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這麼一句農村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結婚」。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思忖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忖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討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臘月不定親
所謂的「臘月」,其實是指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風俗通義》中這樣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其意思就是說:在夏朝的時候,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稱為「清祀」;到周朝的時候,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稱為「大蜡」;而到了漢朝的時候,才把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稱為「臘月」。而「臘」的意思是「獵」,也就是「獵取禽獸」,用以祭祀祖先。
通過《風俗通義》中對臘月的解釋我們不難發現:在臘月這個月份內是需要祭祀祖先的。
古代祭祀祖先的活動是非常複雜的。據史料記載,在古代祭祀祖先時需要先設祭堂,然後將祖先的牌位依次擺好。在舉行祭祀活動的當日,需要按長輩、晚輩的次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並由唱禮人宣讀儀程,如奏樂、鳴炮、獻供撰、讀祭文、焚香、化表等,其程序相當繁瑣。
據稱,從準備祭祀活動開始到祭祀活動結束,對於普通農戶來說,要經過三五天;而對於官宦之家來說,則要經過十多天。而臘月也僅僅只有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況且,在臘月裡還需要準備年貨,如果外邊有欠債的還需要討債等,因此,臘月的時間是很緊張的。在時間很緊張的情況下,人們也就顧不上定親了。況且,古代的定親儀式也是非常複雜的,也需要準備好幾天時間呢!
其實,這就是「臘月不定親」的真正來歷。至於網上的其他說法都屬於憑空想像或胡謅出來的。
二、正月不結婚
正月為農曆的一月,也稱正為建寅、孟春、楊月、太簇、泰月、春王、端月等。按照傳統習俗,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間都稱為春節。
在正月裡,有很多非常有趣味的習俗,比如拜年、遛百病、耍社火、送窮和迎財神、猜燈謎、鬧元宵等,同時,古代的帝王還要在正月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總之,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將相,在正月裡都顯得非常忙碌。
我們都知道結婚是一件大事,是需要籌備婚禮的,而籌備婚禮則是需要有人幫忙的。但是,人們在正月裡都很忙碌,想請個人幫忙籌備婚禮也會非常難,況且,諸如賣菜的、賣肉的、賣米的、賣面的店鋪也都歇了業,想購物也不是那麼方便。因此,民間便形成了一種習俗----在正月裡是不舉行婚禮的。
其實,這就是「正月不結婚」的真切由來。至於網上所說的其它一些說法也是不真實的。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而且,我也覺得特別有道理。因此,特意分享給大家,讓大家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