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國際失蹤兒童日」。
1979年5月25日,美國一名少年在上學途中失蹤。他的父親為尋找兒子想盡辦法,甚至將兒子照片印在了所有牛奶瓶上。
事件驚動全國後,最終促使政府在1983年宣布5月25日為兒童失蹤日,並開始在全國範圍組織部門,協調政府力量,應對兒童失蹤問題。
後來這一形式被許多國家所借鑑,最終形成「國際失蹤兒童日」。
近日,一位母親找回失散多年兒子的感人故事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1988年10月17日,李靜芝年僅2歲的兒子嘉嘉在西安被拐走。從此,她在痛苦和淚水中踏上了漫長的尋子之路。
整整32年,從一名被拐兒童家長到一名尋親志願者,李靜芝成功幫助29個孩子找到親生父母,她自己也從未放棄!
5月10日,今年的母親節,她接到公安部門的電話,經過DNA對比,嘉嘉確定被找到了。
5月18日,李靜芝與被拐32年的兒子迎來團圓,當大門打開那一刻,嘉嘉衝了出來,大喊了一聲「媽」,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這位堅強而偉大的母親用32年尋回了自己的幸福,她對兒子說,「我不能讓你再離開我了……」
這個世界上
最幸福的地方叫做「家」
那裡有爸爸、有媽媽、還有孩子
但當他們走散了
美好幸福的家庭將不再完整
也不再充滿往日的歡聲與笑語
孩子的杳無音訊
永遠成了父母最大的痛
那些不停地尋找、等待和內疚
更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事
在嚴厲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活動的同時
我們必須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讓諸如此類的悲劇不再發生
● 平時讓孩子背出家長手機號、家長的名字、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 儘量叫孩子「戶籍名」,這樣可以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戶籍名,一旦丟失,警方根據戶籍信息會很快查到家長。
● 教孩子學會如何正確尋求幫助,一旦在商場、超市、公園走失,馬上找到穿制服的人員。
● 給孩子佩戴家庭相關的信息物品,條件允許也可以帶上定位手機。
● 教育孩子有權利不與陌生人說話,對於陌生人提出的要求和請求要堅決拒絕,也不接受他們拿出的玩具、糖果、電子設備等。
●告訴孩子壞人是可以騙的,發覺有壞人搭訕時,可以騙他旁邊的人就是爸爸,或者可以大聲喊叫引起路人注意。
注意1:在任何一個公共場所,如果有人上前搭訕,要引起高度重視。謹防不法分子會趁家長和別人說話不注意時,引孩子離開家長的視線。
注意2:在節假日的廣場、橋、汽車站、火車站等人流密集而且流動人口較多的場所,父母一定要嚴格看管好孩子。
注意3:不要把孩子交給陌生人看管,包括自稱老鄉的人以及自稱是某個家人或親朋的朋友和同事。
注意4:確保家門隨手關好,小心孩子偷偷離開家門。在沒有大人帶領的情況下,儘量不讓年幼的孩子獨自出門。
注意5:家長儘量不要把孩子的照片和所在幼兒園、學校的相關信息頻繁公開在微信、微博、QQ空間等社交平臺上,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
需要普及的是,如今,國內兒童失蹤事件中屬於拐賣性質的僅佔少部分。
由於過去數據未有效公開,一些關於我國失蹤兒童及被拐兒童的「聳人聽聞」的數據時不時會出來刷一下公眾的眼球。
比如,部分媒體不加考證就將所謂【中國每年失蹤兒童20萬,被拐比例佔八成,找回率僅0.1%】的老謠言搬上檯面。
而通過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我國每年被拐騙兒童數據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參考數據。
參考「團圓」系統歷年數據,我國每年失蹤兒童總量約在1500名左右。其中超過95%被有效找回或確認下落(含不幸離世但確認下落的)。
在被找回兒童中,兒童自行離家出走為我國兒童失蹤事件的主要原因,佔比超過一半。
迷路走失為我國兒童失蹤事件的次要原因,佔比約15%。
下落不明和被拐解救兒童佔比為4%(此數據取最大估算值),全國平均每年60名左右。
每一個孩子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無法代替的,一個都不能少。全國警方仍在攜手社會力量,將打拐進行到底。
但相對於兒童拐賣事件,家長們更應該注意的是真正的兒童失蹤殺手:佔比超一半的兒童離家出走和迷路溺水等這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蹤事件。
許多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存在問題。孩子因作業、上學、考試等瑣事與家長發生爭執後,衝動之下便選擇離家出走,這樣的新聞頻繁見諸於報端與網絡,無形之中也被低齡兒童所效仿。
部分父母忙於工作,無法盡職履行監護人義務,導致生命安全教育缺位,最終釀成嚴重後果。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多一些耐心和關愛,時時刻刻守護好自己的孩子,讓愛不再走失!
願每個孩子
都能在父母身邊茁長成長
願每個天使
都不再孤單地遺落於人海
部分素材來源: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微博「江寧公安在線」、微信公眾號「喬智大叔」「父母堂」
編輯:水馬不在家
審校:漁樵書生 喬貝樂
為了不讓您最關心的內容被湮沒
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設置為星標吧★
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