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有格局、有張力,文藝當如是

2020-12-17 影視前哨

導讀:某種程度上來說,《故事裡的中國》貼合了文藝實踐在田沁鑫心目中最應有的模樣。

文 | 三秋

豆瓣評分最高8.8分;作為一部「臺綜」,播出11期,全網播放覆蓋8億人次的受眾,累計獲得近50億的微博話題討論量。僅首播當晚,《永不消逝的電波》海報一經曝光得到全網關注,衍生出的微博相關話題詞迅速突破10億,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平臺紛紛點讚……好評如潮,無論從自身品質還是公眾影響力,《故事裡的中國》都擔得起「今年冬季最值得一看的文化綜藝」的名號。

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請來了《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在她看來,這樣一部綜藝的成功不是個體的功勞,而是得益於集體上下——從策劃到後期,從臺前到幕後——所有人的文藝追求相互呼應,互相成就。

精品文藝的風向與動向,在這檔節目裡能找到最好的註腳。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 田沁鑫

文藝當作筆:

用或為虛構的故事留住並非虛構的生活

最初打動田沁鑫的,是《故事裡的中國》別具一格的敘事視角。那就是,「用新中國70年來產生的優秀文藝作品——通過這些故事串聯勾勒起中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模樣。」

田沁鑫為這個創意眼前一亮。「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藝作品中凝聚著創作者用盡心力去看、去觸碰的全部感知,更印下了創作者身處時代的最鮮明烙印。「做中國故事要了解中國。」那這是否也意味著通過這些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所創作出的經典作品,我們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知到中國是怎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的呢?

可以說,若把節目中所有文藝作品串聯起來,不僅會看到一部文藝史,更會看到一部中國史:從黎明前的黑暗到改革浪潮翻湧,所有的故事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擷取了歷史長卷中那一幀最刻骨銘心的畫面,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動人的「人」。「五千年文明、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這樣一種人性的根基,就是我們當下講好中國故事的精神母體。」

它們有的因「真」而感人肺腑:《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歌頌了革命勝利道路上如「火柴」一般劃亮自己、照破黑暗的中共黨員們;《林海雪原》跌宕起伏的傳奇背後居然是一個瘦弱的獨行者,和一個家庭一生遺憾的團圓夢;《烈火中永生》裡江姐、許雲峰、小蘿蔔頭成了一個時代的回憶,她們繡的紅旗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旗是烈士的鮮血染就的」生動註腳;《焦裕祿》講述的就是那位蘭考奉獻生命的「最美奮鬥者」,「焦裕祿精神」至今仍在時代精神裡程碑上閃耀;《橫空出世》描繪了在艱苦的環境下,鄧稼先、張蘊珏等為原型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解放軍紮根戈壁的一段隱姓埋名、獻身國防的如歌歲月……這些真人真事不斷被書寫、講述、描繪,故事放大了真實帶來的衝擊力,真實又因故事而永生。

有的因「實」而震撼人心:《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繪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城鄉生活,在一個地域各個階層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與巨大社會衝突交纏著、撞擊著迸發出來的能量,被扎紮實實地攢進一部作品裡;《鳳凰琴》聚焦偏遠山區教育和那群為之嘔心瀝血的「園丁」,英子、餘校長等人身上凝聚著所有「大山裡的造夢人」的堅持和夢想……這些故事裡濃縮著一代人、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跋涉向前的身影,因為豐厚,所以深遠。

這也是田沁鑫藝術創作生涯中一直追逐的光亮,在《生死場》《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聆聽弘一》《狂飆》(上戲版)、歌劇《長徵》《共和國之戀》(情景表演)…..幾乎每一部戲減到最後剩下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有魅力的「人」;又是以這些「人」為基點生長出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中國文化中的精神種子就存在於這些偉大的人格上。它們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平時多麼光鮮亮麗或驚天動地,而是來自一種內在的覺悟。所有英雄人物的產生,就是因為覺悟、甚至剎那間的覺悟;而覺悟是什麼?覺悟就是致良知。」 她回憶起自己在節目裡的一次失態正是在《橫空出世》的圍讀會上,她控制不住流淚的衝動因為想起了鄧稼先明知核輻射對身體有戕害,還親自用手撿核彈碎片發現問題的忘我工作精神的故事。「我不是一個脆弱的人,但這種認真做事的科學態度和乾淨、純粹的求知精神在那一剎那讓我震撼和感動非常!」

