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起二戰卻在比利時折戟沉沙,中立國為何堅決抵抗?

2020-12-10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而拉開序幕的,當時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首先經歷,德國的炮火,這一地區是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鐵路線路交會聚集,向比利時平原展開,控制這一地方確實是德國蓄謀已久的戰略方針。當時的德國有120多萬大軍和相應的後勤補給迅速通過這一地區。

德國的藉口很牽強,是比利時的軍隊要進攻德國,德國被迫還擊。當時,比利時的政府只回答我們將捍衛自己的中立,並不會背叛對歐洲的責任,對於每一個進攻自己的力量予以全力反擊,但是比利時作為一個中立國,並沒有時刻存在的軍事指揮總部,這也是德國有些傲慢的原因,所以大膽的實施史蒂芬計劃,一切如果如德國所想那麼很快,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就會被德國打開。

按照其戰略構想進攻比利時以後不做停頓,隨即進攻法國已實現西線戰場的絕對優勢,毛奇將軍幻想著比利時可以答應德國的勸告不戰而降,自己也可以多一分在西部戰場的勝算,但是比利時不僅僅是法國的門戶,也與歐洲有著直接的國防利益延伸,當比利時遭到入侵英國隨即參戰成為第一個對德國宣戰的國家,而當時英自己的領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有直接的外交和政治軍事聯繫,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也遂隨同英國向德國宣戰。

比利時雖然是一個中立國,但並非束手就擒,而是動員了16.5萬人的軍隊抵抗德國入侵,比利時的堅決抵抗,確實出乎所有國家的預料,英國也在此時發動了軍事徵兵,並迅速趕赴戰場,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英國並沒有在比利時被攻克之前到達戰場,英國依然不願意直接捲入戰爭,當它到達法國的亞眠以後,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配合法國陸軍組織或擊退德國入侵,從而恢復中立國家比利時。

英國不肯弄險,儘量把傷亡和損耗降到最低限度,這也就意味著英國不願意自己有任何損傷,一切以保存實力為主,畢竟他們是在為別的國家作戰,這也導致了英國根本在戰場上就是一種做事不管的態度,比利時被德軍攻陷的結果不可避免。隨後,德國發動了全面進攻,比利時難以招架。即便如此比利時列日要塞的炮臺依然向德軍猛烈開火,當時渡河的德軍猝不及防,死傷無數,德國並沒有自大自誇,高估自己的作戰能力,但是對於比利時的反抗烈度,反抗強度和決戰的勇氣,德國確實沒有想到。

為了儘快降服比利時,德軍開啟了世界上第一次空襲,在飛艇上丟下了十多顆炸彈,並開始正視這場對比利時的侵略戰爭,投入大量的兵力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所有的軍事據點,但是這樣的打擊卻在三天三夜的時間裡毫無進展,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大驚,認為這勢必會耽誤整個德軍的進攻行動,於是派遣大量援軍增援。

而此時令人不敢相信的一幕發生了,德國為了儘量減少自己的傷亡,多次說服比利時人在其國土上讓出一條通道,以方便德國過境比利時進攻法國,甚至還提出了德國政府懇求比利時國王陛下和他的政府為了避免比利時繼續忍受戰爭的恐怖,允許德國部隊開闢出一條自由的通道經比利時,作為回報德國可以與比利時籤訂任何協定,保證絕對無意侵犯比利時的領土,一旦戰爭形勢許可德國部隊一定撤出比利時,而比利時的國王依然表示拒絕,這一歷史事實也證明,德國根本沒有預料到比利時能夠堅決抗擊。

在他們看來,比利時在戰爭之初炮彈作響以後便會投降,這就是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實施施締芬計劃的第一個重大變局。戰爭中往往會出現軍事戰略家們意想不到的堅點,堅點就是原本計劃一個很小的目標,在實際卻付出了巨大代價,比利時就是這個點,而在比利時的戰場烈日則更為堅強,訓練有素的德軍竟然在這一戰場上損失超過上萬人,雖然在8月20號德國正式進入布魯塞爾。

剛剛進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德國軍人還算比較文明,但是遭到比利時民族主義者的冷槍襲擊以後,他們開始屠殺平民,並報復冷槍射擊處死人質,燒毀房屋,就連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也指出,我們在比利時進軍是殘忍的。但是這並不會給德國的作戰計劃帶來任何改變,根據原有的西部戰線作戰計劃,德國的五個軍團迅速穿過比利時,向法國西北部的邊境直接進攻,而法國和英國對德國的行動判斷錯誤。在法國只有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徵部隊抵擋德國主力軍。因此,兩國聯軍不得不後撤,德國獲得了戰場先機,戰爭迅速推進。

