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而拉開序幕的,當時比利時的列日要塞首先經歷,德國的炮火,這一地區是德國進入比利時的大門,鐵路線路交會聚集,向比利時平原展開,控制這一地方確實是德國蓄謀已久的戰略方針。當時的德國有120多萬大軍和相應的後勤補給迅速通過這一地區。
德國的藉口很牽強,是比利時的軍隊要進攻德國,德國被迫還擊。當時,比利時的政府只回答我們將捍衛自己的中立,並不會背叛對歐洲的責任,對於每一個進攻自己的力量予以全力反擊,但是比利時作為一個中立國,並沒有時刻存在的軍事指揮總部,這也是德國有些傲慢的原因,所以大膽的實施史蒂芬計劃,一切如果如德國所想那麼很快,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就會被德國打開。
按照其戰略構想進攻比利時以後不做停頓,隨即進攻法國已實現西線戰場的絕對優勢,毛奇將軍幻想著比利時可以答應德國的勸告不戰而降,自己也可以多一分在西部戰場的勝算,但是比利時不僅僅是法國的門戶,也與歐洲有著直接的國防利益延伸,當比利時遭到入侵英國隨即參戰成為第一個對德國宣戰的國家,而當時英自己的領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有直接的外交和政治軍事聯繫,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也遂隨同英國向德國宣戰。
比利時雖然是一個中立國,但並非束手就擒,而是動員了16.5萬人的軍隊抵抗德國入侵,比利時的堅決抵抗,確實出乎所有國家的預料,英國也在此時發動了軍事徵兵,並迅速趕赴戰場,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英國並沒有在比利時被攻克之前到達戰場,英國依然不願意直接捲入戰爭,當它到達法國的亞眠以後,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配合法國陸軍組織或擊退德國入侵,從而恢復中立國家比利時。
英國不肯弄險,儘量把傷亡和損耗降到最低限度,這也就意味著英國不願意自己有任何損傷,一切以保存實力為主,畢竟他們是在為別的國家作戰,這也導致了英國根本在戰場上就是一種做事不管的態度,比利時被德軍攻陷的結果不可避免。隨後,德國發動了全面進攻,比利時難以招架。即便如此比利時列日要塞的炮臺依然向德軍猛烈開火,當時渡河的德軍猝不及防,死傷無數,德國並沒有自大自誇,高估自己的作戰能力,但是對於比利時的反抗烈度,反抗強度和決戰的勇氣,德國確實沒有想到。
為了儘快降服比利時,德軍開啟了世界上第一次空襲,在飛艇上丟下了十多顆炸彈,並開始正視這場對比利時的侵略戰爭,投入大量的兵力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克所有的軍事據點,但是這樣的打擊卻在三天三夜的時間裡毫無進展,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大驚,認為這勢必會耽誤整個德軍的進攻行動,於是派遣大量援軍增援。
而此時令人不敢相信的一幕發生了,德國為了儘量減少自己的傷亡,多次說服比利時人在其國土上讓出一條通道,以方便德國過境比利時進攻法國,甚至還提出了德國政府懇求比利時國王陛下和他的政府為了避免比利時繼續忍受戰爭的恐怖,允許德國部隊開闢出一條自由的通道經比利時,作為回報德國可以與比利時籤訂任何協定,保證絕對無意侵犯比利時的領土,一旦戰爭形勢許可德國部隊一定撤出比利時,而比利時的國王依然表示拒絕,這一歷史事實也證明,德國根本沒有預料到比利時能夠堅決抗擊。
在他們看來,比利時在戰爭之初炮彈作響以後便會投降,這就是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實施施締芬計劃的第一個重大變局。戰爭中往往會出現軍事戰略家們意想不到的堅點,堅點就是原本計劃一個很小的目標,在實際卻付出了巨大代價,比利時就是這個點,而在比利時的戰場烈日則更為堅強,訓練有素的德軍竟然在這一戰場上損失超過上萬人,雖然在8月20號德國正式進入布魯塞爾。
剛剛進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德國軍人還算比較文明,但是遭到比利時民族主義者的冷槍襲擊以後,他們開始屠殺平民,並報復冷槍射擊處死人質,燒毀房屋,就連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也指出,我們在比利時進軍是殘忍的。但是這並不會給德國的作戰計劃帶來任何改變,根據原有的西部戰線作戰計劃,德國的五個軍團迅速穿過比利時,向法國西北部的邊境直接進攻,而法國和英國對德國的行動判斷錯誤。在法國只有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徵部隊抵擋德國主力軍。因此,兩國聯軍不得不後撤,德國獲得了戰場先機,戰爭迅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