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田園綜合體這個詞進入國家高層文件以來,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浪潮正在席捲大江南北。田園綜合體不僅成為了文旅資本的寵兒,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安放鄉愁的載體。
我們從國內6個田園綜合體的標杆型案例中,總結了5個關鍵詞和8個引爆點,給活躍在田園綜合體賽道上的各運營方、投資方以參考。
田園綜合體的6個標杆型案例
案例一:江蘇——無錫陽山田園東方項目
國內落地實踐的第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
2012年,在「中國水蜜桃之鄉」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的大力支持下,無錫田園東方落地實踐。田園東方綜合體分四部分,農業、文旅和居住,以及內在的複合業態。
(1)農業商業化。田園東方的農業是以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輔助,把農業進行商業化,定位是企業化服務型的農業平臺。陽山本身有優質的水蜜桃資源,而該項目通過公司化、規範化、科技化的運作,使得形成的產業園能作為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2)文旅產業多樣化。文旅是以生態自然型和多樣的旅遊產品和度假產品的組合,以此作為產業的根本。比如主題樂園、不同的度假產品和度假村、精品酒店、民宿集群和營地等。
(3)居住方式創新化。田園社區屬於居住的一部分,服務於原住民和新移民,以及旅居的客群,最終形成新的社區和新的小鎮。社區分兩類,一是結合宅改、土改的政策和試點,用集體建設用地的方式進行開發。另外,利用國有建設用地為基礎的開發,這兩種社區混合進行。
案例二:上海——金山區「田園綜合體」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湧現休閒農業聚集區
(1)靠海吃海。金山嘴漁村裡最早開出的天橋飯店,如今已是天天排隊吃海鮮的局面。而另一家永樂大酒店,2016年接待人數也超過了15萬人次。
(2)圍繞「漁」字發展文旅。到2016年底,金山嘴漁村累計接待遊客達320萬人次。圍繞一個「漁」字做足文章,讓金山嘴漁村漸漸成了「不夜小鎮」。
(3)發展漁村特色民宿。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戶村民的農宅租了出去,被用來開民宿、飯店、咖啡店等,租金已比前兩年翻了一番不止。整個漁村的特色民宿出現了12個品牌,客房數達到了120間,每到節假日必須提前預訂才能入住。
案例三:安徽——肥西縣「官亭林海」
保護風貌和提升價值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體兩面
官亭林海生態區,可以概括為四大板塊:農業、文化旅遊、農事體驗和園區社區化管理服務,由公司化主體運營。
(1)保留原生態。官亭林海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是農業。肥西對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改造甚至重建,特別保留了鄉村的原生態,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創新形式,真正展現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
(2)農民享受權益。肥西利用農民合作社這一載體,通過土地流轉,對土地經營進行中長期產業規劃,發展現代化、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園區,以此作為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基礎。而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既可以在其中就業,還可以通過股權、租金等方式獲得收益,做到充分參與和受益。
(3)城市和鄉村實現文明融合。肥西縣以官亭林海為中心對周邊農村進行改造,讓城市和鄉村實現文明融合。
案例四:黑龍江——富錦市「稻」夢空間
依託獨特優勢,打造稻田文化
2017年,富錦市依託獨特的地理、生態優勢,打造以稻田文化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被譽為華夏東極旅遊的「稻」夢空間。
(1)種出彩色稻田畫。在位於富錦長安鎮永勝村的萬畝高標準水稻示範基地,觀光亭的主體架構已建完。這片「大地塊」有4萬畝,核心區有1850畝,景觀區有819畝。在規劃中,景區中心將建一座觀光塔,12座觀光亭,20個觀光平臺,其中玻璃平臺將延展到稻田裡,讓遊人有站在稻田裡的感覺。在觀光塔四周,利用6種不同顏色的水稻苗種出「中國夢」「美麗鄉村」「祖國大糧倉」「海稻船」等4幅巨型彩色稻田畫。此外,還將打造稻田水世界、稻草人王國、黑土泥塘、植物迷宮、熱氣球等景觀。
(2)發展全域旅遊。富錦利用大地塊周邊附近的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在附近村屯重點打造了溼地共鄰洪州村、低碳養生工農新村、滿族風情六合村、朝陽民俗文化村、赫哲故裡噶爾當村以及農家美食村等6個農家樂,依託「田園綜合體」發展吃、住、行、遊、購、娛全域旅遊。
(3)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富錦萬畝地塊共4萬畝連片水稻,富錦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合作社今年流轉了其中的1萬畝水稻,合作社農戶種植水稻都是訂單種植,每公斤水稻收購價格較之市面價格高0.54元。合作社有38棟育秧大棚,其中8棟將種植蘑菇、木耳,其他大棚種植瓜果蔬菜供遊人採摘。
案例五:四川——成都市郫都區紅光鎮多利農莊
打造國際鄉村旅遊度假目的地
