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社交恐懼之後,我的人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是這樣做到的

2020-12-26 勵變演講表達思維

社交恐懼成了他心頭最大的痛

李達現在是一名研發人員。他畢業於國內一間985院校。畢業後,他面試了很多家公司,但都沒有辦法入職,原因很簡單,他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症。

每次去到一個陌生的場合,比如面試,他就會莫名地恐懼。特別是無領導小組面試,那麼多人圍在一起,當他發言的時候,那麼多人的眼睛讓他無所適從。所以,他每次面試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通過家人的關係,他終於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成為了一個研發人員。這個工作對他來說,還是不錯的,平時不用解除太多人,而他只需要按時完成工作就可以。

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對社交的恐懼,還是讓他很難堪:

在辦公室裡,其他同事都在談天論地的時候,他只能默默地聽著別人講話,他自己從不敢開口說半句話;當領導或者其他部門的同事打電話給他的時候,他就開始心跳加速,聲音顫抖,不敢在辦公室裡大聲說一句話;當有同事有事找他的時候,他也不敢看別人的眼睛,不敢說太多的話,這讓其他同事感到莫名其妙。慢慢地,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都知道了李達有這樣一個特點:害羞,不善言辭。

但是,由於李達編程能力很強,所以公司對他還是很器重的。只是,社交恐懼成了他心頭最大的痛。因為他不敢和別人交流,不敢拋頭露面。領導安排的客戶見面活動,他也一次次找理由推脫。

工作十年,他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而且,李達也不敢輕易跳槽,因此,在這家公司一幹就是十年。最近,李達的領導要辭職了。此次,公司領導希望李達能夠接手他的領導的職位。畢竟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能力上來講,李達都足夠勝任這個崗位。

李達內心也很希望接任這個崗位,只是,他的內心還是很恐懼。畢竟做了領導之後,跟人打交道的機會就會多起來。而且,做領導後發言的機會也比較多。這一方面的改變是他後期必須要面對的事實。

總結:李達的表現,其實是典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出現的現象。社交恐懼,是個體對社交場合、活動或情景產生的懼怕心理。個體明知道這是過分的、不必要的,卻不能控制地極力迴避。社交恐懼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感到恐懼,內心敏感多慮;第二,身體上一般會心慌、手心流汗、如坐針氈、眼神不定、表情緊張、頭腦思維混亂;第三,對於社交場合極力迴避,不善言辭,不敢當眾講話等。

克服社交恐懼,你才能獲得新生

「生活中不敢見人、工作中不敢發言、私底下不敢交流」這是對社交恐懼者的描述。很多社交恐懼患者可能會問:我都恐懼這麼多年了,要想改變已經很難了吧?其實,克服社交恐懼,並不是沒有不可能,只是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

我曾經是一個抑鬱症、社交恐懼症患者。這個問題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我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我都很害怕見到。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內心的自卑。這種自卑的形成因素是很多的,我後來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我在嘲笑中成長。因為我小時候長得很瘦小,所以經常被同齡人嘲笑;第二,我的牙齒不好看。小時候牙齒爛得很厲害,所以見到陌生人都不敢小。第三,內心沒有安全感。我小的時候,父母忙於做生意,在我讀四年級的時候,就被送到了全寄宿學校。我每個月只能回一次家。所以,不管我是跟同學吵架了,還是被老師批評了,我都會把它們放在肚子裡,從不輕易對別人說。因此,這種行為,造成了我內心沒有安全感,很長時間內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不喜歡說話。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社交恐懼症。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我讀大學。到了大學之後,要講話的場合越來越多,和人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在這種場合遭遇到的挫折越來越多。我第一次當眾講話的時候,一句話也講不出來,在別人的嘲笑中走下舞臺。後來跟別人創業,可是由於內心的恐懼,加上口才不好,領導力不足,導致我不僅創業失敗,還欠下了人生的第一筆巨債。我才開始意識到,如果我不去改變,那我這輩子可能都會暗淡無光。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

我知道口才、膽識、人際交往等是我職業成功的關鍵要素,所以我開始不斷去行動,去提升自己這些能力。一份職業,只有你有能力了,你才能把它做好,才能取得結果,才可能獲得職業成功。所以我為了提升自己的口才,我每天早早就起來朗誦《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舍友看了這個狀態,都嚇壞了,以為我幹嘛了。在我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依然存錢去參加了很多培訓班,每天堅持訓練,讓我的口才得到很大的提升。

