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報復性運動」?多位學生骨折!一定要量力而行

2020-12-14 騰訊網

深圳初三、高三的同學們已經在4月27日返回校園。

深圳市教育局此前發布了《深圳市2020年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方案》,體育中考定於6月10日至25日舉行。

現在距離考試只剩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少同學開始「報復性運動」,進行備戰衝刺。

然而疫情期間,孩子們普遍缺乏鍛鍊。近日,長沙一家醫院在3天內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14-15歲的青少年。

為啥「神獸回籠」後,這麼容易骨折?

據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李政介紹,一般來說長時間不運動,容易發生運動損傷,應力性骨折就是其中一種。

骨折一般分為創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兩大類,其中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屬於創傷性骨折一類,也可以說是「報復性」運動損傷。

疫情期間宅在家,長時間的「運動停擺」之後,突然進行大量運動,肌肉耐力超過極限,肌肉協調能力下降,保護能力減弱,使部分肌肉、韌帶損傷。

如果這時候運動,應力容易集中在你的某段骨頭,再強的骨頭內心都有脆弱的一面。在這種「集中作用、精準打擊」之下,就造成所謂的「應力性骨折」,或者說「疲勞性骨折」。

而應力性骨折之所以多發於青少年,是由於青少年骨質與肌肉力量並沒有發育完全,當「力量」與「運動量」不匹配,就會導致骨頭的代償,也就容易導致運動性損傷。

如何判斷是不是應力性骨折?

醫生在看病的時候,經常碰到一種情況:患者說自己只是普通的跑步、打球,也沒崴腳,怎麼就骨折了?

如果這樣問,你可能是不知道「應力性骨折」的真面目。李政表示,應力性骨折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骨折,幾乎很少因為外傷所引起。

如果運動完隱隱約約覺得不對勁,就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是突然疼痛嗎?

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單腳站立某個地方很疼?

應力性骨折的症狀之一是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用手壓痛處會疼出眼淚水嗎?

用手指壓痛處時,會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停止運動一段時間就不太疼了?

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是,就得趕緊去醫院了。

醫生提醒:應力性骨折通過普通X線片往往無法發現問題,容易發生漏診,需要結合病史、查體,並配合磁共振檢查來確診診斷。

許久不運動,也容易中招

肌肉是有記憶功能的,出現「應力性骨折」除了與本身體質、注意力不夠集中等因素有關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肌肉記憶」消退。

李政介紹,所謂「肌肉記憶」就是運動康復中的術語「動力定型」,也就是經過長期不斷練習後「熟能生巧」,不用大腦時刻高度注意,肌肉就能按照習慣的模式完成運動。

比如騎自行車,學會之後就算長時間不騎車,只要踩上幾圈就能很自然地找回感覺。或者回想一下自己是怎麼上下樓梯的,是不是不用刻意控制腳的動作的幅度,就能輕鬆上下?

在疫情期間,大家沒有重複原來的運動習慣,加之久坐不動等不良的動作模式,肌肉「業務能力」下降,身體沒法兒跟上大腦中的動力定型。

所以很多許久不運動的人剛出門鍛鍊很容易發生各種「翻車」事故,比如跑步當中肌肉拉傷、關節扭傷、韌帶或軟骨損傷等。

怎麼避免運動損傷?

針對這個問題,李政給出了幾個建議,總原則是: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

不能馬上進高強度的運動

疫情之後的鍛鍊要聽從身體的感覺,不能馬上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比如長跑馬拉松,還有青少年們最喜歡的足球、籃球比賽等極限或者對抗激烈的劇烈運動。

制定一個科學的鍛鍊計劃

如果願意,可以給自己或孩子布置一個小作業: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鍛鍊計劃。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運動中受傷。

從中低強度的運動開始

鍛鍊身體應從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選擇娛樂性球類運動,如桌球、羽毛球等。

剛開始時,運動時間建議在30至40分鐘,低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可適度延長。

鍛鍊一段時間後,根據自身狀況可逐漸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

醫生提醒,如果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出現關節紅腫、嚴重疼痛,頭暈、冷汗、手抖的現象就需要立即停止運動進行休息,並觀察自身情況是否好轉,若情況有更嚴重的趨勢則需要前往醫院就診。

