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鯨財經
隨著冠脈支架、骨科耗材等進入醫保的藥品集採名錄中,曠日持久的藥品集採已然進入深水區,如何應對新一輪集採風暴成為眾多醫療器械廠商深思的問題。
日前,一份國家醫保局下發的《關於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第二批集中採購數據快速採集與價格監測的通知》挑動了業內敏感的神經。《通知》顯示,明確第二批醫用耗材集採品類將擴充至6類,包括人工膝關節、人工髖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涉及產品信息1萬餘條,具體到規格型號約32萬條;並要求各省要在12月31日前完成第二批醫用耗材清單與本省平臺醫用耗材的對比關聯工作,並完成2020年數據上傳,2021年2月28日前完成歷史數據的補傳工作。
11月初剛結束的冠脈支架集採給了醫用耗材行業一次強烈的心理震撼,從均價1.3萬元下降至中位價700元左右,出乎所有人的預期。新鮮出爐的《通知》又襲來一記重拳,集採範圍或許馬上就要從冠狀支架向骨科擴張。
事實上,骨科耗材集採已經在省級集採中開展了。最近,由淄博、青島等組成山東省七市組成的採購聯盟,帶著600多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需求,向骨科創傷類高值耗材發起砍價,參與企業共93家,包括強生、微創、新華醫療等。據了解,經過兩輪談判競爭,骨科創傷類耗材最高降幅達94%,平均降幅67.3%。
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對藍鯨財經指出,骨科市場的集採將對市場造成極大的震動。骨科從「凜冬將至」終於變成了「凜冬已至」,甚至是雪崩,而在這場博弈中,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300億市場或被壓縮至30億
官方資料顯示,骨科醫療器械細分為人工關節(髖、膝、手足小關節)、脊柱、創傷、運動醫學、骨生物材料等五大領域。從全球市場來看,2018年全球骨科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為510億美元,是醫療器械行業四大板塊之一。
在我國,骨科產品在醫療器械銷售總體佔比10%左右,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骨科耗材市場整體規模在300億以上,近年來的複合增長率在15%以上。其中的大品種如膝關節、髖關節等具備技術壁壘較低、需求量大的特點,契合集採需求。此前,業內人士預測根據冠脈支架集採進展,預測第二批高值耗材集採或於明年7、8月份啟動,但《通知》的出現或許意味著骨科集採已經箭在弦上了。
目前在省級集採中,已有江蘇、福建、安徽、浙江等地開展了骨科耗材的集採,從已公布的中標結果來看,安徽骨科脊柱類國產價格平均降幅55.9%,進口價格平均下降40.5%;骨科關節價格平均下降近82%。江蘇人工膝關節價格平均下降67%。最近由淄博、青島等組成山東省七市組成的採購聯盟更是談出了「骨折價」,最高降幅達94%,平均降幅67.3%。
對此,藍鯨財經記者採訪了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他指出,參考江蘇、山東等多地集採中骨科耗材平均60%以上降幅,可以預見,骨科市場的集採也將對市場造成極大的震動。從前醫療器械圈內還對政策的落地有一定幻想,認為器械和藥品有一定差異,集採競價壓力不至於此。但先來看來,從前講的「凜冬將至」終於變成了「凜冬已至」,甚至是雪崩,而在這場博弈中,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未來骨科耗材降價的趨勢已經很明晰了,企業的價格底線必然會被進一步擊穿。目前國產關節已經降至3000-5000元,隨著集採的進一步進行,價格很可能逼近廠家的成本價。這意味著整個骨科耗材行業進一步洗牌,強者恆強,弱者的結局不言而喻。
參照冠脈支架領域的集採,另一位業內人士估計,原本300億左右的市場空間,在此次集採後被壓縮至之前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對耗材廠商而言,這個冬天似乎太過漫長。
創新、併購成為過冬關鍵
資本市場已經用腳投票了。
骨科龍頭凱利泰原本計劃以以18.73元/股的價格引入淡馬錫富頓和高瓴資本兩名戰略投資者,其中,高瓴資本擬認購2100萬股約4億元人民幣。但集採風聲傳出後,事態大變。凱利泰發布公告稱,決定終止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事項,不再引進高瓴資本和淡馬錫富頓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並解釋稱,是鑑於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
截至12月4日,凱利泰股價15.33元/股,較年內高位已經腰斬,市值蒸發超100億元,也低於原本的定增價。
骨科龍頭在大環境中也難以獨善其身。對其他耗材廠商而言,該如何過冬?
鄒國文表示,耗材廠商一定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放棄一切幻想,真正走到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上來。要麼通過苦煉內功,自主研發具有獨特的產品;要麼通過高瞻遠矚的資本規劃,併購有發展潛力的標的。
任何一次變革都會給一些企業帶來機會。在他看來,國內骨科發展有三大方向:一是「順流而下」全面擁抱骨科的創新數位化大潮,這在國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是骨科領域劃時代的變革,比如通過AI技術驅動骨科智能化,實現骨科手術的精準化,智能化,標準化,為患者帶來獲益也提升了醫生的能力和效率。
二是「逆流而上」,攻克骨科器械領域真正的難關——材料學,真正實現上遊材料的國產替代,在上遊材料實現自主可控後,在成本上就具有巨大的優勢,從而無懼集採的寒冬。例如國內的安頌科技就是攻破了長期被德國的賽琅泰克公司壟斷關節的陶瓷材料技術。
三是「匯流入海」,就是企業間抱團取暖,兼併融合,減少低層次同質化的競爭,匯聚彼此的優勢,整合市場份額。短期來看,集採會對價格造成衝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有機會讓更多的患者有能力負擔骨科手術,市場的滲透率會得到提升,在中國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下,相信行業經過調整和整合,未來的骨科市場仍舊非常值得期待。
對於長期被外資品牌佔據的骨科醫療器械市場,集採既是寒冬也是春天的前兆,未來國產品牌有機會在價格壓力與規模優勢下,大幅提高市場份額,打破原有格局,藍鯨產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