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卦中月破之爻發動旺相,或遇動爻生合、日辰生合,或化回頭生合,不過在月內不能為吉兇,出月值日合補,亦能吉能兇。張星元言:「月破無可解,概以兇論。」(易小生注釋:凡是卦中月破的爻,遇到旺相發生、動爻生合、日辰生合、動化回頭生合,都代表假破。即月內為破不能發揮作用,出月值日依舊可以發揮作用。不像張星元說的那樣,月破無法解救,直接斷為兇。)
凡卦中旬空之爻,或旺相安靜,休囚發動,日辰生合衝之,或變出者,或伏而有提拔者,屢試屢驗,應在出旬,不意張星元言:「旬空之爻,猶如卦中無此一爻也。」(易小生注釋:凡是卦中旬空得要,遇到旺相安靜、休囚發動、日辰生合、日衝、或者變爻旬空、或者旬空伏藏但有提拔的,都是有用的旬空,即假空。這種旬空,出旬則為應期。不像張星元說的那樣,旬空之爻,猶如沒有。)
惟月建臨之,則曰「月建不作旬空,日辰不為月破」,致為後學一見月破,無可解救,一見旬空,沒有此爻。
(易小生注釋:月建臨爻,旬空無妨;日辰臨爻,月破無妨。以至於後學者一見到旬空月破,就非常緊張。)
又曰「月建不作旬空」。曰「全空半空」:「凡陽日遇陽爻、陰日遇陰爻,皆作全空;陽日遇陰爻、陰日遇陽爻,皆作半空。」(易小生注釋:張星元還提到了月建不為空以及全空半空理論。陽日陽爻、陰日陰爻為全空,陽日陰爻、陰日陽爻為半空。)
試問如人佔病,或得全空者,固執其必死,倘得半空者,還是病人死一半活一半耶?其謬極至此,不得不闢之。(易小生注釋:假設病人佔卜,得到全空,當然是必死無疑;如果得到半空呢?是死一半活一半嗎?故而王洪緒說,謬誤太大了,不得不批駁。)
易小生講評:
本章專講月破旬空,關於張星元「月破不可救,旬空等於無」的觀點,我也不是很認同。
此處王洪緒的闢謬並沒有問題,月破和旬空,都是要詳細斟酌的點。越是需要詳細斟酌的地方,有疑問的地方,就越是神機所在的地方。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看古人的書籍,要有一定的包容心,不要苛求完美,沒有完美的書籍。
再者說,還有一點。古人寫書尤其是詩詞歌賦類書籍、歌訣,都是有一定前提條件的。往往為了對仗工整、詩句優美,省略掉了,所以才不嚴謹。
關於月破旬空,月破喜填合、旬空喜填衝。月破和旬空之爻,在月內、旬內,都必定是完全無用的。但是遇到動爻生合、動而回頭生合等等這些情況,等到出月出旬填實衝實以後,都是可以發揮本來的生克衝合作用的,也就是我們講課時常提到的「假空」、「假破」,反而會提示應期。這是前半部分,關於旬空月破有救無救的爭論。
後半部分,主要是關於張星元在《易林補遺》中提到的全空、半空理論,無法被王洪緒認可。
大家都聽說過《易冒》,作者程良玉。其實程良玉就是張星元的弟子。關於半空、全空、填實、半實等等這一部分的內容,程良玉不僅很好的繼承了精華,還進行的更深一步的探索,寫的非常好。
王洪緒提出的反問說「假設半空,難道斷為生一半死一半」,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也是非常滑稽的。但是由於提出的角度很刁鑽,讓大家聽起來仿佛精神一振,豁然開朗,覺得十分有道理。
實際上,這種所謂「生一半死一半」的情況,在六爻當中是存在的,也是極其常見的。
我舉個例子,無論是王洪緒還是野鶴,都是後六爻體系。而後六爻體系,由於駁斥甚至刪除了很多原理論,所以一直存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是假設用神月克日生或者月生日克的時候,且沒有受到其他任何作用,日月同功力量一樣大,那麼吉兇到底如何?
這個問題,想必大家也都遇到過。無論是《增刪卜易》還是《卜筮正宗》,都採用去看另外的生克作用,有生自然斷為吉,有克自然斷為兇。如果都沒有呢,單純的日月一生一克,如何解決?再如合克的問題,到底論合論克?若沒有其餘作用應當論合還是論克?有沒有明確界限?這些問題,在這兩本著作中都是沒有答案的。
野鶴是闖蕩江湖多年,一直以斷卦為生,他是深知這個問題的,這是後六爻體系本身存在的重大缺陷。但是他故意隱去沒提,因為沒有找到足夠的理論來支撐他去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種後六爻體系的弊端,即是由於理論不全導致的無法明確斷定吉兇的情況,他自己發明了一套再佔之法。但是這種方法,也是被很多人所批駁,甚至於說他褻瀆神明的人也是比比皆是。王洪緒針對這種弊端,更是不了了之,再無下文了。
反而在程良玉的《易冒》一書中,提到了「合克的合三克七」、「中平為小吉」這些理論,即遇到一生一克的情況,為中平之上小吉的理論,算是解決了這個後六爻體系的核心問題。當然,這些理論也是不被野鶴認可的。
但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而是程良玉和野鶴更用心良苦一些,是真正幫後學者解決了問題的,也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寫書的。
針對這些有爭議、有糾結的地方,都是需要好好琢磨、細細品味研究的地方。但是很不容易,往往需要查閱大量經典書籍才做得到。
一個沒有自己中心思想的六爻愛好者,查閱大量書籍,無疑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甚至於會產生,看書越多,疑惑越多,最終導致失去學習信心的情況。
古人不像我們那麼有優勢,查閱書籍很方便,購買書籍也很方便。故而,很多六爻疑難無法通過佐證的方式去互相論證,只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去苦思冥想,難免會有些極端或者偏頗。
今天把這個核心問題提出來,也算是拋磚引玉,如果有更好心得的易友,也可以找我交流心得。
我是易小生,一位普通易學研究愛好者,歡迎各位易友下方留言交流,也可以私信加我進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