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奧馬刺的故事裡總是不缺老將。
當時間碾過了生涯早年的意氣風發,步入遲暮的他們也希望能謀得一個職業生涯的圓滿,以便功成身退。而聖安東尼奧馬刺,這支經久不衰的常青樹,有著良好球隊氛圍的大家庭自然就成了老將們的首選。當然,這樣的情況大部分都出現在馬刺具有奪冠實力的年份裡。
但是,籃球的世界並不總會像童話故事那樣擁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很多人帶著希望而來,卻含著失望而去。如13年的麥迪、16年的大衛·韋斯特。
不過在我心中的那份遺憾名單裡,大衛·李的馬刺生涯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在加盟馬刺之前,大衛·李就已經拿過總冠軍了。所以,當他在加盟馬刺時,更看重的是機會,是團隊的氛圍。而恰恰那支17年的馬刺,正是那一種極具團隊氛圍,且看他們打球就會讓人感到開心的球隊。
早年間的大衛·李也是一位明星球員,左右手皆可開弓,籃下技術細膩,巔峰賽季有著場均20+10的數據,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在紐約時期0.1秒絕殺的好戲。
所以,憑藉著進攻的底子,就算他加盟馬刺時已經33歲,但輪換次序還是高於當時技術略顯粗糙的戴德蒙。
大衛·李的防守一直是他的硬傷,在來了馬刺之後,雖然在馬刺的團隊防守下儘可能的掩蓋了他的這一弱點,可由於常年的傷病累積外加不斷上漲的年紀,讓他在防守端更力不從心。
他在那支馬刺隊的角色,也更多是在銜接段延續馬刺的內線高度,同時他的技術也能作為陣地戰時的一種解法。
雖然戲份不多,但大衛·李卻還是保持著一顆職業球員的心態在打球,拼搶每一個籃板,把握每一次機會。常規賽在不到20分鐘的出場時間裡,能用61%的真實命中率拿下7.3分,同時還有5.6個籃板、1.4次助攻入帳。換算成48分鐘那就是場均18+14的兩雙機器。
可是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在馬刺的這個賽季將會成為大衛·李職業生涯的終章。
時至今日,當你再去回顧16-17賽季的馬刺,可能還是會心中充滿著遺憾,感嘆著冠軍的誕生必須得兼具實力和運氣。
傷病,在那個賽季一直伴隨在馬刺左右。賽季初的鐵林,賽季中段的家嫂,再到季後賽裡的小卡、帕克、以及大衛·李。
在西決的第三場,面對著曾經的老東家,大衛李又一次倒在了傷病面前。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二年用傷病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賽季了。如果再往前追溯一年的話,那時還身處金州勇士的大衛·李,也因為在季前賽的傷病,被追夢格林搶去了自己的首發位置,雖然這成就了另一段故事,可是大衛·李所做出的犧牲也同樣不容忽視。
也正是從那以後,大衛·李的名字就很少再跟首發二字聯繫起來了。
現實的殘酷就在於它能讓你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是繼續堅守著自己所謂的明星底線?還是轉型在替補席做一名默默耕耘的配角?這個問題對於很多處於職業生涯末年的明星球員來說都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有的人能欣然接受,有的人卻因此不告而別。
我欣賞大衛·李的坦然和職業操守。當他在選擇加盟馬刺的那一刻,相信他就已經將自己置身於這個團隊之中。雖然時間只有一年,還夾雜著些許的遺憾,但這段過程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也許,將聖安東尼奧馬刺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終點,對於大衛·李而言,也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本文作者:死亡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