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王山葵農場
被我國中央電視臺報導過的日本最美田園綜合體
大王山葵農場位於日本長野縣安曇野,面積只有15公頃(225畝),以山葵種植與加工為基礎產業。山葵對溫差、水質等環境條件要求嚴苛,因此農場選在了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優異的山腳下,非常適合開展生態觀光業務。經過多年經營與開發,如今儼然一座有品質、有亮點的生態觀光農場。
農場創立於1917年,距今整整100年,不僅是日本最大規模的山葵園,也是安曇野最知名的觀光景點,每年吸引約120萬人次來訪。以打造特色活動、山葵特色美食、鄉村旅遊吸引遊客。
與其他的田園綜合體類的鄉村旅遊規劃不一樣,這家農場的定位十分明確,而且活動與特色都只做單樣的精品,也正因為如此,才讓這個農場在山葵種植方面變得更為專業,因而吸引更多的遊客。
從1915年開始,大王葵農場創始人,用了兩年時間,在當時只是碎石的荒地上,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泉水資源,開發了這片全世界人民都為之傾倒的美麗農場。
農場是一大片連綿不斷的芥末園,芥末也稱山葵。芥末植物對水質要求較高,大王芥末農場具有山谷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年流動的清潔水源,晝夜較大的天氣溫差。這些優越條件使得那裡出產的芥末非常優秀。
山葵在日本是比較普遍的調味食材,吃壽司或者刺身經常會用到。農場以自家優質山葵為原材料,開發了山葵醬冰激凌、招牌蕎面以及琳琅滿目的膨化休閒食品,打造了獨有的餐飲購物體驗,極受遊客歡迎。尤其是山葵冰激凌與招牌蕎面,幾乎成了遊客心心念念的「網紅美食」,必食之而後快,從而為農場增加了人氣,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與其泛泛地堆砌過多體驗項目,還不如抓住一個賣點做精做細來得實惠。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大王農場的核心優勢:山上的融雪在山腳下匯作清澈見底的小溪,既方便引水灌溉,也塑造了農場依山傍水、秀麗清幽的風景。農場裡大片的山葵田透出無限生機,蒼翠茂盛的樹林與水草飄搖的溪流相映成趣,溪流中偶有幾條叫不上名字的魚兒遊過,更增添幾分靈性。
面對如此優越的自然風景,想必每個人都明白,隨波逐流地追求熱鬧喧囂,無疑是捨近求遠甚至「自我毀滅」的行為。為了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彰顯清幽風格,除了在溪流中劃著小皮艇邊遊邊賞這一活動,農場並未開展其他自然體驗項目。
將生態景觀營造出某種場景、氛圍,或者某種意境,點綴人文景觀是關鍵。大王農場在這方面可謂花透了心思:
幾座水車磨坊坐落在溪流一側,古老的水車緩慢地轉著,發出嘎吱嘎吱地聲響,讓這裡的時光變得恬靜愜意,難怪會成為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取景地——自然生態固然難的,更難得的是這份激發想像、引起情感共鳴的悠遠意境。
園中點綴有多處石雕小品,天然形狀的石塊上大多刻畫著一對情侶的形象,極好地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同時傳遞出浪漫愛情的味道;還有一處祭祠,供奉的是當地人信奉的神靈,為農場增添了幾分神秘虔誠的氛圍;農場的功能建築與體驗場所,比如山葵加工車間、辦公室、綜合服務樓、餐廳商店等,普遍採用木屋、石屋的形式,透露出古樸的鄉土氣息與厚重的時光積澱。
儘管每日遊客眾多,農場始終保持著整潔乾淨的環境。生長時節,成片的山葵田鬱鬱蔥蔥,道道田壟勾勒出條條涓流,絕對是養心又養眼的生產性景觀。酷熱時節田裡還會搭起遮陰布以保持適宜的溫度。國內的農場出於種植生產需要也會使用遮陰布,但往往嚴重影響景觀效果。而大王農場裡成百上千條遮陰布鋪得齊齊整整,宛若為山葵遮上了一塊巨幅面紗,不僅不礙眼,反而生發出別樣的美感。
更體現細節精神的是,大王農場在功能區域的劃分上做到了動靜分隔:觀景臺、石雕小品、祭祠、水車小屋、帶涼亭的木橋等隨機散落在自然風景之中,調劑著遊人的觀光旅程;而山葵車間、餐廳商店等功能建築則集中於農場主路兩側,避免為觀光的遊客帶去不悅耳的聒噪之聲。
在鄉村旅遊高速發展的今天, 山葵農場沒有因為快消費經濟而削減自己的優勢農產品芥末, 而是保留了農產品的供給功能, 營造出更真實的鄉村生活氛圍。從農田到商店再到餐桌的這種運作模式縮短了從農戶到消費者的距離, 給消費者提供了兩種途徑, 一是從商店購買產品後自己烹飪, 二是在農場內的餐館內加工好的農產品。這種模式保證了農產品的品質, 也維持了農場的聲譽。
農場以明星產品「綠芥末」為原料製作出山葵醬冰淇淋等休閒食品, 經過加工程序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為農場增加了人氣, 帶動農場的經濟效益。附加值的出現使當地農戶的收入持續增收。
不同於國內的田園綜合體布局混亂, 大王山葵農場將觀光區與休閒聚集區分隔開來。木橋、水車等點綴隨機分布在農場內部, 而餐廳等休閒區則分布在主路兩側, 這樣的細節設計使得遊客在觀光的時候能夠靜心欣賞美景;農場內的山葵在酷暑時節需要蒙上遮陰布, 但經過整齊地擺放, 遮陰布像給山葵蒙上了一層面紗, 反而增添了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