想觀看更多當眾講話的課程?可以戳一戳下方連結了解:

我還組織了深圳對演講口才有興趣的朋友到戶外去演講,至今已經有將近100期了。我曾經到過公交車、地鐵、廣場等場合去演講。別人異樣的眼光沒有讓我退縮,反而讓我更加想在他們面前表現我自己。

那是一段蛻變的日子。因為我一直知道,要過上跟別人不一樣的生活,你就要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苦,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當你習慣了任何人的眼光,習慣了任何人的打擊,習慣了任何場合的講話,你會發現你慢慢變得自信了。當你自信了,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現在的我,不僅能夠自信面對眾人,還能夠在上千人面前自信演講。這一切的改變,都源於自己的不服輸和堅決的行動力。

因此,社交恐懼是可以改變的。曾經的我,自卑膽小,說話都打哆嗦,我都可以改變,你為什麼不可以呢?

其實,要克服社交恐懼,只需要做到兩點。今天,我從心理和行為兩方面來展開,運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療法兩種方式,希望能幫助你克服社交恐懼,獲得新生。

心理療法

社交恐懼是心理問題,因此,要克服它,首先要做好心理的調試。心理療法,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學會接納自己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不管你是高矮肥瘦,還是有錢沒錢,你都是獨特的。因此,你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因此,你要學會接納你自己。如果你不接納你自己,那你就很難讓你自己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接納是完全接納,完全接納的意思是,不管是你的優點還是缺點,你都要接納它們。比如,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出身,覺得自己的出身貧寒,所以很排斥。當你排斥你的出身的時候,你的恐懼就來了。因為這些與生俱來的東西,你排斥也沒有用,你越排斥,它對你的影響就越大。

但是,如果你能夠接納它,那你就不一樣。你會從心裡層面放鬆下來。如何才能接納它呢?你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你可以說:我覺得我很好,我要完全接納我自己。

多做幾次心理暗示,效果就會出來了。

第二,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是森田療法的核心田療法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森田療法認為,社交恐懼症發生的基礎是神經質,其表現是精神內向、內省力很強、有疑病傾向,對自己心身的活動狀態及異常都很敏感過分注意、擔心自己的心身健康。希望健康、幸福、努力向上,但內省力也強,常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命安全的精神安寧擔心。具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常把一般人在一般場合也會產生的緊張感當成一種不正常。他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恐懼的症狀上,「患者」感覺越敏銳,則其恐懼症狀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比如,社交恐懼患者在社交場合,會產生恐懼、緊張的症狀,並極力逃避,同時,內心也會產生這些想法:我不要緊張恐懼,並深深自責自己。這些矛盾的心理,會讓患者形成神經衰弱。

一般來說,有以上症狀的人,大多是「完美主義者」。

森田療法認為,對社交恐懼任其發展,可以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你越不在乎社交恐懼,那社交恐懼對你就越沒有辦法。你越在乎的東西,就越能傷害你。

所以,不要再刻意去改變,讓你逐漸忘掉你是一個「社交恐懼症」患者,或許你可以很快好起來了。就像一個戀愛受傷的人,如果他總是沉溺於與過去另一半的生活,那他永遠會受到失戀的傷害。唯有開始新的生活,讓過去過去,才能真正獲得新生。

悟通「順其自然」這個真理,你會發現你已經改變了很多。

第三,學會給自己改變的勇氣

一般來說,社交恐懼症患者都是很在乎別人的評價的。正是內心中的這份擔心,才讓他們感到恐懼。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學會給你自己改變的勇氣。

比如,當你即將要面對一個當眾講話的場合的時候,可能你很難做到順其自然。因為有些恐懼是不可控的。這時,還要結合以下的方法才行。

在你絕恐懼的時候,你可以學會用暗示法來給你自己勇氣,比如:「反正死不了」「當眾講話也不過如此」「講錯了又怎樣?他們又不會吃了我!」通過這些暗示,你會瞬間變得勇敢起來。

