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這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刻骨銘心的日子。
83年前的這一天,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佔領了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隨即獸性勃發、大開殺戒,屠殺了30餘萬平民,犯下了滔天的反人類罪行。
這是一場民族災難,更是十足的國恥!凡中華民族子孫、所有愛國人們,必須永遠牢記。只有不忘國恥,才能知恥而後勇;只有吸取慘痛的歷史教訓,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只有以史為鑑,才能警示當今與未來。
今年的「12.13」,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按理,輿論應該重視這一歷史事件。遺憾的是,在雙十一、雙十二「買、買、買」的熱潮衝擊下,網上的紀念文章廖廖。即便偶有所及,亦言不及義。
我們為何要不忘「12.13」紀念日? 大多只講「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以表達我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
30餘萬南京和平居民,像羊羔一樣被任意屠殺;數以萬計的姐妹被任意侮辱、姦殺;幾個日本兵可以押著數以百計中國人去刑場、遭槍殺;28場集體大屠殺,858次零散屠殺;……
所有上述悲劇是怎樣發生的?
是因為中國人過去不珍愛「和平」?所以要「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不!不是中國人不珍愛和平!而是日本帝國主義製造戰爭:不是中國人民不珍愛「和平」,而是像松井石根、谷壽夫這樣的軍國主義分子在造孽作惡!
今天,我們要銘記「12.13」國恥紀念日,要銘記歷史,究竟是為了什麼?
正確的答案:不是為了幻想和平,而是應該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南京大屠殺」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歷史教訓?至少有以下三條:
第一,要認清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不對它抱任何幻想。
83年前的南京大屠殺為什麼會發生? 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當政者——蔣介石集團,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認識不清,幻想著以妥協、退讓求「和平」。
打自1894年日本對中國發動甲午日中戰爭起,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就已暴露無遺,此後對中國的侵略從無繼斷。然而,腐敗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始終對它抱有幻想,力圖通過妥協、退讓,出賣民族利益,換取敵人的「諒解」,維持蔣家王朝的統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妥協、退讓,採取不抵抗主義,丟掉了整個東北;1932年「一二八」事變,妥協、退讓,籤訂《淞滬停戰協定》,全盤滿足日寇要求,強化日軍在上海的侵略勢力;1933年5月,出賣長城抗戰,妥協、退讓,籤訂了《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1935年5月,日軍侵入平津,妥協、退讓,再籤《何梅協定》,變相拋棄整個華北。直至在全國人民的抗日愛國運動壓力下,1936年12月發生了西安事變,蔣介石才被迫口頭答應抗日,其後才有了1937年7月的盧溝橋抗戰。即便如此,國民黨政府仍不敢對日宣戰。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才跟在美國後面宣布對日宣戰。
為什麼會如此步步退讓、養虎為患?答案只有一個:在蔣委員長內心,存在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和平」幻想。
假如當初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政府面對2萬日軍(其最多兵力不過5萬),如果能不苟且偷安,能以30萬東北軍(後面還有數百萬計的「國軍」為後盾),進行抵抗,何至會有後來的南京大屠殺?
第二,要發揚「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反侵略精神。
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私有制的產物,只要私有制的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列寧在深刻分析私有制與戰爭的關係時指出:「戰爭同私有制基礎並不矛盾,而是這些基礎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發展」(《論歐洲聯邦口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參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想想昨日的阿富汗、伊拉克,看看當今的利比亞和敘利亞,這個世界上,誰不想過上和平的生活? 然而,只要帝國主義存在,隨著壟斷資本擴張、爭霸的貪婪,帝國主義發動戰略戰爭,又是不可避免的。回顧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二戰」後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第三世界所有被侵略的國家而言,它們擺脫不了被侵略的命運,但卻天然擁有「敢於鬥爭、敢於勝利」,進行反侵略鬥爭的權利。
舊中國,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只顧一己之私,脫離廣大人民,結果只能看到帝國主義的強大而自慚形穢。產生諸如「槍不如人,炮不如人,……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的失敗主義邏輯,最終導致南京大屠殺的悲劇。
新中國,毛澤東思想主導下的中國人民,面對不可一世的美帝糾集的「17國聯軍」,獨獨擁有「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反侵略精神,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把侵略者趕回到三八線求和、得勝凱旋。硬是把紙老虎打回原形,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
一反一正的歷史經驗證明:面對外來侵略勢力,必須批判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失敗主義,肅清洋奴思想;大力發揚「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反侵略精神。對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人們只有還之:「以戰止戰」!別無他途。
第三,要在和平時期整肅腐敗,從嚴治吏。
「南京大屠殺」留給我們的又一個慘痛教訓,那就是:國家必須在和平時期整肅腐敗,從嚴治吏。平時不治,戰時晩矣。
蔣家王朝原本是一腐敗政治集團所組成,他們嘴上高喊「三民主義」,實皆各為一己之私。各級官吏,無不追求升官發財、損公肥私。軍隊內部更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1937年11月中旬,蔣介石眼看淞滬會戰的失利,知南京危急。11月20日,即以國民黨政府名義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決定把政府機關、學校遷往內地,一些有錢的市民也先期紛紛逃離南京。只是礙於南京是首都,蔣不願落個「不戰而逃」的名聲,這才決定想像徵性地進行一場「南京保衛戰」。
11月26日,蔣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主持南京保衛戰。調集了13個師又15個團,約10萬餘人參戰。參戰部隊多為淞滬會戰中的殘兵敗將,人員嚴重缺編且士氣低落;新徵的數萬士兵,還沒來得及完成必要訓練,即匆匆上陣。
12月8日,日軍開始向南京外圍陣地進攻。11日晚,蔣介石即電告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圖整理而期反攻」。12日,日軍進攻中華門,負責防守中華門的第88師師長孫元良尚未接戰,即率部向下關逃跑,造成城內混亂。當天下午,唐生智倉促召集師以上將領布置撤退。原定除第36師掩護司令部和直屬部隊從下關渡江以外,其他部隊都從正面突圍。後唐生智為保存中央軍嫡系部隊實力,又命令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和教導總隊由輪渡渡江突圍,結果導致軍事指揮前後矛盾,陷入一派混亂。就在12日當晚,這個嘴上高喊「背水死戰」口號,多次公開表示「誓與南京城共存亡」的唐生智,卻率先與司令部成員一起,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輪從下關煤炭港逃到江北。
主帥倉皇出逃,各部隊長官大多未及向下傳達撤退命令,就拋下部隊爭先上船逃跑;士兵們則在逃跑的混亂中被打死或踩死;更多的守軍因長官逃跑,就此成為失去建制的散兵遊勇,紛紛拋棄武器,換上便裝躲入民眾之中。
13日,日軍入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
如果沒有這樣一批國民黨軍隊官兵進行這樣一場「南京保衛戰」,如果沒有一場如此混亂無序的大逃亡;如果這是一場有計劃的有序的軍事撤退(包括平民的撤退),試問:還會發生如此規模的南京大屠殺嗎?
和平是美好的,它是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所熱愛與追求的。然而,只要世界上還存在帝國主義,和平就不能憑美好願望與幻想所能得到,它只能靠鬥爭來捍衛,或只能戰止戰。
切切牢記:面對強敵,忘戰必危!這就是當今銘記歷史,紀念「12.13」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意義所在。
(作者系崑崙策特約評論員;來源:崑崙策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