田沁鑫所說的「良知」語義上近乎「使命」,但卻多了一種超越生命的精神價值,一種信仰的力量。李俠、楊子榮、江姐的良知是革命勝利;焦裕祿的良知是更多人的幸福;馮石和陸光達為了國防安全;孫少平和孫少安為了追求夢想、共同致富;英子想做山裡孩子的「望遠鏡」……而對田沁鑫來說,藝術工作者的「良知」就是「去發現、去感知這一份動人,然後不遺餘力地把它傳達給觀眾。」在這個舞臺上的所有人、或者更進一步說,這個舞臺做到了。

文藝當如橋:

讓經典與當下在直接感知中共鳴

為了把這些已成為經典故事重新帶進當代觀眾的心裡,節目在「訪談」之外加入了「表演」元素,用當代演員,當代劇本,當代演繹,以更富有時代感的口吻講述文藝史上的經典故事。由此敘事維度得到拓展,「在這些經典故事之上,與之相關的所有故事都被納入節目的表達體系中——無論是創作者也好,表演者也好,原型人物及其家屬、朋友也好,當年也好現代也好——他們共同創作了一個新的故事:以『訪談』和『表演』互為支撐,輔以多媒體手段,共同建構起四個敘事空間:當年與現在,故事裡與故事外。這個想法很好。」

但要匯聚起打通四個空間的「破壁」之力,第一步還落在「戲」上。不管當年如何、現在如何,臺前如何、幕後如何,最後與觀眾發生直接碰撞的,是舞臺上不過半個小時的演繹。怎樣最大限度地調動戲劇的力量,讓觀眾通過最原始的感官知覺穿越時空,直接觸碰故事裡的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是田沁鑫的「本分」。

但是,一個經典故事,無論被改編成什麼體裁,其體量都不是《故事裡的中國》的節目舞臺能負載的。怎麼在電視中以舞臺形式再現經典作品?怎麼在無損原作魅力的前提下,將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於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展現給觀眾?

她和節目主創團隊決定採用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1+N」多舞臺空間上進行多線並行的立體敘事。事實上,在田沁鑫在之前排演過的戲劇中就已經嘗試過與之類似的「半電影化」舞臺結構。多重表演空間疊合的舞臺,實拍實剪實時播放的大屏,觀眾可以同時看到演員的表演以及包括內景、外景、局部鏡頭、人物特寫和大量其他畫面,有時多個位置上有不同的表演在同時發生。無論是否帶來了打破戲劇邊界的代價,這種新形式至少為戲劇適應熒幕帶來了新的接駁點:鏡頭思維,剪輯意識。「這次跟央視合作,我很開心,因為能夠在新的媒介上實踐更有價值的戲劇和影視的對接。」

每期節目中,田沁鑫都會用這樣的開場白迎接新一批演員:「我們這次設計了三個舞臺,一個是主舞臺的一號臺,演員內心的表達都可以在主舞臺上展現。我們還有二號臺和三號臺,是影視化的表演空間。」田沁鑫用了「刺激」兩個字形容這次創新,在臺上,整場戲一氣呵成,多機位實時攝錄,對舞美空間的切割與重組,對情節張力的補充與連綴,對表演情緒的收放與遞進,都必須環環相扣地「到位」。這極大考驗了每一個工種對分寸感的拿捏。

節目中,田沁鑫最滿意的一場戲之一是《永不消逝的電波》裡胡歌的 「一步兩重天」。這一場戲表現的是我黨派男主人公李俠離開延安去往上海執行任務的場景。「說到延安,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解放區的天,那是我黨的大後方,天也是晴朗的、熱烈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海的雷聲大作,陰雨連綿。同時,考慮到李俠作為情報工作的老手,為人必定謹慎,他的離開也必然是不動聲色的。於是在舞臺呈現上,胡歌拎著一個柳條箱子,掩飾著種種思緒與路上碰到的每個人寒暄,他們叫他主任,問他上哪去;他就淡淡地笑著點頭,心裡知道這是一場鄭重的告別。

從延安到上海的千裡路途在方寸舞臺上被濃縮成了一步,這一步幾乎邁出了命運的隱喻。而這,是多媒體手段——背景、擬聲,光影的同步變化,與演員細膩的表演——在傘撐開的那一刻勉力壓抑的情感徹底成了靜水深流,共同完成的精彩創意。「利索。」田沁鑫評價。