行為療法

通過心理療法,可能效果會有一定的反覆。因此,除了心理療法之外,還要學會用行為療法來幫助你克服社交恐懼。

行為療法中最早被系統應用的方法之一是暴露療法。1967年斯坦夫爾和列維斯行為治療室首先報告一種使患者逐步暴露於恐怖情境來治療恐怖症的行為療法。

暴露療法是治療恐懼症比較有用的方法。其核心是使患者長時間暴露在其恐懼的場合,讓他適應這種恐懼的場合,最終達到治療恐懼症的目的。

對於大部分社交恐懼症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害怕自己在公眾場合被人嘲笑害怕自己講話講得不好,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害怕別人的目光,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成為中心點,因為不想得到關注對於這些恐懼,靠心理療法可能會得到一些緩解,但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將自己暴露在恐懼的場合,通過適應這些場合,逐步克服社交恐懼。

對於行為療法,可以採取以下步驟:

步驟一:大聲朗讀

對於社交恐懼的人來說,一般都會有聲音暴露的恐懼。比如,不敢在公眾場合大聲講話,不敢在公眾場合打電話等。要克服這一點,就必須要先學會在公眾場合大聲朗讀。

如果你還不敢在陌生的場合朗讀,那你可以先在家裡大聲朗讀,等把你的聲音放開之後,再到戶外去朗讀。我曾經參加過近百場戶外朗讀,讓自己的膽子得到了極大的訓練。

步驟二:將自己暴露在人多的場合

社交恐懼的本質是對人的害怕。所以,你必須學會和人不斷接觸。有很多社交恐懼患者,是不敢參加培訓活動或者會議的。就算參加了,他們也會讓自己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這樣可以不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內心的恐懼就是害怕自己的缺點或者不足暴露在別人的眼中,讓他們自己出醜。

所以,如果你要改變,下一次參加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暴露在人群中,比如,坐在第一排,哪怕你一言不發,對你的鍛鍊價值也是很大的。

步驟三:敢於在社交場合發言

在適應了公眾場合的暴露之後,接下來就要敢於在社交場合發言。

社交場合有很多,比如,平時吃飯,公司開會,私下朋友聚會等。在這些場合,要儘量多做發言,發出你的聲音。

只要有發言的機會,就第一個發言;只要別人點名你發言,那你就一定要發言;只要和別人見面,就要主動發言。

發言得多了,你的恐懼就會慢慢減少了。

寫在最後的話:

