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饋贈的禮物,已經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是作家茨威格對法國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評價。
瑪麗原是奧地利的公主,作為鞏固奧地利法蘭西聯盟政治集團的砝碼,聯繫哈布斯堡王朝與波旁王室的紐帶,十五歲便嫁給當時尚為太子的路易十六。
她是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砍頭的王后,在她身上有數不清的罵名:因為揮霍無度,一擲千金,掏空了法蘭西的國庫,被稱為「赤字夫人」;她紅杏出牆,慾壑難填,上至王公下至平民都與她有不清白的關係。
然而作家茨威格卻認為,她並非革命派口中十惡不赦的惡魔,也並非保皇派口中聖潔無暇的女神,她只是一個不好不壞,不聰明也不愚笨,不算善良也不算惡毒的,普普通通的女人。
這樣一個女人,也曾擁有一份忠貞的愛情。對方就是來自瑞典的貴族菲爾森伯爵。
01
菲爾森伯爵出身瑞典貴族,十八歲那年隨家庭教師週遊歐洲以積累人脈和鍛鏈交際能力。
他們來到法國的一個冬夜,在一家歌劇院的舞會上,一位衣著華貴、身材窈窕、戴著面具的少女向菲爾森走近,興致勃勃地與他攀談。菲爾森沉浸其中,恍然發現周圍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他。少女突然摘下來面具——她竟是太子妃瑪麗。暴露真容的瑪麗很快被侍女推搡著離開了歌劇院。這件事逃不開母親安插在法國的眼線,瑪麗很快收到了來自奧地利的,母親瑪利亞特蕾莎女皇所寫訓斥信,然而她並不在意。
這次邂逅,讓她對菲爾森伯爵一見鍾情,從那以便經常邀請菲爾森參加自己的舞會。
但很快,老國王駕崩,她的丈夫路易十六登基,她由太子妃變成了王后;菲爾森的遊學完成,動身回了瑞典。兩人從此斷聯。
02
四年後,菲爾森再次來到法國。他剛到巴黎就迫不及待地換上盛裝前往宮廷。滿屋的王公貴族並不關心這個來自北方的外國人,只有瑪麗王后一眼認出了這個讓她心念已久的人。瑪麗熱切地問候了菲爾森,從那以後菲爾森就頻繁出現在瑪麗的社交圈子裡。
很快,宮中開始有了有關二人的流言蜚語。為了扼殺流言,菲爾森自願加入軍隊前往美國參與獨立戰爭,期間二人僅以書信來往。
又是四年過去,菲爾森再次回到法國。在瑪麗的授意下,他擔任了團長一職。為了瑪麗,菲爾森不僅拒絕回到故鄉,甚至拒絕娶妻。他給親人的家信中寫道「我決意終身不娶,永不違背自己的心願。」
03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國王夫婦被囚禁在杜伊勒裡宮,貴族們紛紛明哲保身,只有菲爾森一人為他們奔走。
菲爾森甚至為他們制定了逃亡計劃,自己親自擔任車夫。然而一切卻失敗了,菲爾森逃回瑞典,路易十六一家則被重新關押。
出逃失敗後,菲爾森的頭顱被全國懸賞。然而在這種危險情況下,他偽裝成僕人的樣子,再闖杜伊勒裡宮會面情人,這是他們的訣別。
04
一直到路易十六被處死,娘家哈布斯堡王室也拋棄了瑪麗,瑪麗一人被囚禁在塔樓中,菲爾森也並未放棄對瑪麗的營救,然而他的力量太過渺小,處死王后的呼聲越來越高。
1793年,瑪麗被國民公會以叛國通敵罪判處死刑,走向了斷頭臺,死後屍體被丟進萬人坑。
十八年後,菲爾森因為受懷疑謀殺瑞典王儲,被憤怒的群眾擊斃,對瑪麗深切懷念,永誌不忘的最後一人也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