這樣一來,一個戲劇舞臺加兩個小型片場的結合和串聯,為節目中的表演帶來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影視對空間創造性的利用手段讓作品能突破連續的線性邏輯,以一種更為自由的語態進行多視點敘事,「這顯然解放了編劇,讓我們在二度呈現上更加開闊。」同時,戲劇直白的、熱烈的情感展現也被保留下來。

對於習慣了鏡頭語言的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而言,這樣的舞臺顯然更容易接受,也更為新奇。神秘的戲劇後臺像一部精密鐘錶被撬開了後蓋,觀眾第一次直觀地看見工作人員和演員們是如何像彼此咬合的齒輪一般精準、默契、流暢地配合,共同完成一場不可複製的表演。

文藝當為炬:

燃我以明道,百死猶未悔

有人說,看《故事裡的中國》的表演,睜眼時牽動心神的是故事裡的人物命運,但閉上眼,腦海裡閃現的卻是一張張故事背後的文藝工作者的臉。

無論是路遙背對文壇、面向大眾而行的一抹剪影,還是86歲的郭蘭英為後輩示範時驚心動魄的一跪;無論是圍讀會上你來我往的臺詞「較勁」還是彩排時對動作臺詞的反覆推敲;甚至是舞臺呈現上一個小小的動作——換先遣圖,背後都凝聚著創作者們匠心和巧思,燃燒著他們的初心和熱血。

這個節目用一場跨越了時空的演繹,完成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工作者精神火炬的交接。在舞臺空間上,過去的演繹與當下的演繹彼此會面,相互纏繞,中間勾連著不同時空的碎片。如果非要將這種結構圖像化,那大概繪製出的就像雙螺旋結構的DNA片段——文藝作品的變與不變中蘊藏著經典與傳承之間的「功夫」。田沁鑫說,中國的文化和藝術都講究「功夫」。什麼是功夫?是在沒有釘子、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工匠僅憑部件與部件之間精妙的咬合連接起牢固而穩定的榫卯建築;是缺一不可的火候、功夫和佐料,烹製出的讓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不依靠任何影像記錄手段,只用工筆就留住的一個時代的煙火氣息……它是一個人為了追求某種意義的淋漓盡致的盡力,更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師父與徒弟,工匠和設計者,前輩與後輩……「這種流淌著一脈相承的智慧與執著的關係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在《故事裡的中國》這個舞臺上,田沁鑫想用戲劇回答的已經不止是表演本身,講好好故事不過「用心」二字——前人用心,後人亦用心。只是她沒想到自己也成了這個答案的一部分。

這個導演說起戲來眼睛裡是有光的。發現這一點是在第三集排演《白毛女》時,田沁鑫不吝褒揚,這部中國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充分地體現了我們的民族性,逢唱必舞,逢舞必動,嗟嘆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們有自己的民族歌劇,給我們最真實的感受,那就是文化自信。」她的確不是一個情緒外露、喜怒形於色的人,但說那番話時激動得像燃著一團火。

她是真的愛戲劇。「戲劇是我的好朋友,它能讓我完全忘我,沉浸在故事的世界裡。」這是她的溫暖,她的情結,陪伴她一路至今,不離不棄。當各種關係,家國社會,人生百態都被濃縮、組合成舞臺上的幾個小時,其中控制的美、抽象的美、張力的美都讓人深深著迷。「戲劇是有光的,那種光芒一直很映照著、牽引著我向更深處前行。」

她也是真的願意沉下心來好好琢磨她的這位「朋友」。圍讀會上,她認認真真幫演員打磨每一場戲,什麼時候讀某句話該是什麼感覺?某處要不要頓一下表示主人公發現自己咳出血來時的本能反應;就連「你來送我」中一個陝北方言裡幾乎微不可察的兒化音音調都敏銳地揪出來再三返工……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 中華兒女》排練現場

因此,當問到對新時代文藝工作、文藝工作者的思考,田沁鑫的回答很有意思,或者說很「正」。她說,緊跟時代文化還有以人類為中心的創作,是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的進步意義所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強國夢的時代,是萬眾一心求奮鬥的時代。中國不能停滯不前,要繼續奮進,要匯聚人心、凝聚力,有文藝工作的一份。我們怎麼樣要用一種坦蕩、正派的方式來把這些推動時代進步、甚至犧牲個人幸福、自由和生命去成就更多人的優秀人格通過故事展現出來,是我們義不容辭,必須要做的事情。」

