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成「數字難民」 美德日等國是怎麼應對的?

2021-01-19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深度】老人成「數字難民」,美德日等國是怎麼應對的?

【環球時報駐德國、日本、美國、新加坡記者 青木 蔣豐 林日 王渠】「年輕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匱乏者。」這是美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就數位化時代有關代際差異所做的一個論斷。剛過去的「黃金周」期間,無錫火車站為無健康碼者設置專門通道,在網絡上引發大量點讚和議論。但這也凸顯在網絡快速發展的當下,老人群體面臨的尷尬。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近8成(約2億人)在2019年一整年裡沒使用過網際網路。其實,不止中國,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老年「數字難民」社會問題,《環球時報》駐多國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了解。

德國:信息教育應「從老年人抓起」

新冠疫情正在改變德國老年人對網際網路的態度。德國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本月初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德國65歲以上老人上網人數從1月的48%增加到49%;認為數位化是一個機會的比例從64%增加到69%;把網際網路看作危險事物的比例從33%下降到29%。「網際網路對老年人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德國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很大,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BITKOM協會主席貝爾格說。

75歲的布裡特是柏林一名退休護理人員,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自己以前對網際網路有牴觸情緒,認為老年人不會用網際網路照樣能享受生活,但這次疫情讓她明白,不會用網際網路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遠程醫療、購物不會用,網絡交流沒機會。為此,她專門到社區學院報了一個網際網路基礎班。現在,她已經能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閱讀新聞、收發郵件、訂購物品、視頻聊天。「我感覺自己似乎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了。」她說。

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事務部(BMFSF)部門主管克萊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說,進入新的數字領域有很大困難,這既是技術上的難題,也是心理上的,甚至有人稱他們為「數字文盲」「數字難民」等。老年人的數位化問題,是政府的一大挑戰。

德國政府推出了老年人網際網路戰略,希望通過基礎建設及開展項目,在未來10年把老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從目前的不到一半提升到80%至90%。德國還成立一個數字機會基金會,資助相關項目。「如果政府在學校投入幾十億歐元來促進數位化學習,那麼在老年人網絡學習上的資金投入也非常有必要。」德國不萊梅大學信息技術專家庫比切克如是說。

據了解,德國將培訓一批專門的老年信息技術輔導員。這些信息技術輔導員來自老年中心、養老院、社區學院等機構。庫比切克說,老年數位化教育必須符合這一年齡層的特點,需要懂得老年人心理的輔導員。德國還將編制相關教材。同時,德國將撥款數億歐元給3萬個老年中心、3000個養老院等機構購買電腦。每個機構平均配置10臺平板電腦。

此外,德國各個社區學院都提供老年人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還為老年人提供網上問答平臺、線下網絡學習「咖啡會」等。相比社區學院的課程,「咖啡會」較為鬆散,深受不愛上課的老年人的歡迎,他們可以從電腦開機學起,不需要擔心學得太慢。

德國各大城市近年來還流行大學生免費住進老人院項目。慕尼黑大學生服務中心告訴記者,這種項目供不應求。老人院為學生免費提供20平米的房間,而大學生則在業餘時間教老人們怎樣使用電腦,使用社交媒體,安排老人們就診等。

克萊恩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提升數位化能力不僅有利於自身,也對國家治理越來越重要,可以減輕社會負擔,提升國家競爭力。信息教育應「從老年人抓起」。

日本:「老人內閣」不想被時代拋下

約一個月前,71歲的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率21名內閣成員亮相,卻被揶揄為「老人院」,因為他們的平均年齡達到60.4歲。而執政黨自民黨的幹事長、總務會長、政務調查會長的平均年齡更高達71.4歲。年齡,或許代表著經驗,但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阻礙。

在網絡化與數位化進程方面,日本與發達國家、第三大經濟體等身份不符,一直受到詬病。在IT概念被熱炒的千禧年,時任日本首相、63歲的森喜朗在公開場合甚至將「IT革命」說成了「它(英文it)革命」。不奇怪,森喜朗曾稱自己是「電腦盲」。曾任日本奧運擔當大臣同時兼任網絡安全戰略本部副本部長的櫻田義孝,在2018年11月的一次眾議院會議上直言「自己並不親自使用電腦」,當有人質疑日本的核電站資料是不是通過USB進行存儲、會不會受到黑客攻擊時,他竟然回答:「使用的時候會打個洞吧,具體細節我不清楚。」