相關焦點

  • 同樣是中立國,為什麼德國會打荷蘭、比利時,卻不打瑞典、瑞士?
    中立國 二戰之前的歐洲,宣布中立貌似成了一件時髦的事情。瑞士於1815年籤訂《維也納會議宣言》,宣布自己成為永久中立國,其後,比利時和盧森堡分別在1831年和1867年先後籤訂《倫敦協約》成為永久中立國,再之後荷蘭、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奧地利等國也紛紛宣布中立。
  • 同為「永久中立國」,為何瑞士能免於戰火,而比利時慘遭入侵
    這一類國家就是「永久中立國」。什麼叫「永久中立國」呢?說穿了就是永遠不會在任何紛爭中加入某一方的國家。世界上最著名的「永久中立國」就是瑞士了。 但是有趣的是,並非宣布「永久中立」就一定可以避免被入侵的命運,比如比利時和盧森堡也曾經是「永久中立國」然而一戰時期還是慘遭入侵。但是瑞士卻能一直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 挪威是中立國,為何二戰時會遭到德國的侵略
    作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面對新冠疫情,挪威卻表現得非常無力,就像二戰時面對德軍一樣。二戰時,面對德軍的進攻,挪威幾乎沒怎麼反抗就淪陷了。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挪威是中立國,向來與世無爭,為何二戰時會遭到德國的侵略?首先,挪威雖然是中立國,看似人畜無害,但其實和瑞士一樣,只是打著中立國的幌子而已。
  • 二戰時期,德國縱橫歐洲,為何瑞典卻安然無恙?看了這個,就懂了
    二戰期間面對手握先進武器,思想狂熱的黨衛軍以及熟練使用閃電戰的德邊防軍,歐洲各個小國都是顫抖的,因為它們都很清楚,自己是沒有可能擋住德國人的,在捷克、波蘭、法國以及毛熊相繼被打倒或者即將被打倒時,那些堅守中立的小國(瑞典、瑞士)基本也就沒什麼好值得堅守了,被擊敗、被佔領是毫不奇怪的。
  • 二戰中,瑞士為何能保持中立,奧斯陸七國:它太雞賊
    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前的第10天,即8月22日,挪威、瑞典、芬蘭、丹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七國已經預感到大事不妙。在共同的恐懼驅使下,他們一起聚集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開了個碰頭會。當然,面對德國這種毫無爭議的歐陸豪強,這七個國家完全是炮灰一樣的存在。
  • 德國和義大利哪來的膽量,為何連中立國瑞士的物資都敢搶
    瑞士所謂的中立國地位不過是個標籤而已,如果不是瑞士乖巧,左右逢源,二戰時就被德國和義大利給吞併了。實際上,瑞士在二戰中扮演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角色。瑞士是個內陸國家,其領土被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包圍。作為德國的鄰國、日耳曼國家,瑞士和德國關係密切,德國是瑞士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 世界上最早的「永久中立國」,二戰時期的瑞士是什麼樣的?
    歐洲是近代文明的發源地,自打中世紀結束後,歐洲各國也是打得頭破血流,歐洲大陸一片波譎雲詭,但是這其中也有一股清流,這就是瑞士,大家知道,瑞士屬於「中立國」,而且它不是一般中立國,而是「永久中立國」,其中立身份受到世界各國廣泛承認。
  • 小國智慧丨漫天烽火燃遍歐洲大陸,為何彈丸小國瑞士能獨善其身?
    瑞士:大國林立,四戰之地但是同為中立國的比利時,卻在二戰期間橫遭侵略,損失慘重。為何兩國秉持同樣的立場,卻受到命運截然相反的待遇呢?瑞士獨善其身的秘密究竟是什麼?比利時被確立為永久中立國則是在1839年,歐洲各國代表承認《倫敦條約》正式生效。二、同為中立國,比利時難逃厄運,瑞士為何能倖免於難?1939年9月1日,德國戰馬的鐵蹄首先踏進了波蘭的國土,開啟了二戰的序幕。
  • 二戰時宣布中立的荷蘭比利時挪威等國被德國佔領,為什麼唯獨瑞士...
    希特勒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決定進攻瑞士,僅僅是因為瑞士當時是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嗎?那麼比利時和丹麥等同為中立的國家為什麼在納粹的第一波攻擊中倒下。瑞士作為歐洲中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東與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南與義大利,西與法國,北與德國接壤,領土面積41293平方公裡,在二戰期間全國人口五百多萬。並且坐落在阿爾卑斯山麓的瑞士也是德國通往義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目前國際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事實上法西家的侵略擴張卻經歷了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1931年9月18日晚10點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河本末守中尉指揮數名部下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炸毀。
