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J.K.羅琳的新書《伊卡狛格》上市了,這是她在繼奇幻文學《哈利·波特》系列的之後,又一力作。
說起《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它可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創造了4.5億的圖書銷量,版權輸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有多部作品被華納兄弟公司改編成電影上映。
毫無疑問,《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為羅琳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對於它的熱情至今絲毫未減。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當初羅琳在投稿《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曾被拒絕十幾次,出版商甚至建議她去找一份日常工作。因為當時,她還在領著政府的救助金,並且看上去幾乎沒有機會能從寫作中賺到錢。
不過,後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及後續小說的出版,卻與此說法恰恰相反。它在孩子們之間得到了很好的反響,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成人讀者喜歡它。由此可見,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未被出版之前,未嘗沒有被埋沒的可能,除非有人慧眼識珠。
在《影響孩子閱讀世界100本童書》中,英國印刷史學家羅德裡克·凱夫和藝術史學家薩拉·阿亞德就以英國童書為基礎,部分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兒童書籍為補充,梳理了那些從萌芽到創作、從形態到內容、從表現形式到裝幀設計的一系列演變和改進,讓更多的讀者可以了解童書的閱讀史和發展史。
童書出現的歷史成因無論何時,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常常會尋求別人的意見。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自己不懂,怕耽誤了孩子的成長;二則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或者行為是對的,並通過他人的意見加以肯定。當然,無論哪種方式,都說明在每一個為人父為人母的成人,都渴望養育好自己的孩子。
然而,以前教養孩子可並不是如現在這般容易。要知道,當時是沒有這麼多圍繞著孩童學習進行引導的童書的。大多數父母只能通過傳統的口頭講故事或者少量的自製卡片以及書本給孩子進行早期的啟蒙。
不過,有需求就會有市場。隨著人們對兒童教育越來越重視,有更多的出版商和作者意識到兒童書籍所存在的必要性。於是,一些只在家族成員內部使用的兒童印刷品開始走向外圍,並逐漸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琳琅滿目、種類繁多、版本各異的童書。
紛雜的兒童讀物,多變的文學題材從可愛的童謠集《拇指湯姆》到「耐撕」的《路易莎阿姨的大圖畫書》,從引進豐富插畫的《孩子的實物圖畫書》到充滿韻律感的《戴高帽子的貓》,從古老的《一千零一夜》到斬妖除魔的《西遊記》……可以說,童書的表現形式和文學題材一直在發生變化。它的每一次創新和改變,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喜歡閱讀,同時獲取必要的精神養料。
而對於出版商來說,每一次的投資都是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對待作者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自然要慎之又慎。這又直接導致了這些作品會和之前提到過的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書籍一樣,要經受嚴格的篩選,才有可能被看中,並策劃出版。
當然,即使是出版後,這些兒童書籍也可能因為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面臨不同的困境。比如,肯尼思·格雷厄姆的《柳林風聲》首次出版時,被質疑是一次悲慘的失敗;比如,《小鹿斑比》因作者菲利克斯·薩爾藤是一位奧地利裔猶太人,在1936年曾被納粹查禁;又比如,《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者馬克·吐溫的另一部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因文中充滿對奴隸社會本質的諷刺而在當時受到許多公共圖書館厭惡等。
童書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在了解了那麼多經典童書的歷史故事後,我深深覺得每一本童書最終能被讀者看到都是不容易的。它們既是作者的心血付出,也飽含了許多出版人的深切期望。那種從無到有的過程,就如同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般會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記得曾經聽過某位編輯說,她覺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書能夠被許多的小讀者喜愛。的確,童書的價值或許不僅僅在於能夠讓孩子們學到知識,增長見識,培養內在的富足,獲得閱讀的快樂,還在於它的存在,以及讀者對它的喜歡,本身就是對作者以及出版人的鼓勵和認同。
在我看來,童書還有一點特別好,那就是它往往是針對孩子不同年齡的成長特點進行創作的。因此,只要留心觀察,多和孩子一起閱讀,身為父母的我們就能從中發現一些隱藏的育兒理念,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同時,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和諧的親子關係。試想一下,當你學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還怕找不到剛剛好的教育方式嗎?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是一本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多角度講述那些關於童書的故事的著作。通過這本書,家長們可以知道如何為孩子選書,已經可以獨立閱讀的孩子可以獲得一個微縮的「童書寶庫」,而身為出版人的編輯則能充分了解讀者的需求,製作出令雙方滿意的童書。如此集多功能於一體的圖書,我想沒有哪個人會不喜歡呢!
#兒童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