如今,菅義偉擲地有聲地拋出數位化課題,並為此設立專門機構數字廳,初衷是建立政府各級部門之間的大數據平臺,打通各個部門間的行政壁壘。網絡辦公的確便捷,但作為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內閣,都會出現大臣不會用電腦的問題,對於日本社會上的普通老年人來說,數位化的普及就更難了。

眼前剛剛發生過鮮活的案例,而且是全社會性的。今年5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府發放10萬日元「特別定額給付金」,有個人號碼卡的人,可以通過網絡申請,大概在政策出臺後一周左右就能收到錢。而沒有個人號碼卡的人,則只能等各級行政單位的工作人員把紙面通知單寄出,收到通知單並填寫申請後再寄回。這樣一個過程,需要超過一個月的時間。

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截至這一政策落地,日本社會只有1/10的人開通了個人號碼卡。開通的人,不懂得使用方法;沒開通的人,急於開通。一時間,日本各地方政府的辦事窗口前擠滿了前來諮詢和辦理相關業務的市民。

另據媒體報導,千葉縣松戶市一名叫大谷剛的無業男性,因急需「特別定額給付金」卻又沒有個人號碼卡,工作人員讓他辦理,他卻弄不明白流程,最後急得手持16釐米長刀具衝到松戶市政府,被現場逮捕。

儘管日本經歷了疫情,但目前還沒有取消現金交易,進出各場所也不需要智慧型手機掃健康碼,甚至連網絡打車的App都普及得磕磕絆絆。據《朝日新聞》報導,就連東京都政府每日用來收集各醫療機構發送來的檢測結果,都是通過傳真機來完成。

因此,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公共領域,日本老年人還沒有明顯感覺到因數位化而被時代拋下的不便,也還沒有被邊緣化。但如何讓老年人無障礙地共享信息化的成果,進行數位化「掃盲」,是所有老齡化社會都必須直面的問題。根據日本總務省最新公布的數據,日本65歲以上人口數量達3617萬人,在總人口中佔比28.7%,為全球最高。

新加坡:千名「數字大使」深入社區幫老人

9月中旬,新加坡政府開始向其500萬居民免費發放「合力追蹤」便攜防疫器,其功能與同名手機應用相似,即協助政府進行新冠病例追蹤。在社區服務中心領到設備的75歲李姓老人高興地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這款防疫利器。她說,因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她在疫情期間一直無法使用「合力追蹤」應用,也不會掃碼,「現在好了,出門掛在脖子上就行,心裡踏實了」。

與這位老人一樣,很多新加坡老年人面臨著「數位化生存問題」。根據2019年的官方數據,新加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16%。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數位化生活,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早在2007年就推出「銀髮族資訊通信計劃」(SII),通過銀髮族資訊中心、銀髮族上網熱點、銀髮族資訊日和銀髮族資訊電腦獎勵計劃等,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科技,更多接觸電腦與網絡。

2013年,IMDA牽頭推出「銀髮族資訊電腦諮詢服務站」。根據該計劃,20名訓練有素的老人志願者輪流接聽兩條熱線,這群志願者通曉普通話、英語、福建話、廣東話及潮州話。他們對資訊科技頗有研究,而且在維修電腦方面也有一手。此外,IMDA在全島12個銀髮族資訊站開辦新的資訊課程,教導年長者如何在網上管理公積金戶頭、上網申請護照和通過雲端科技發送照片給親友。

新加坡一向有成為由數字創新驅動的領先經濟體的抱負,近年來,為落實「智慧國家2025」願景,政府與企業、社區和學校等合作,大力開展數位技術學習活動。2018年,IMDA擴展SII,推出電子付款體驗之旅,協助50歲及以上老人掌握電子付款的技能。記者所在社區老人陳先生表示,「以前繳費之類都要去銀行,有時要排很長時間的隊。幾十年來都如此,也不覺得什麼。自從學會了手機繳費和轉帳,感覺數字生活真是神奇。」

今年,新加坡政府又成立數字轉型辦公室,宣布招募1000名「數字大使」,深入社區幫助約10萬名老人掌握數字技能。這些「數字大使」會走進小販中心、咖啡店與菜市場等,目標是在一年內讓全新加坡約1.8萬名攤販開通二維碼支付。這些攤販大多年齡較大,為鼓勵他們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政府將每月給予300元新幣補貼。