運動期間,這些細節要注意

1、做好運動前熱身以及內在的思想準備。充分意識到突然劇烈運動的風險。循序漸進地做一些簡單的基礎練習,讓身體慢慢恢復肌肉記憶。

2、做好運動中的輔助保護。例如藉助外在的輔助工具,包括合腳的鞋子和鬆緊適當的衣服、護膝護踝、登山杖等等。

3、運動中高度重視身體信號。運動當中一旦感覺呼吸困難、心率加快到感覺心慌,出現停止運動也不緩解的大汗淋漓等情況,應該停止運動,從而避免出現嚴重的意外事故,特別是比賽類運動更應該把握好度。

4、運動後進行冷身運動。對,你沒看錯,運動完了還要做「冷身」運動。它的重要性不亞於熱身運動。讓身體從運動狀態過渡到靜止狀態的適應過程,可以避免運動者各項身體機能變化過快而影響健康。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緩慢地走走,然後再停止休息。

運動中受傷了,如何及時做好科學處理?

運動鍛鍊如果抱著想把前幾個月欠的功課補回來的想法,進行「報復性」鍛鍊,過早過急地開展超出能力的運動將適得其反。

近段時間來平樂醫院就診的運動損傷患者,相比往常都有明顯增多。比如打籃球導致韌帶拉傷、長跑導致應力性骨折、跳繩導致滑膜炎、肌腱炎等。

如果在運動中受傷了,總的來講應遵循「RICE」的基本原則:

「R」指Rest——

即停止運動,讓患處制動休息。制動可以控制腫脹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

「I」指Ice——

在24-48小時內使用冰敷療法,每次10-20分鐘,2小時一次,注意不要將冰塊直接敷在皮膚上,以免凍傷。這樣做能使局部血管收縮,減輕出血帶來的腫痛。

「C」指Compression——

扭傷則需要加壓包紮,能減輕局部的腫脹防止進一步出血,注意不要隨意揉按,或者噴紅花油等,這會加重急性期損傷小血管的出血,導致腫脹疼痛加劇。

「E」指Elevation——

如果是崴腳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讓受傷的部位高於心臟水平,這樣可減輕腫脹等症狀。

比如在睡覺或休息時,在腳下墊一個枕頭,使患肢高於心臟約10公分左右。這樣做可以促進血液回流,達到減輕腫脹疼痛的目的。

醫生提醒各位學生和家長,運動歸運動,一定要記住:運動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整理】姚淑慧

