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波傍王朝末代國王路易十六,雖說在日後的法國大革命中與王后安東奈特一起上了斷頭臺,但是不論路易十六的治國能力怎麼樣,他在法國歷史上卻是少有的私生活不混亂的國王。
他沒有公開的情婦,在生活中也很保守規矩,國王有情婦,這在歐洲貴族上層社會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相比於法國歷代的先王們,路易十六的禁慾確實顯得與眾不同。
後世的研究學者認為應該是因為路易十六的啟蒙老師艾吉永公爵,自小向他灌輸的禁慾教育,時刻提醒路易要遠離女性,即使路易十六已經結婚了,艾吉永也在提醒路易不要與安東奈特太親近,而路易十六是一個軟脾氣,十分聽從恩師的教導。
可是這就太過分了,安東奈特為此與艾吉永大吵一架,安東奈特口直心快,當面羞辱了路易的恩師。
路易十六當然向著他的老師,所以在日後的很長時間,他們關係一直很差。
瑪麗·安東奈特從小榮華富貴,錦衣玉食,有人在日後評論此事,安東奈特在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婭嬌寵之下,不僅沒有養成政治家為人處世的八面玲瓏,反而養成了幾乎除了時尚奢侈啥也不會的傲嬌女。
也許她只是深居宮中,不通人情世故,只是由著自己的脾氣,無所顧忌。
可是天真純潔的千金小姐是法國的王后,她若再這樣肆無忌憚,那麼就很難了。為此特雷西婭多次寫信警告安東奈特的奢侈行徑。
安東奈特與路易十六當然也是政治聯姻,為了鞏固奧地利的統治,女王特蕾西亞四處嫁女兒,而安東奈特就是為了與法國建立關係的紐帶,不過法國政壇一直都是一攤渾水,沒有足夠的實力,誰去誰倒黴。
安東奈特的奢侈不是造成路易十六夫婦倆悲劇的命運原因,即使沒有足夠的心機,也沒有足夠的治國能力,最多被趕下臺,還不至於被法國民眾砍頭。
然而此時歐洲正遇上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啟蒙運動之後的法國,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聲音此起彼伏,自由平等的思想在歐洲大地生根發芽。
而安東奈特此時或許正想著貴族舞會,時髦衣服,奢侈護膚品,巴黎的浪漫,這一切都不合時宜!她生活的極度奢侈,引起了來自異國母親的擔憂,多次規勸毫無作用。
奧地利與法國的聯姻同時也背棄了法國傳統的對外政策,必然引起反對者的不滿,有一些貴婦人誣告安東奈特花著路易十六的錢在外保養了無數情人,又有人說她私通奧地利,企圖對法國不利,有人勸說路易十六廢掉王后。
對於這一切的一切,安東奈特全然不顧,她對此的反應只是不遺餘力的嘴頭還擊,她尋找的法國戰友朗巴勒夫人,聖梅洛安夫人非但沒有替她減輕負擔,反而拖了後腿。
當然僅憑安東奈特窮奢極欲這一點,她就不是值得稱道的王后,她的奢侈敗壞了國王對於臣民的信譽與財政狀況,這時法國國庫的錢大部分都用來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面對國庫日益枯竭的局面,安東奈特依舊繼續過著她那奢侈的生活。
路易十六一心想重建太陽王的功績,可是他軟弱的性格與路易十四就有很大差別,安東奈特日後日益增長的花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路易十六慣的。
為了解決財政緊缺的境況,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了時隔175年之久的三級會議,沒想到非但沒有取得理想成果,反而成了他的斷頭會議。
巴黎人拒不接受路易十六在三級會議之後的強行解散制憲議會的舉動,乾脆爆發了起義,即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一開始路易十六不相信巴黎暴動會持續的很久,所以沒有出逃國外,然而事態結果愈發嚴重,遠遠超乎了路易十六,甚至歐洲各國的想像,這場法國大革命在廣義上竟然一直持續到1830年的七月政變。
路易應該死!因為法國需要生!
路易十六登上斷頭時,一改以前的懦弱,展現出了國王的威嚴,仿佛在死前做了一回太陽王。
雖然是女人,安東奈特登上斷頭臺時十分鎮定,時不時還開個玩笑,當她意外的踩了一下別人的腳,只說了一句:啊,請原諒,我不是故意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