有評論稱,要帶領更多老人進入數字時代,除了幫助、鼓勵他們學習,還要在產品和數字服務設計上照顧他們的需求,做到簡單易用。數據顯示,新加坡越來越多老人從數位化中受益。2018年,新加坡88%的50至59歲人口及55%的60歲以上人口使用網際網路,後者更是在兩年內增加25%。

美國:「寬帶是公共衛生必需品」

在美國,老年人成為「數字難民」也是個頗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約有3100萬美國人無法使用高速網際網路服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比例已達到42%,另有67%的老年人表示他們能夠上網,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1/4的人說他們對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感到自信。

成為「數字難民」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包括無法跟人及時交流導致的孤獨感等,而疫情凸顯了這一問題。根據美官方2017年的數據,近1380萬65歲以上的美國人(佔該群體的28%)獨自生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稱,缺乏社交和大腦刺激與心臟病、痴呆甚至過早死亡等有關。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殘疾人權益組織的法律總監耶利米·安德希爾表示,在這個世界上,許多老年人已經因與家人和朋友接觸不穩定而感到孤獨,為抗擊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採取的居家措施只會加劇這種感覺。今天,從遠程工作到遠程醫療,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虛擬的。然而,社會似乎忘記了一個關鍵群體——無法獲得可靠、負擔得起的高速網際網路的美國人。對老年人來說,這方面的代價是巨大的。

新冠肺炎大流行讓生活在農村的美國老年人遭受著更大的痛苦。疫情期間,醫生和護士通常採用在線看病的方式與病人保持聯繫,而這些老人缺乏這樣的條件,難以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另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1/3的人表示不上網是因為沒興趣,32%表示網際網路太難掌握(其中8%的人表示自己「太老了,學不會」),還有19%的人是出於經濟原因,無法負擔網絡和電腦費用。據統計,美國現今大約有770萬老年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局(NTIA)今年發布的第15版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1月,接近8成美國人使用網際網路,但「數字鴻溝」依然不小,主要存在於農村、非裔和拉美裔、低收入階層、老年人群體。好消息是,65歲以上老年人上網比例相比2017年增加5個百分點(達到68%)。而在2018年,由於兩年間有超過1300萬公民開始使用網際網路,NTIA一度在報告中樂觀地稱「美國社會的數位化差異正在消失」。

美國許多組織和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並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如紐約市政府正與電信公司合作推廣「彌平城市的數字鴻溝」項目,旨在向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65歲以上老人發放平板電腦,並提供一年免費網絡服務。紐約市首席技術官約翰·法默說:「新冠疫情向所有人表明,寬帶也是公共衛生必需品。人們要想在網上獲得必要的服務,首先必須上網。」