【來源】瀟湘晨報、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作者】 姚淑慧

【來源】 健康情報局南方號

相關焦點

  • 學生返校後發生應力性骨折?深圳醫生提醒謹防報復性運動損傷
    南都訊 記者李榕 通訊員李靂 近日,長沙市某醫院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7名患者都是剛剛返校的初三學生。運動當中為何會突然發生「應力性骨折」?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深圳市坪山區中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李政介紹,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屬於創傷性骨折一類,長時間沒有運動,如恢復運動要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
  • 報復性運動與應力性骨折
    小餘到了骨科門診,門診  醫師予x光片檢查,未見明顯骨折徵象,建議回家休養,避免距離運動。再次休息一周,一周後跑步,疼痛繼續較重,家長帶著小餘回到骨科,醫生予磁共振檢查,發現股骨下段應力性骨折。       疫情之後,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報復性存錢……「報復性」系列詞彙爆紅網絡。隨著疫情平穩,體育運動設施開放,「報復性運動」逐漸增加。
  • 開學後的學生應力性骨折多發?這些知識你必須要知道!
    「應力性骨折」患者,而且,7名患者都是剛剛返校的初三學生。退役聲明中,姚明親述「去年年底,我的左腳第3次應力性骨折,我不得不離開賽場」。相關資料表明,應力性骨折一般多發於運動員,我國多位國家隊主力運動員,如女排運動員趙蕊蕊、馮坤、王一梅,體操運動員李寧,均受到過應力性骨折傷病的困擾,導致競技能力下降,甚至運動員職業生涯的提前終結。
  • 學生返校後跑步意外骨折,許久不運動,鍛鍊時應當注意什麼?
    尤其是高三、初三的學生,由於面對著升學的壓力,部分已經返校。隨著這個長達4個月的「寒假」的結束,學生們在返校之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學生運動時,「意外」受傷 根據南方都市報近日報導,在湖南省長沙市的第八醫院,上周接診了7名「應力性骨折」的患者,都是十四五歲的初三學生。
  • 謹防「報復性」運動損傷 深圳平樂醫院骨關節科專家為市民支招
    深圳新聞網坪山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楊濤 通訊員 李靂)近日,長沙市某醫院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7名患者都是剛剛返校的初三學生,因鄰近中考需要參加體育考試,每天都進行了一定強度的體育訓練,最近幾天出現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到醫院檢查後,均被醫生診斷為「應力性骨折」。
  • 長時間沒運動警惕應力性骨折
    近日,中小學校陸續開學,學生們重返校園,學習、運動恢復以往。然而,疫情期間,很多學生宅在家,沒有重複原來的運動習慣,或者長時間沒運動,剛回校園要警惕發生應力性骨折。
  • 重返運動場請量力而行 小心「報復性」損傷找上門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逐步好轉,許多運動愛好者按捺不住躁動的心,躍躍欲試開始出門運動了。由於長時間缺乏鍛鍊,突然進行較高強度的運動,運動愛好者容易造成運動損傷,遇到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對於很多人來說,「重返運動」與「復工復產」一樣,成為了生活中的關鍵詞。
  • 複課復工後報復性運動出問題,已有多人中招
    南京一姑娘報復性擼鐵後送醫急救。 年輕姑娘報復性鍛鍊後,膝關節半月板的損傷。 長沙一醫院3天內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且均為才複課沒多久的14-15歲的青少年。 ......不斷地「報復性運動」被很多人提上日程卻反被「報復」那複課復工後到底該如何科學重啟體育運動呢?
  • 7人骨折,多人猝死,全是中學生!體育課,稍不注意就成了危險活動
    現在,這個病開始「纏上」疫情後返校的學生。 3天出現7例應力性骨折 「陳醫生,這已經是最近三天出現的第 7 例中學生應力性骨折了!」 除了備戰中考體育的初三同學,其他孩子也要注意,一放飛後就「報復性運動」,容易得應力性骨折。
  • 榕城健身房火爆 警惕「報復性運動」
    「疫情穩定後的『報復性健身』是現在每個健身房的常態。越來越多的新會員來健身,有些人是因為長時間窩在家裡貼了膘,夏季快要到來,需要露肉,所以就開始了健身之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疫情讓人們覺得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也加入健身隊伍,想通過運動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但也有些教練對出現「健身潮」的原因有不同的分析。
  • 醫生緊急提醒:三天診斷7例這類患者,都是返校學生!