  • 德國席捲歐洲,為何沒有進瑞士?
    大家可能會說瑞士是中立國,德國不能進攻,這樣的想法就有些天真了,在國家戰爭這個層面上,任何的條約都是廢紙一張,只有有足夠的利益,即使是中立國家也絲毫沒有作用,荷蘭不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嗎?1935年荷蘭就宣布成為中立國,結果二戰開始後第一個收拾的就是荷蘭,你說氣人不?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 被德國陸軍寄予厚望的施裡芬計劃,為何最後執行時效果大打折扣?
    施裡芬把目光轉向法德共同的鄰國——比利時,一個對法不設防的中立國。施裡芬提出以小部分的軍力作為左翼吸引法軍的注意力,誘敵深入;以大部分的軍力作為右翼取道比利時,藉由比法的不設防邊界長驅直入,直插法國內地,繼而一路向東,從背後包抄法軍。左翼和右翼相配合,如同旋轉門一樣,橫掃整個法國。
  • 二戰時期,德國明明能進攻瑞士為何放過?希特勒自己給出答案
    導語:二戰時期,德國明明能進攻瑞士為何放過?希特勒自己給出答案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德國挑起二戰的時候,第一個襲擊的目標是波蘭,緊接著是比利時、法國、英國、蘇聯等國家,前半段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壓力,跟英國對上的時候遇到不小的阻礙,打了很久都沒有成功取勝。最終經過斟酌,希特勒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朝著蘇聯前進,這個決定將德國葬送。
  • 二戰時與德國交界的8個國家,7個被佔,為何小小瑞士能倖免
    二戰開始前,納粹德國就已經為進攻瑞士做準備了。他們派出了大量的間諜,滲透到瑞士境內,刺探瑞士的各種情報。據德國情報頭目後來透露,在二戰期間,經他之手潛伏到瑞士的間諜,就達到了1000多名。這些間諜滲透到瑞士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為希特勒源源不斷地送回有價值的情報。
  • 二戰後期德國還有很多兵力,為何選擇投降,沒有繼續打閃電戰?
    二戰初期的德國非常犀利,挑起戰爭後用閃電戰進攻過很多國家,獲得了極其輝煌的勝利,第1個被德國用閃電戰進攻的國家就是波蘭。1939年9月,德國以6個裝甲師和4個輕裝甲師為主力,對波蘭發動進攻,迅速獲得了勝利。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吞併法國,反而去扶持傀儡政府?日本也是這套路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吞併法國,反而去扶持傀儡政府,日本也是這套路我們知道,二戰時期三大法西斯國家分別是德國、義大利、日本,而這三大法西斯國家之中,最厲害的就是德國。德國的軍事裝備非常強悍,基本上旁邊的國家都無法阻擋德國的攻勢,但是二戰時期的德國為何不佔領法國,反而要去扶持一個傀儡政府呢?日本也是這個套路。在戰爭之初的時候,法國的戰略思維就發生了錯誤,以為德國會跟一戰時候一樣,先從比利時下手,但是德國卻突然從阿登森林攻克法國的重鎮。法國的軍隊根本無法對抗德國,雖然法國有正規軍90萬,但是在戰爭中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 沒有立場也不穩:二戰時期的那些中立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奧斯陸七國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因地處交通要衝而又國力孱弱、戰備鬆懈,戰爭初期迅速遭到納粹德國踐踏。倒黴的芬蘭則因為一部分領土對強鄰誘惑太大而遭蘇聯進攻。最終,只有瑞典巧妙保持了中立。歐洲其他國家中,瑞士、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和愛爾蘭也都各顯神通,艱難地在夾縫中保住了中立地位。
  • 一戰失敗了,短短二十年,德國二戰為何那麼強?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
  • 永久中立國放棄軍隊,要是打起仗來咋辦?看看瑞士就知道了
    我們在觀看抗戰劇時,劇中的有錢人要躲避戰亂,都會說去美國、瑞士這兩個國家,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原因是為何,這是因為瑞士是世界上最早的中立國家,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而美國在二戰前期,就宣布了進行中立,不參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