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告訴我這兒有人教怎麼使手機。我說那教我這樣的,還不得把老師氣壞嘍!」年過七旬的張老太太坐在第一排,邊點擊手機屏幕,邊和同桌一位大爺低聲嘮著。
「嗨,一會兒就忘!」點了幾下,她連連搖頭,翻看起剛才勾畫的筆記,語氣中有煩惱還有些許驕傲。「大孫子給買的新手機,咱哪會使這個呀,記筆記我都直出汗……」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在今年尤為凸顯。而在奔騰向前的時代洪流中,有這樣一群人或架通行橋梁,或做拐杖攙扶,給予暖心陪伴。
清源街道興舍服務空間,志願者韓靜正耐心為老人講解如何使用手機預約掛號、網上購物。
困難
剛看完說明屏幕就黑了
大興區清源街道興舍服務空間開設的老年手機課上,十幾位老人會聚一堂,主講人韓靜正講解如何使用手機預約掛號。
老花鏡是必需的,不然就得將手機舉遠;上了年紀,屏幕上小按鍵又不好「戳」;更別提一個個程序了,經常記住一步忘了下一步……
興舍工作人員特意發放了紙筆,老人們努力捏住筆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塗塗畫畫。當記者靠近觀看一位老人的筆記時,她有些害羞地笑笑,「你們多好啊,什麼都會。」
興舍的手機課每周一次,而在康宜園社區服務站,負責老年、低保等工作的社工胡小京,早已在日復一日中勾勒出老人使用手機的「典型場景」。
以打開手機微信裡的北京健康寶、掃碼登記為例,老人掏出手機,屏幕亮起,眯著眼睛輸入密碼,尋找一番進入微信,然後就是長久的停頓。
因為此時老人需要回想,得點「發現」再到「小程序」再到健康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待點開後,彈出的「聲明」老人不免要細細閱讀,由於半天沒操作,屏幕黑了……
胡小京感慨,自己做社工之前,從沒像現在這樣,每天關注的都是老人,也從沒有意識到,老人原來是這麼「慢」。
保障
社工成居民萬能幫手
作為服務站社工,胡小京和同事們可以說是康宜園社區居民眼中最可信任的「萬能選手」。家裡煤氣沒有了、報警器沒電了、需要保潔、維修、保姆,大伙兒都願意先尋求服務站的幫助。
而在形形色色的代辦事項中,胡小京發現,越來越多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將她視作智能操作遇到障礙時的首選求助對象。要麼清理緩存後微信群找不到,要麼不小心關了流量,出門上不了網,或者誤刪了軟體裝不回來……有位住在服務站隔壁樓的阿姨,一兩個禮拜總得找她一回。
還有合唱隊的阿姨,下載歌曲不會存U盤或者清理空間,要依賴胡小京來搞定。見她處理妥當,筆記本電腦出了問題也會慕名抱到她這兒。
疫情期間,遇到空巢老人登門求助,胡小京更是義不容辭。她用自己的手機幫老人註冊、掛號、墊付費用,保障老人及時就醫。
在服務站工作3年,遞到胡小京面前的手機不計其數。它們型號、品牌各異,甚至不乏存滿了未讀簡訊的老人機。同時還有一句手機主人們說得最多的話,「歲數大了,不會用,麻煩你們了。」
老人不自覺流露出小心翼翼的神情,令胡小京坦言挺心疼的。提供幫助的同時,她和同事們會極為注重對老人的態度。遇到覺得耽誤工作人員時間的,說上一句「沒事沒事,一會兒就好了」,遇到感慨自己「不行了」的,寬慰一句「誰都有不會的東西,很正常」。雖然簡短,卻能讓老人迅速得以放鬆。
在銀鶴苑,打從2016年就開始推行「銀鶴零距離」App,探索智慧養老,但從未中斷過線下服務。
「買菜、維修,好多都是老人不會線上支付,或者不敢綁定銀行卡,就由我們來操作、代付,老人再把現金給我們。」西城區大柵欄街道「銀鶴零距離」養老統籌調度中心主任馬乃篪告訴記者,除了普通老人外,銀鶴苑還承擔了街道45位「兜底老人」的照護服務,其中大部分手機操作都不靈光甚至沒有手機,陪同就醫、開藥都是工作人員來代辦。
「我們做的是引導,給有能力的老人多一種智慧生活方式,但不排斥其他方式。」馬乃篪介紹,開了線上服務後,線下服務的力度更大了。銀鶴苑全天24小時有人值守,熱線電話也全天候暢通,保障老人任何需求都可以隨時解決。
收穫
學會手機精神都變好了
在清源街道興舍服務空間,每周二下午的手機課已經講到了第8次,生活繳費、出行導航都有涉及。被老人們熱情稱作「老師」的主講人韓靜,其實是康馨園社區的一位居民。
「課程內容是參照我教爸媽用手機來設定的。」韓靜坦言,教爸媽用手機確實不易,反覆來回不知教了多少遍,還要注意對老人進行安撫、鼓勵。
在韓靜的堅持下,家中老人已經掌握了打車、掛號,乃至買菜購物等軟體。而學會相關操作後,韓靜發現老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改變。「感覺就非常自信,在他們老夥伴面前,都很有底氣的樣子。」
疫情期間,看到老人出門辦事處處受阻,韓靜心裡不是滋味,萌生了要去幫助更多老人的念頭。了解到興舍可以提供服務場地,老年手機課便籌備開講了。從國慶後第一次只來兩三人,到後來小小活動室幾乎坐滿,在韓靜看來,學手機映射出了老人不與社會脫節的意願。
在銀鶴苑,近來每逢周末,也會有來自北京師大附中的學生們一對一輔導爺爺奶奶使用手機,15組名額往往不到兩個小時就會報滿。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為老人講解各種基本操作,或者解答疑難問題,同時近距離聆聽和感受老人們的生活與心聲。
「她想學會使用手機,說學習可以延緩衰老……她告訴我,遇到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最近一次活動中,幫一位老奶奶解決了手機問題後,高一四班的陳朗琪和老人展開了愉快的忘年對話。
小姑娘認為,似乎自己從老人身上學到的更多。在活動感言結尾,她認真地寫,「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一個人在步入年邁後最好的樣子,是每個人都該學習的最好樣子。」
(原標題:有人幫扶 自己努力 老人要自覺跨越數字鴻溝 學會「玩」手機精神好自信足)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魏婧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