2013年入駐郫都區紅光鎮的多利農莊,圍繞打造國際鄉村旅遊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區紅光鎮、三道堰鎮等6村連片規劃建設多利有機小鎮。預計總投資150億元,總規劃面積約2萬畝,將建設52萬平方米農村新型社區、63萬平方米家庭農莊和打萬畝有機生態農業示範基地。
(1)高端農業綜合體。該項目已建成600畝有機生態農業示範區、12000平方米溫室大棚和分揀包裝中心的有機農業發展規模。同時,作為依託於高端有機農業發展的農業綜合體,這裡還是成都市為數不多的農業「雙創」園區之一。
(2)農業雙創載體平臺。農莊內,2000平方米文創空間的農業雙創載體平臺,通過設立都市農業雙創基金、提供涵蓋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投資對接、市場開發等全程雙創孵化服務等支持政策,相繼引入了創客咖啡吧、有機蔬菜沙拉吧、farm私房菜、園區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30多家市場主體,28個農業創業項目相繼入駐園區開展農業發展上的創業創新。
(3)國際化鄉村度假新體驗。作為第一個入駐中國鄉村的全球性度假酒店,法國lux酒店管理集團以運營管理鄉村酒店方式,打造鄉村旅遊度假新體驗,帶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目前,已啟動一期4000平方米LUX主題酒店建設,酒店配套的LUX咖啡吧已對外開放。
案例六: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
新風古韻無定河,聚力田園綜合體
從2012年開始,烏審旗無定河鎮審時度勢,依託位於「塞外小江南」無定河鎮無定河村的地緣優勢,規劃土地總面積約20000畝。採用企業化運作的模式,以烏審旗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載體,將農牧民現有的零散土地進行整合流轉、集中開發,打造集農事體驗、觀光旅遊、休閒養生等功能於一體的農業綜合循環發展經濟平臺,實現企業與農牧民互惠共贏。
(1)發展良好生態的綠色產業。無定河鎮制定立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在薩拉烏蘇河兩岸,緊抓綠色農產品有機認證的契機,完成多種農產品的有機食品認證,並且啟動全國有機食品示範鎮申報,發展良好生態的綠色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2)鄉村旅遊實現景區聯動。無定河鎮依託「中國最美鄉鎮」的名片,與薩拉烏蘇考古遺址公園、巴圖灣AAAA級旅遊景區、1949年秋後烏審旗委辦公舊址、鄂爾多斯地區第一個黨小組舊址等景區形成聯動效應,在感受自然景觀、紅色文化的同時,還能體驗濃鬱的鄉土氣息。田園綜合體已成為無定河鎮鄉村休閒遊的新亮點。
(3)打造現代休閒養生農莊。藉助無定河獨特地形地貌、良好環境資源,利用無定河村窯洞、四合院等各式各樣的民居優勢,打造集休閒垂釣、地方民俗民情、特色農家樂、漁家樂、果蔬採摘等為一體的現代休閒養生農業莊園,發展休閒養生、觀光度假旅遊和莊園經濟。
我們將以上6個國內田園綜合體標杆型案例中的重點為大家做一個提煉:
田園綜合體的5個關鍵詞
關鍵詞1—主要載體:農民合作社(以農為主);
關鍵詞2—六大支撐體系:生產體系(夯實基礎)、產業體系(突出特色)、經營體系(創業創新)、生態體系(綠色發展)、服務體系(完善功能)、運行體系(形成合力);
關鍵詞3—發展路徑: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
關鍵詞4—試點立項條件:功能定位準確、基礎條件較優、生態環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資機制明確、帶動作用顯著、運行管理順暢等;
關鍵詞5—五大功能區:
農業景觀區——吸引人氣、提升財氣的核心田園空間
定位: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以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和優質農產品為基礎的主題觀光區域。
功能:農業景觀區是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休閒吸引物,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觀光活動的區域。
要素:利用當地資源環境開發特色園圃等農事景觀,讓遊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自然。此外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過程、農產品展示等也是構成農業特色景觀要素。
規劃:核心景觀片區的規劃布局要突出的景觀主題,規劃主體性景觀及特殊的遊覽方式(線路、節點),依託觀賞型農田、名優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溼地風光區,山水風光區等自然景觀區,使遊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田園風光和體會田園鄉村休閒農業的魅力。
休閒聚集區——滿足遊客農業創意活動的休閒空間
定位:創意農業休閒片區是遊人能夠深入體驗農業創意的特色生活空間。
功能:滿足客源各種需求,使城鄉居民能夠更深入的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閒創意農業帶來的生活樂趣。
規劃:主要利用鄉村的山地、森林、溪流、水庫、湖泊、溼地、居民點及鄉村文化等,開展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及娛樂活動,如登山、徒步、山地自行車、漂流、野營、垂釣、划船、園藝、拓展、CS及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可設立專門的鄉村自然遊憩公園及戶外運動公園。有條件的地區可建鄉村度假村,包括鄉村文化民宿、鄉村酒店、小木屋、別墅、農業莊園等。
農業生產區——大田園農業生產空間
定位: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為綜合體發展和運行提供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的核心區域。