如果對這個人一無所知,你會覺得這話大且空。但當你看過她的作品,看過她臺前幕後的行為和狀態,你會意識到,原來語言只不過是行為最淺薄的註腳。

這不是什麼套話,這是火種。

相關焦點

  • 《故事裡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今日上午,文旅部人事司正式宣布了中國國家話劇院新任領導任命。著名導演田沁鑫被任命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原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民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田沁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戲劇導演之一。
  • 《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錄製中,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挑戰中感受幸福
    央視大型綜藝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前不久剛剛在上海摘得「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大獎。眼下這個曾帶給觀眾許多感動的節目正在河北大廠影視小鎮錄製第二季,節目總策劃之一、戲劇總導演田沁鑫與劇組的同事們緊鑼密鼓地「炮製」一個又一個新的動人故事。
  • 田沁鑫委員:建起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 將中國經典故事影像化
    作為戲劇導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無疑是擅於用經典與青年對話的一位。「對於什麼是經典,今天年輕的90後、00後們有著獨特的理解,交給我們的使命,就是用創新的藝術手法,在他們與經典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日前,田沁鑫在會議間隙,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專訪。
  • 導演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_中國網
    今天,我將帶著部黨組的囑託,走上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的崗位。我深知這次任命的分量,我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擔當。」昨日上午,文旅部人事司正式宣布中國國家話劇院領導幹部的任命,著名導演田沁鑫被任命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她在發表就職演說時說道:「今天,我站在全新的事業起點,思考的將不只是個人的藝術創作風格,而是劇院整體的藝術生產和對未來的發展規劃。
  • 向經典取經|《故事裡的中國2》重塑現實主義文藝創作的觀賞性
    自10月2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的《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開播。回歸當日,微博話題#故事裡的中國動人回歸#的閱讀量就超過1775萬,最高登上熱搜榜TOP6。
  • 在國家話劇院工作21年,田沁鑫從「娃娃導演」成長為第一位女性院長
    劇院對導演的尊重,讓我如沐春風接受任命後,田沁鑫第一時間給國家話劇院前院長趙有亮打了電話,向這位當年發掘並將她調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後與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合併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伯樂」報告自己的變化。《生死場》裝臺時,田沁鑫看到有位副院長一直坐在一邊看著也不說話,後來她才知道是趙有亮擔心自己裝臺時會遇到困難,特意派這位副院長到現場來幫助自己,「他聽到我裝臺沒問題後才放心」。這些尊重、信任和幫助給了剛剛進劇院的田沁鑫很大的自信,「劇院對導演的尊重讓我如沐春風,找到了家的感覺,至今難忘。」
  • 文旅部宣布國話、中國兒藝新任領導班子,田沁鑫出任中國國家話劇院...
    新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田沁鑫原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民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田沁鑫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戲劇導演之一。她的戲劇作品,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內容涉及中國古典題材和世界名著的全新探索,形式注重當代藝術觀念和東方美學相融合的舞臺表現,重視舞臺複雜時空結構的可變性和流動性轉換,強調戲劇肢體語彙表達和詩化語言融合的表演,舞臺視覺追求「形象魅力、姿態狂熱」的東方美學表達。
  • 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中國藝術是有「功夫」的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田沁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田沁鑫回憶,她在上海做過一次給要去名校留學的學生們的講座。她問,你能說出中國哪兒好嗎?學生說:長城、烤鴨。我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了解和藝術審美的了解都不夠。田沁鑫表示,外松內緊,是中國人的氣質。就像書法,寫出來蒼勁有力,但是是軟毛的毛筆,靠的是懸肘,內在的功夫、氣韻。文藝必須要幫助我們這個國家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中國這次抗疫非常值得寫,抗疫一線90後的故事。
  • 田沁鑫:帶著感恩之心當院長
    當年那份尊重,讓我如沐春風 接受任命後,田沁鑫第一時間給國家話劇院前院長趙有亮打了電話,向這位當年發掘並將她調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後與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合併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伯樂」報告自己的變化。《生死場》裝臺時,田沁鑫看到有位副院長一直坐在一邊看著也不說話,後來她才知道是趙有亮擔心裝臺會遇到困難,特意派這位副院長到現場來幫助自己,「他聽到我裝臺沒問題後才放心」。 這些尊重、信任和幫助給了剛剛進劇院的田沁鑫很大的自信,「劇院對導演的尊重讓我如沐春風,找到了家的感覺,至今難忘。」
