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6日電 從「特色小鎮」,到「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再到「城鄉融合發展」,針對中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國家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既顯示出政府實現村鎮發展的決心,也反映出隨著各個地方實踐經驗的累積,從各級政府到整個行業對於村鎮發展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而在村鎮發展領域,無錫陽山可以算是行業公認的代表案例,其在2012年就極富遠見地引入了田園東方,開展了國內首個田園綜合體項目實踐。在「田園綜合體概念」被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之後,無錫田園東方蜜桃村項目就成了鄉村振興領域無可爭議的「網紅」,迎來了絡繹不絕的考察和遊學。
不少人認為,是田園東方成就了陽山,但田園東方創始人兼CEO張誠則認為:「陽山是田園東方的『策源地』,它養育了我們,是我們『思考開始的地方』。」站在區域發展視角下,重新審視陽山與田園東方的過去與未來,映射出的是政府、市場、行業、企業在村鎮發展這場歷史洪流當中的諸多探索、碰撞與磨合。
時至今日,田園東方已經走出陽山,實現了全國布局,但令張誠念念不忘的是,陽山項目2012年的規劃圖紙上還有很多留白尚未實現。
現在,田園東方在陽山拾房村建設的蜜桃村示範區仍在持續進行產品迭代升級,未來,田園東方更將加大投入力度,把位於拾房村以北的鴻橋村打造成規模更宏大、業態更升級的田園東方蜜桃村北區「蜜桃小鎮」,並作為陽山旅遊度假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呈現出來。
回顧這些年在陽山走過的路,張誠表示:「2012年,陽山本身就在尋求突破之路,以農業產業為基礎,多產融合,然後吸引人聚集到這個地方,才有可能使這個地方帶來消費和產業,來支撐這個地方的發展。而田園東方的發展理念和自我循環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地產還是經營性產業,還有實踐了多年的農業產業經驗,剛好是這個鎮需要的。」於是,二者相輔相成、非常契合。
「因為我們做的具體業態比較有吸引力,反過來,亦助推了陽山品牌的發展,更主要的是氣質和吸引力的提升。我覺得也是由于田園東方這麼多年來的努力,使得陽山很多原來的規劃和想法得到了實現,包括被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由此招引來了更多的投資商。」張誠說。
「當陽山田園東方項目第一期進入成熟期時,我想到的是,要趕快去做二期,也就是北區。」在張誠看來,北區是按照「田園小鎮」的模型打造的,產業就是農業+文旅+社區。因為這個地方是鄉村基底改造發展項目,原來是低洼地區,土地整理好之前,村民已經在陽山鎮上安置好了,留下了土地。「我們要開發成新的社區,要有經營性的產業,作可持續的社區。直觀地說,周邊聚集了農業生產,然後開發了很多文旅項目去運營,然後再做社區開發。」
「小鎮的規劃現在有很多限制條件。我覺得一個地方要保持活力,就得有活力人口,不是數量,關鍵是質量。」張誠解釋,所謂活力人口,就是有創造力的人口,帶來面向未來的新東西,就需要這個小鎮有特點,有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政策環境、經營環境和文化的寬容度,還要成群。「我現在在各地做項目,都是這個理念,要營造一種空間,場域的氛圍。」
談及時下流行的六次產業。張誠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公司介紹裡面,一直保留著2012年陽山項目的規劃資料,實際上在這裡這麼多年,我們的規劃圖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業態經營邏輯上產生了一些變化。」
「與六次產業相比,他們是基於農業視角,我們是基於新型城鎮化,是兩種不同視角,但可以融合。新型城鎮化有很多種模式,只要是可持續,資源低侵佔並產生長久效益,且基於人可以安居樂業、對社會系統較優的模式都是可以的。」張誠認為,城鎮化的邏輯,農民進城先進小城鎮,小城鎮人進城市,小城市人進大城市,大城市有一些回流,再變成城市群,這是城鎮化四個步驟。而靠市場的力量促動的人群重新聚散現象的發生,只能在大城市郊區和發達地區的小城鎮。所以田園東方倡導的新型城鎮化方向,就是融合在一起,他將這一過程叫做「在地村鎮化」。
田園綜合體指的是一種模式,表現為用農業+文旅+社區的方式營造出田園小鎮或者田園社區,兼顧了周邊的特色,三大產業相互穿插,相互彌補,同時解決經濟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比如,我們這裡的水蜜桃更好賣,帶動了水蜜桃產業,旅遊做法一直在領先,三個產業(農業+文旅+社區開發)互相促進。北區是升級版,業態和經營模式上都不同。我認為北區得成為農業、鄉村旅遊的基地,同時又得是一個田園小鎮的居住基地。」按照張誠的設想,未來北區的生活場景是:「理想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