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金志蘭天鳴
上海海事法院 ◇設置技術調查官、配備信息化「鷹眼」、隨機分案並成立專業委員會,專門法院以專門之道解專門之題 ◇未來專門法院審判面臨網絡化、國際化兩方面「破壁」挑戰 在上海,海事法院、智慧財產權法院、金融法院等專門法院相繼設立並運行,為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提供現代化、專業化的司法保障,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 專門法院扎堆上海,在司法保障方面有何創新發展?面向未來,要讓中國成為「國際訴訟優選地」,專門法院還需進行哪些探索?《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此進行了「專門」調研。 專門就要高精尖 隨著各類資源要素不斷聚合,新生事物噴湧而出,航運、金融、智慧財產權等領域新情況新問題隨之而來。專門法院只有在審判實踐中做到高、精、尖,才能擔負好服務保障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使命。 「高」在高效。對標快速、及時,上海專門法院盡力簡化送達程序、降低訴訟成本。 例如,上海海事法院近期受理的涉自貿區案件中,涉船舶融資租賃糾紛案件數量明顯增多。院長汪彤說,此類案件通常涉及多方當事人,在法人註冊地與辦公地分離、自然人人戶分離等客觀情勢下,送達問題成為影響案件審理進程的較大難題。 為此,上海海事法院推出中英文版「融資租賃合同約定送達地址條款」。今後,法院在訴訟中只需按照合同約定的地址送達即可,送達的情況和相應法律後果由當事人自行承擔。此舉對規範融資租賃行業經營模式、幫助融資租賃企業控制風險具有積極作用。 「精」在精細。對標精準、精確,上海專門法院力圖做到精細化審判。 例如,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近年審結的涉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案件數量不斷增加,並呈現出涉案人員手法專業度、智能化水平持續上升,涉案領域逐步擴大滲透、犯罪組織架構精細化規模化等特點。 「案件再複雜,精細化審判是解決之道。」全國審判業務專家、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陳惠珍認為,在審判過程中,只有認定事實基礎牢固、精雕細琢,在充分運用證據規則依法認定的基礎上,對實體法律理解把握恰到好處,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的基礎才是穩固的。 「尖」在頂尖。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上海專門法院找差距、補短板。 例如在我國證券領域,集體訴訟制度長期空轉。針對這一情況,上海金融法院近期發布《關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的規定(試行)》,針對「代表人權利限制」難點,明確代表人的統一特別授權模式。 上海金融法院院長趙紅說,這將有力推動證券群體性糾紛案件的審理,提升審判集約化水平,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從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糾紛多元化解,提高證券市場欺詐違法成本,維護證券市場秩序。 做強還需有特技 設置獨特崗位、配備信息化「鷹眼」、隨機分案並成立專業委員會……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上海三家專門法院各自有適應審判要求的特技。 在智慧財產權案件審判中,大量的證據涉及前沿、專業和高科技內容。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專門設置「技術調查官」這一獨特崗位,崗位人員大多來自信息技術、工程機械等專業領域。 在一起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據保全案中,由於關鍵證據在被告手上,權利人陷入舉證難的窘境。在保全現場,派駐在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的技術調查官王傳極發現被告電腦裡出現刪除軟體的情況。 「技術調查官在系統盤中找到了卸載信息的緩存文件記錄,發現是在證據保全開始後才卸載的,並幫助法官確定了真實的盜版軟體使用數量,為確定賠償數額提供了基礎。」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院長陳亞娟說。 海事糾紛發生在汪洋大海、萬裡之外,而船舶、貨物的移動又難以實時掌握。長期以來,世界各國的海事司法都存在舉證難、證據固定難、證據易被銷毀的問題。 記者在上海海事法院海事聯動指揮中心看到,信息化「鷹眼」——船舶數據分析系統正在運行。工作人員在後臺輸入涉案船舶名字後,船舶的呼號、類型、船籍國、噸位、船東公司、船隻照片、航行軌跡、錨地經緯度等信息馬上顯示在大屏幕上。 汪彤說,法院與全國國際船舶登記信息對接,並與上海港口的貨物數據聯網,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自主研發船舶數據分析系統,目前已能實現船舶實時定位、天氣水文預告、歷史航跡回溯、船舶扣押預警、模擬船舶碰撞事故發生軌跡等功能。這套「鷹眼」系統讓法官能根據航行規則判定責任,使海事審判更加精準高效。 金融案件錯綜複雜。上海金融法院在隨機分案機制基礎上,在院級層面成立銀行業案件、證券業案件、保險業案件三個法官專業委員會,承擔對內適法統一,對下業務指導,對外溝通協調三項職能。「這不僅有利於法官全面發展,更能起到提升審判質效和相互監督作用。」上海金融法院法官專業委員會主任單素華說。 未來戰場在哪裡 未來專門法院審判工作主要面臨網絡化、國際化兩方面挑戰。 以智慧財產權侵權為例,目前網絡已成此類案件主要發生地之一。「網絡服務提供者善於和司法裁判玩『躲貓貓』。當一種行為被認定為侵權,他們會迅速研究判決依據,根據裁判行為特徵調整商業模式,不停試探司法邊界。」陳惠珍說。 國際化也是專門法院面臨的共同審判趨勢。截至2019年底,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5年受理的涉外案件1069件,涉港澳臺案件234件,兩者共佔案件總數的12.98%;上海海事法院2019年受理的各類案件中,涉外、涉港澳臺案件佔比近五分之一,當事人涉及70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海事審判職能也從單純處理與海上貿易、航運相關的海商海事糾紛向為國家海洋主權、海洋權益、海洋生態提供全方位海事司法保護轉變,從強調海事案件收案數量向注重海事審判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提升轉變。 要讓中國成為「國際訴訟優選地」,上海三家專門法院任重而道遠。 「海事法院未來發展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學習借鑑國際公認海事糾紛解決中心的發展經驗,以提升海事司法國際影響力為重點,努力提高我國海事法院解決國際海事爭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汪彤說。 陳亞娟表示,審判機關必須堅持走「嚴格、平等、高效、透明」的路徑,平等對待中外當事人,進一步加快案件辦理進度,提升訴訟效率,強化司法公開。 趙紅認為,下一步要加大對具有規則創設意義案件的審理力度,努力形成解決金融糾紛的「中國標準」「上海規則」,把上海打造成為國際金融審判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