社交恐懼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改變。克服社交恐懼,首先要從心理上接納社交恐懼,其次再勇敢走出去,讓你暴露在更多人的目光之中。如果你和社交恐懼鬥爭累了,不如和他做做朋友,或許,它就不會影響你了!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社交恐懼的人,內心曾受過很深的創傷,你需要這樣走出來
    (回頭就把對方畫x了)再比如,跟親人或朋友發生矛盾後,他們懶得爭吵也懶得解釋,逃避所有事情的發生,只要你不打擾我,別再煩我就好,還有些社交恐懼的人曾受過很深的傷害,傷害的經歷大多是在他們早期發生的,給他們內心造成了很大的陰影。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這幾種方法值得嘗試
    為什麼有人會有社交恐懼?對於一般人而言,雖然當眾講話時,會緊張,會不自在,但適應之後能很快克服,而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而言,只要在公眾場合說話,就會擔心被人注視,害怕增加會出洋相,甚至嚴重到不敢出門見人。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各種因素,個性、生長環境、甚至遺傳都有可能是誘因。
  • 總是無法走出舒適區,實現想要的目標?你需要突破恐懼心理
    當我們面對一些陌生、未知的事物,尤其是要強迫自己踏出舒適區時,我們就會產生恐懼心理,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恐懼是我們的大腦根據真實或想像中的威脅而產生的情緒。這種情緒的發生,有可能是完全建立在現實情況中,也有可能不是。
  • 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豆瓣「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小組」,小組成員近三萬人。「但是,越是害怕,越是恐懼,就越是不可能做好。」拍戲的時候,她會反覆琢磨,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是什麼意思?執行導演的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我演得是不是不好啊?這樣的感受讓被她無限放大,她越來越不自信,更害怕和人交流。
  • 內向引發自閉,進而導致社交恐懼?其實都來源於一個同心理問題
    逃避心理問題一個人獨處時間久了,生活中少了溝通和交流,所以你會恐懼一些社交,時間久了會造成心理障礙,不要去面對一些社交圈子,不願意打開心扉和別人交談。所以當面臨一些社交問題時,你會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我不行,我不會,我不知道說什麼,各種理由在否定自己,給自己限制在這個圈子裡,不願意走出去,逃避溝通和交流這種自閉和內向的行為時間久了你會給自己圈在一個別人進不去。你自己也出不來範圍裡,逃避和外界的接觸。
  • 怎樣走出人生低谷?我的建議是:洩氣不如生氣,生氣不如爭氣
    他前妻說完這番話以後就關門送客,他母親雖然依舊暴怒,但也無計可施,只能灰頭土臉離開,回到家以後就開始數落他,接著又哭哭啼啼說日子沒法過了,「你就算不管你自己,你也要替你弟弟想一想啊,你離婚了,咱家沒有搖錢樹了,你弟弟以後結婚買房可怎麼辦呀……」類似的日常,在那之後頻繁上演,以至於阿同滋生了這樣一種心態:「我覺得我這輩子只能做個廢物
  • 走出舒適圈,差點毀了我自己:別盲目跨出舒適,掌握三點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上學的時候,害怕上臺做題,更怕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工作中,害怕向領導做匯報更怕開會被裡突然叫起來發表意見;凡事要挑戰自我的事情,永遠是站在角落不嘗試。久而久之,你在職場上成了小透明,升職加薪沒你的分,生活中你也得過且過,別人事業有成走向人生巔峰,你只是混的最差的那一個。
  • 社交恐懼就像是一個人生活在一座孤島中,無法與人交談
    tái)見光,躲在陰暗的角落裡畏懼外面的世界,心理陰暗面籠罩心靈而忐忑不安,時常被惡夢環繞,自卑,緊張在人生的路上徘徊,心理壓抑鬱悶,憂愁難以釋懷,無朋友沉浸在個人的世界中得過且過,時而狂笑,時而流淚,生命像斷了的風箏隨風飄蕩恐懼有來自經濟生活條件的緊張有事業落魄的狼狽,有愛情婚姻的打擊有求子的渴求有家庭的不幸有求職難找工作的困惑
  • 遠離社交恐懼症需要「以我為主」
    社交恐懼是一種社會現象,亟待引起社會的重點關注。社交恐懼的產生因素在於社會環境,一方面社交的標籤化可以看出是年輕人的個性化體現,以及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但這種認知與行為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對正常社交和社交正常化形成了挑戰;無論是個人的行為主動性還是自覺性,都會對群體社交的規範人合理化開展形成影響。社交的規則若沒有被遵守,則社交的基礎就會被極大的破壞。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溪溪說:「我其實不太喜歡匿名社交,因為總感覺它有時候會淪為一種窺探隱私的方式,而且很適合感情上玩曖昧。」點開調查的多個提問箱發現,幾乎所有的提問箱裡都有涉及個人感情的問題,如:「有過幾段感情經歷」、「有沒有被甩過」、「現在單身嗎」……甚至包括更私密的問題如「是否發生過性行為」等。