    在行膝關節磁共振成像檢查時,發現「右側股骨下段骨折並廣泛骨髓水腫」。通過仔細詢問病史發現,這名疫情期間新近返校的初三學生,因鄰近中考需要參加體育考試,每天都進行了一定強度的體育訓練,最近幾天出現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於是羅同學媽媽帶他到醫院就診。
  • 復工後,運動也該恢復常態了?千萬悠著點,警惕「報復性」運動損傷找...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許多運動愛好者按捺不住躁動的心,躍躍欲試開始出門運動了。對很多人來說,「重返運動」與「復工復產」一樣,成為了生活中的關鍵詞。可由於疫情期間長時間缺乏鍛鍊,突然進行較高強度的運動,不少運動愛好者容易造成運動損傷。遇到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今年37歲的葉先生,在經歷了長達5個月的「買汏燒」居家防疫生活後,在5月21日重返足球場,開啟了庚子年第一場熱身賽。「其實真的運動量不大,就是幾個老朋友聚一聚,找找狀態。」
  • 長時間不動跑步後雙腿膝關節腫痛 15歲初三男生被確診為應力性骨折
    近期有報導稱,自中小學陸續開學複課以來,長沙市某醫院接診了不下10例應力性骨折患者,其中4月25日至27日3天就接診了7例。患者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大多是迎接體育中考的初三學生。杭州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
  • 多地準備開學工作,你做好準備了嗎?開學後學生如何安排?
    多個省市多天保持零新增,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多地下調應急響應級別,並陸續公布開學時間並準備開學前的工作。多所高校預計3月底開學,關於開學,你做好準備了嗎?學生必須嚴格按照學校通知的返校時間返校,學生開學返校前要填寫報到註冊準入證、以學院為單位分批次返校,返校路途儘量乘坐私家車,入校時要由學生處延審學生證、健康證明、註冊報導,由校醫測量體溫,籤健康狀況意見,保安處驗看準入證,符合入校條件的予以通行。
  • 疫情期間,在家宅久後報復性運動,要小心膝關節運動損傷
    你會發現身邊繼續跑步,打球,爬山等參加各類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起來,還有一些人為了把疫情期間天天宅家吃喝長出來的肉給減下去,所以就開始了報復性的運動,每天跑一兩個小時的步,但是,其實對於久沒有運動的身體來說,如果突然之間加大運動的量,是很容易導致一些運動損傷的出現的,尤其是膝關節損傷是最為常見的。
  • 疫情好轉,也不要「報復性」鍛鍊
    鍛鍊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如果抱著想把前幾個月欠的功課補回來的想法進行「報復性」鍛鍊,過早過急地開展超出能力的運動,將適得其反。過量運動會降低免疫力王女士是一名跑步愛好者,平時幾乎每天都要跑幾公裡。這次重新到室外跑步,王女士按捺不住運動的熱情,每天早早外出跑步。可才跑了幾天,她發現腳底疼痛感強烈,而且兩條腿一直有酸痛的感覺。到醫院一檢查,被診斷為運動損傷。
  • 連續跑了幾天操場後膝關節隱隱作痛 原來是應力性骨折!浙大兒院...
    杭州新聞昨天,記者從省兒保了解到,最近一個月以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創傷外科副主任、骨科趙國強主任醫師接診了3例應力性骨折的學生患者,去年同期一例也沒有遇到。疫情期間,原本就不喜歡運動的他天天宅家,完全沒有鍛鍊。開學後,小許明顯感覺到每天背著書包爬樓梯到4樓的教室都有些費勁。「這樣下去不太對啊!」小許暗暗下定決心,雖然今年中考體育測試已經取消,但得趁著課餘時間和體育課多活動活動,增強體質。
  • 復學後,孩子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家長一定要重視!
    通過膝關節磁共振成像檢查,醫生發現他右側股骨(大腿骨)下段應力性骨折並廣泛骨髓水腫。小羅向來不愛運動,疫情期間更是久坐不動。開學後,得知今年的體育中考將正常開考,1000米跑是他的弱項,連續3個月沒有開展過任何訓練,他的測試成績又下降了不少。為了提升成績,小羅除了學校安排的體育訓練,每天放學會一路跑步回家。
  • 開學後孩子的這些症狀,家長千萬注意
    近三天來,科室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這7名患者有一個共同點——都是14~15歲的青少年。放射科主任羅春提醒,隨著各大校園陸續開學," 神獸歸籠 ",突然增大的運動量,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應力性骨折。
  • 3起跑步猝死、7例應力性骨折,家長:複課後的體育課讓人膽戰心驚
    近期學生返校複課後,為準備即將到來的中考體育測試,初三學生如果突然增大運動量或運動強度,因青少年骨密度和強度並未發育完全,就可能出現骨骼和肌肉的「不堪重負」,從而導致應力性骨折的發生。隨著各地學校陸續迎來學生返校複課,因初三學生要面臨即將舉行的中考體育測試壓力,孩子們返校後為迅速恢復體能和體育成績,就可能加大了運動量和增大運動強度。由於在漫長的寒假中缺乏體育鍛鍊,突然的高強度運動極可能釀成一些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