓣評分都只有7.9,所以觀眾十分好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到底是什麼神仙劇?《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現如今已經更新了兩集,同時第八季也是《權遊》的終結篇,以往每一季的《權力的遊戲》都有10集,但是作為終結季,第八季的《權遊》雖然受關注度達到了一個高潮,但是實際上卻減少了4集,作為各大獎項收割機的《權力的遊戲》豆瓣評分跟是達到了一個高潮,剛放映了2集,豆瓣評分已經到了9.7,而《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豆瓣評分已經十集播放結束,卻依舊穩定在了9.4,這是十分少見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 可以說《噬罪者》,是比肩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作品
    去年最讓人驚喜的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評分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以一個槍擊案件為基礎,通過兇手、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和旁觀者的視角來探索深刻而現實的主題。另一部精彩的中國劇《噬罪者》誕生了,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同樣的魅力,主題也很相似。《噬罪者》由莊開勳、夏于喬、曹燕豪、蔡淑珍、林子喜等明星主演,共13集,已全部播出。豆瓣評分8.0分,從整體質量來看,是被低估的,比較合理的分數應該是8.5分以上,分數只有300人左右,看的人數比較少。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 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 播放成績確有點讓人意外
    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 播放成績確有點讓人意外時間:2019-06-27 08:16   來源:花邊娛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 播放成績確有點讓人意外 在今年的3月份,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說已經上線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
  • 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引領臺劇在大陸播出的回暖之年
    據豆瓣最新發布的2019年電視劇得分排行,排在前兩名都是臺灣電視劇,分別是《我們與惡的距離》(9.5)和《俗女養成記》(9.1),這種「壯觀」的場面,從來未見。2019年3月24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公視」開播,播出後好評如潮,大陸部分對新劇敏感的觀眾,也通過不同的渠道看到了這部劇,豆瓣得分高達讓人吃驚的9.5,連該劇的導演林君陽在接受【映畫臺灣】專訪的時候都說:我覺得《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分數有點誇張了2019年4月21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公視」播出最後一集,3.4的收視率創下了本年度臺灣新劇的最高成績。
  • 我們與惡的距離:為拼收視率、點擊率忘了初衷、失了底線是多可怕
    文|吳清淺作為媒體當為拼收視率、點擊率忘了初衷、失了底線時到底有多可怕呢?《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你,這可怕輕則讓人不得安生,重則把人逼上死路。曾經總覺得媒體報導的東西咋沒人情味,那客觀有時候真讓人生氣。當然,那是門外漢的無知罷了。
  • 9.5分口碑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線,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在今年的3月份,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說已經上線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豆瓣9.5分的成績可以稱得上是神劇了,因為今年比較受歡迎的《都挺好》和《破冰行動》最終也都是沒到8分。然而這樣一部神劇在內地上線後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火爆。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無論是觀眾的熱議、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是6座金鐘獎盃、豆瓣9.4高分,都足以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而這其中,劇本是尤為人所稱道的一方面。創作本劇時,編劇呂蒔媛曾用一年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幾易其稿,終成觀眾現在看到的十集劇本。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
  • 賈靜雯:女神再現螢屏《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分,超期待
    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到底是網友不上街,還是路人不上網?然而,身處社會是複雜的,我們可以隨隨便便在網上發表評論。可以隨心所欲去指責,沒有對錯。但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複雜的,事情有始末嗎?事情只有黑白對錯嗎?一個人,好人壞人,足以去評價嗎?劇中所說,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一個人,又怎能用好壞來簡單總結?
  • 《我們與惡的距離》:9.5分臺劇內地上線,看清好劇與爛劇的距離
    導語:《我們與惡的距離》:內地上線喜大普奔,雖有刪減但影響不大!剛剛小柒又刷了一遍《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這次看的不是盜版啦~內地引進了這部劇9.5分的臺劇,大家可以在視頻網站裡觀看了,確實是件喜大普奔的事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劇了,除了它的內容外,還有因為是賈靜雯再次回歸臺劇市場緣故。
  • 臺劇來襲《我們不能是朋友》《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比一部更驚豔
    許久未看臺劇,今年倒是有幾部劇,讓我們眼前一亮。先是在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提名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進入我們的眼前。這部劇講述了圍繞去世宋正遠留下的保險金。講述了一個神經沙雕「同志」阿傑,一個更年婦女劉三蓮和一個叛逆小青年宋呈希,這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在這部劇的後幾個月,臺灣頒布了同性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