  • 堅持 60 天自律生活之後,我的身材發生了變化
    看看她們就知道了:堅持 60 天自律之後,身材均發生了變化!圖片來源:IG@laprin_official零基礎的人,到底如何在家練習?《 10 分鐘普拉提訓練》搜索「普拉提」即可學習像這樣👇👇👇更多關於練習的疑惑
  • 治癒電影《奇蹟男孩》:讓所有有缺陷的孩子,都能克服社交恐懼
    但是上學之後奧吉卻是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嘲諷,當他頂著這樣的臉在學校裡面走的時候,四處都是對他臉的嘲諷,總是會去排斥他議論,甚至沒有人願意去親近他與他相處。也正是因為學校裡的同學對他過於排斥過於嘲諷似的,奧吉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他慢慢害怕去學校,害怕和其他人相處,害怕自己的面容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嘲諷以及排斥。
  • 學習口才演講以後,我的人生發生了什麼變化?
    大家好,我是祉伶。經常有人問我:學習有用麼?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總會給對方一個肯定的眼神。因為在我人生最糟糕最糟糕的境遇裡,是學習幫我渡了劫。我離開了我的家鄉瀘州,來到成都,我告訴別人說:我不喜歡當老師,當老師不賺錢,不有趣,想去大城市闖闖。還發了個QQ空間的說說:想當老師三十歲之前都可以回來考,有趣的人生比較重要。
  • 寫給基督徒:感受到神之後,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
    在我23歲之前,我都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神,我也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鬼,哪怕是我小的時候遇見過一個身上發光的人,我都會以為他是個外星人,或者認為是我記憶錯誤了,那個時候太小,還不到五歲。我的人生本來應該是大學畢業,賺錢,買房子,買車子,然後賺更多的錢,結婚生孩子,退休,養老,然後離開這個世界,如同我從來沒來過這個世界一樣。
  • 小孩「社交恐懼」並非心理疾病,根源在家長,試試「系統脫敏法」
    我的小姨為此沒少和我吐過苦水,但也無可奈何,一直找不到改善的辦法。其實家長也不用過分焦慮,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生下來都是那麼開朗活潑的,總會有那麼幾個小朋友相對喜歡安靜和獨處。不少的名人,比如牛頓、拿破崙等等,小時候都是內向型性格。然而,社交是每個人成長必須要經歷的,社交恐懼若任由發展,必將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很多消極影響。
  • 社交恐懼的本質是什麼?利用前額葉三大原則,可以有效克服恐懼
    社交恐懼是一種普遍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社交恐懼感,比如,當你參加一個聚會,需要和一些陌生人交談時,或者你不得不面對一群陌生人發表一次上臺演講時,這些不自覺的恐懼感就會莫名的湧上心頭,有些嚴重的人,甚至一想到這樣的場景,就會進入極度緊張,焦慮與惶恐不安中。
  • 李佳航自稱有社交恐懼,李晟反向安慰:你很悲傷,我卻很想笑
    最新一期的《婆婆和媽媽》中,李佳航自稱有社交恐懼症,有趣的是,李晟反向安慰:你很悲傷,我卻很想笑。不過,老婆的安慰方式卻立竿見影,當之無愧的靈魂伴侶。李佳航一大早就出門幫李晟買早餐,他還特意買了一束花送給老婆。
  • 張玉寧:我也在車上,根本無法控制車禍發生的後果
    然而,這樣的一位中國足壇的偶像明星球員,卻在一次酒後駕車發生事故後,改變了他的人生,並被不少人稱為「老七」。而與他一同改變人生命運的還包括當年曾名噪一時的遼足另一名前鋒曲樂恆。然而,在行駛中,卻發生了車禍,張玉寧駕駛的汽車撞上了公路邊上的一顆大樹,車上四人全部受傷。不過不同的是,開車的張玉寧,坐在後座上的王剛及其女友均只受了輕傷,而坐在副駕駛室,並且沒有系安全帶,還將雙腳放在操控臺上的曲樂恆則沒有那麼幸運,「十二椎前脫位,腰椎壓縮性骨折」,被撞成了一級傷殘。正是這場車禍,改變了兩名年輕球員的人生命運。
  • 心理學:一位曾8年不敢見人的嚴重社交恐懼症者,是這樣改變的
    由於從小所受批評否定、壓制式的教育,使我逐漸形成內向自卑的性格,並且說話還伴有隱性的口吃。而從小喜愛科學的我,時常沉迷於小製作、小發明的物理世界,疏於與人交往,結果導致社交經驗匱乏。在我20歲時,由於性格內向自卑再加上不懂得人際交往,使剛剛走出校門、參加工作的我,難以適應社會,所以,在工作中,我害怕領導、害怕同事。
  • 你恐懼的不是社交,而是無趣
    我其實一直以來也不大喜歡跟不熟的朋友碰面。總覺得尷尬不自在。本來稍微有冷場徵兆之時,他忽然盯了一眼我的手。他說,「嗨,你手相很棒啊!」 我的手相很棒?好在哪裡呢?我頓時來了興致,伸出自己的手端詳。 「來來,我給你仔細看看」,他邊說邊抓住我的手,指著掌紋條分縷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