功能:農業生產區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具有調節田園綜合體微型氣候、增加休閒空間的作用。
選址:通常選在田間水利設施完善,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區域。
規劃:結合我國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遴選合適的種養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農業生產內容。農業生產片區的規劃要有規模效應,能最大化的尊重場地肌理,滿足農作物四季種植的要求;儘量滿足機械化種植的需求;同時考慮機耕道的要求與四季產業的耕作規劃。讓遊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市民/團體認種田等項目。
生活居住區——城鎮化得以實現的核心承載片區
定位: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農民、工人、旅行者等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
功能:生活居住區是田園綜合體邁向新型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農民在田園綜合體平臺上參與農業生產勞動、休閒項目經營,承擔相應的分工,又生活於其中,不搬遷異地居住。
規劃:重點考量由于田園綜合體各要素的延伸,帶動休閒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閒為支撐的綜合產業平臺,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引導人員聚集,形成當地農民社區化居住生活、產業工人聚集居住生活、外來休閒旅遊居住生活等3類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域,從而形成了依託田園綜合體的新人口聚集區,構建了鄉村的人口基礎。
社區配套網:城鎮化支撐功能,為綜合體各項功能和組織運行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功能區域。
田園綜合體的8個引爆點
1、讓建築重拾魅力
通過傳承保護型,創新新建型,挖掘改造型三種形式完成。
傳承保護型:
對象:具有典型鄉土建築遺存的古村落。
對策:以保護性修繕為根本,對原有鄉村聚落環境進行整體性活態化保護。內容包括了街巷形態與格局、地貌遺蹟、古文化遺址、鄉土建築等,並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村莊道路、水系、基礎配套設施,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提升鄉村整體文化形象,對古村落進行合理保護、利用開發。
創新新建型:
對象: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災害頻發或基礎設施過於落後的鄉村地區。
對策:完善住房、交通、衛生、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在村落風貌、布局設計中將鄉土文化融入之中;在建築樣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要有創新;在民居、鄉村景觀等設計方面,注重傳統鄉土文化傳承,尊重傳統生活習性。
挖掘改造型:
對象:避免鄉村建設中 「千村一面 」問題的村莊。
對策:充分挖掘地域鄉土文化本質與內涵,結合被改造村落現狀進行合理規劃改造設計,將村落規劃布局、民居形態、鄉土景觀、產業布局等問題進行整體考慮。將鄉土元素與符號結合整體村落歷史風貌進行表現。
2、讓農田成為景觀
農村風光逐漸成為一種城市中稀缺的自然景觀,人們渴望的田野風光在鄉村裡隨處可見,農田通過設計和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的景觀,使得農業的生產性與審美性相結合,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
農田景觀創意:花田景觀、梯田景觀、農田藝術圖案、農田藝術作品、科技創意、農田節慶等。
3、讓在地鄉村文化聚集IP效應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鄉村文化又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閒適的村落氛圍等。
4、讓農事成為娛樂體驗
體驗經濟在近幾年一直持續上漲,將悠閒和超脫通過農事體驗展現出來,讓農民有強烈的獲得感,讓遊客在體驗之外能滿足自己的「田園夢」。
5、讓創意農業吸金
創意農業是以創意生產為核心,以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指導人們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後諸多環節連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將農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結合,使其產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
創意農業類型:創意農業產品、創意農業景觀、創意農業飲食、創意農業文化、創意主導理念、創意產業融合。
6、讓田園生活成為時尚
時尚往往象徵著高品質,設計中可以將田園生活樂趣、鄉村人文、農業文明打造成一種高雅的時尚生活品質。
7、讓田園體驗突顯「意境」
與一般的農村綜合性改革相比,田園綜合體致力於意境的營造,更多的是依靠自然現象——日出、晚霞、白雲、微風、細雨等。如果運用得精準,會成為一個引爆點。
8、讓景觀細節加分
突顯一個設計的品質往往看景觀細節,細節處理的完美會給原本理念還不錯的設計本身加分。
景觀細節:道路、水渠、田埂、擋土牆、標識、景觀小品、動植物、鋪裝、柵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