  • 王源:上央視話劇首秀好評如潮,極富張力表演又迎事業發展的春天
    TFBOYS-王源2020年12月12日晚上 20:00,在其個人社交平臺發文稱:很榮幸能在#故事裡的中國# 與《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先生邂逅,也特別感謝@田沁鑫 導演和@王洛勇 老師在表演當中給我的指導和鼓勵。
  •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百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首演,田沁鑫導演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百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首演,田沁鑫導演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李菁 2020-12-04 21:35 來源
  • 田沁鑫重排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發展中的中國讓田沁鑫時常覺得「鬥轉星移」。有一次她去參加某時尚活動,整個場面星光璀璨,平時認識的編輯一個個突然都穿得「閃亮得不行」。奧迪車接送,一下車就走紅毯。2014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在國家大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紛紛獻戲紀念的檔口,田沁鑫重排莎氏經典也算是「應了個景兒」。戲是香港藝術節繼《青蛇》之後,再度委約田沁鑫的戲劇作品。
  • 新聞結束之後,文藝如何開始? 《故事裡的中國》盡顯「南山風骨」動...
    創新完成美學轉化藉由跨時空結構和第三方視角,濃縮盪氣迴腸的「南山風骨」《故事裡的中國》首創了「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如果說第一季是站在了經典文藝的巨人肩膀之上,每一場的戲劇呈現都有經典為依託,那麼第二季則大膽丟掉「拐杖
  • 用文藝照進現實 《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致敬新時代最閃亮的星
    懷著一份強烈的時代感知和創作使命,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不僅讓經典照進現實,還將把正在進行時的中國故事搬上舞臺,通過從新時代的精神世界汲取創作養分,書寫屬於當下的「星光時刻」。
  • 多重視角還原英雄人物《故事裡的中國》用真實細節致敬時代
    上周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播出第四期,節目給大家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面的鐘南山院士的故事。《扶貧路上》的彩排過程中,為了讓演員形象更接近黃文秀,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建議鍾楚曦往嘴裡塞棉花、學習方言,甚至安排鍾楚曦和黃文秀的姐姐見面,聽姐姐回憶黃文秀的生前點滴,真實了解在扶貧一線真實發生的事情、進一步理解脫貧攻堅事業的艱巨和偉大。而在《英雄兒女》這一期,為了更加還原當年的戰爭狀態,節目組特地將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請到現場參與指導。
  • 《故事裡的中國》陳數劉燁在演繹中傳達理想與信念
    從10月13日開播至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將《永不消逝的電波》、《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烈火中永生》五部經典作品搬上舞臺,收穫了極高的口碑。圖:董卿對話江竹筠烈士之孫彭壯壯節目播出後,話題#江姐託孤信曝光#登上微博熱搜榜第2位,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央視網、紫光閣、中國日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歷史研究院、半月談雜誌社、頭條新聞等多家主流媒體官方微博紛紛轉發致敬。此外,觀眾們也被江竹筠的真實故事而感動。有網友表示:「英雄已逝,情懷和風骨卻是不朽的,向以江姐為代表的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王永利:《故事裡的中國》——把握時代跳動脈搏,奮力描繪新時代的...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正在熱播。節目運用「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明方向、正導向、樹新風,出精品,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走心演繹新中國經典作品的高潮片段,著力講好新時代動人心弦的中國故事,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 《故事裡的中國》帶領眾人走進感動幾代人的雷鋒故事
    回想起和雷鋒分別的場景,餘老在與《故事裡的中國》節目連線過程中瞬間淚目。  「雷鋒生活了七千九百一十二天,中國人民沒有忘記他,雷鋒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正如餘老所說,歷經歲月洗磨,雷鋒的形象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 《故事裡的中國》:把握時代跳動脈搏,奮力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正在熱播。節目運用「戲劇+影視+綜藝」的綜合表達方式,明方向、正導向、樹新風,出精品,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走心演繹新中國經典作品的高潮片段,著力講好新時代動人心弦的中國故事,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 莫言做客《故事裡的中國》,講述《紅高粱》靈魂深處的民族血性和...
    今天(5日)晚上八點檔,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二期。從書籍到影像,從過去到現在,《紅高粱》又是如何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迸發活力?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和蔣欣、邢佳棟又將帶來一部怎樣的舞臺版《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