相關焦點

  • 聯合國最新報告:去年全球難民近7000萬,土耳其接收最多難民
    德新社19日報導稱,聯合國難民署當天發布的最新報告稱,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衝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於泰國的總人口。報告稱,去年年底難民的數字比前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
  • 難民署攜手新華國際在世界難民日講述正能量故事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6月20日世界難民日即將到來之際,聯合國難民署與新華國際聯合推出一系列微視頻,由聯合國難民署官員以及創作歌手竇靖童、媒體人洪晃、主持人汪涵講述5個勵志的難民故事,展現人們攜手面對全球難民危機、抗擊新冠疫情時迸發的正能量,藉此呼籲國際社會團結一致,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 輸出民主,迎來難民?——誰該為輸歐難民問題負責
    整個8月僅因在偷渡船和卡車中窒息而死的難民事故就發生了三起(分別發生於15日、27日和29日),死亡人數已經超過200人,較早前4月18日午夜發生的利比亞水域偷渡船傾覆事件更是造成了800餘人死亡。聯合國難民機構於8月28日指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萬難民險走地中海,其中有2500多人喪命。而2014年全年,這兩組數字分別為21.9萬人和3500人。
  • 雅典的、歐洲的難民問題
    還有政治難民,各國說法不同;也有流民、脫北者、果敢難民等等…歐洲難民從50年代開始根據1951年聯合國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第1條的規定,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
  • 土耳其終於向希臘低頭,邊境百萬難民一夜消失
    此前,土耳其請求北約派兵助戰被拒後,惱羞成怒,直接撕毀了與歐洲的難民協議。專家曾分析,土方該舉措將導致400萬難民直接湧出,歐洲各國即將迎來一波新的難民潮。而與土耳其接壤的希臘,首當其衝成了被難民困擾的對象。據悉,隨著土耳其大開國門,土希邊境突然出現大批難民。這些難民試圖跨越邊境牆,但是遭到希臘方面的反對。
  • 郭芙蓉,如果有一天我們成了難民,就是你們這種公知做的孽!
    在3月2日凌晨2時11分發了一條微博,然後秒刪。好在有截圖這種技術的存在,能讓我們看到你的虛偽、冷血和無知!下邊就是這條微博的截圖:大嘴芙蓉女士,您的172名同胞僅僅因為坐了一個火車,就被兇惡的極端分子砍殺,您還污衊這是惡之花綻放的土地;而在前兩天的難民日的觀影活動上,您痛哭流涕。
  • 還有幾百萬難民正準備湧來……
    進一步說,就像上文提到過的,瑞典政府在這個問題上造假數據的可能性不小,這個統計數字若還是被做了手腳的,答案就更明確了吧?  2真心接納換來了什麼?  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瑞典人對難民更為友好。法拉奇將瑞典形容成「歐洲強姦之都」。  不管瑞典人多麼博愛,也不管政客們為了佔領道德制高點如何「打掉牙齒和血吞」,嘗到苦果的瑞典政府不得不行動起來了。  2015年年底,湧入國內的難民達到了一個高峰,瑞典政府緊急宣布:自己的接納能力已經飽和,開始限制入境難民,並且專門取消了未成年難民的永久居留可能性。
  • 疫情加劇了敘利亞難民對約旦經濟的影響
    《憲章報》10月21日報導,過去十年,約旦接收了大量伊拉克和敘利亞難民,成為世界上難民人數第二高的國家,對其經濟影響很大。根據計劃部數據,約旦自2011年以來收容了130萬敘利亞人,目前敘利亞危機應對計劃規模為6.37億美元,其中1.53億美元用於支持敘利亞難民,1.34億美元用於支持收容社區,3.5億美元用於支持財政。
  • 聯合國難民署探討疫情下的人道救援 聯合國難民高專呼籲:團結應對!
    當地時間10月5日至9日,聯合國難民署第71次執委會會議在日內瓦萬國宮舉行。今年重點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道主義救援等問題,重申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團結。△圖片來源: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菲利波·格蘭迪表示,儘管聯合國秘書長呼籲停火,但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衝突、暴力、侵犯人權及政治危機仍在繼續,被迫流離失所者總數上升至近8000萬人,是10年前的兩倍。
  • 有感於本屆奧運會的難民運動員代表隊
    特別是近十多年來(蘇聯解體),先後將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波赫、埃及、敘利亞、烏克起事端或扶持傀儡,打亂人民正常生活秩序,使得其國無寧日,民無居權,童無學上,老無所養,,,據聯合國難民署公布的數字,截止2015年底,難民人數猛增至6530萬,遭受戰亂民不聊生的人口超過一個億。
  • 越南難民的中國命運
    龍峰居住的地方連接著中國和越南,他表示這兩個相鄰的國家始終與他們這些人的命運息息相關,「1979年2月,在越南和中國的激烈戰火中,我們很多人一起從越南廣寧省的姑蘇島坐船逃到中國,然後被中國政府和聯合國難民機構安置在這裡生活」。其實從他們身上,將可以看到越南難民的中國命運。
  • 疫情之下,全球難民該何去何從?
    近日,希臘和土耳其再次因邊境問題發生摩擦,這對「老冤家」在驅趕難民、庇護叛亂者問題上衝突不斷。在疫情籠罩下,難民問題或將成為土耳其與希臘戰爭的導火索,北約各國之間的局勢也日益緊張。6月20日是國際難民日,隨著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已經很少看到難民了。
  • 製造難民的不只是局部戰亂,還有全球性的氣候危機|世界難民日
    奧地利政治學佳烏爾裡希·布蘭德指出,難民的產生不只是某國內部的問題,擁有世界大多數財富的少數國家正是建立在這些難民的逃亡與其國家的衰敗之上。「難民危機」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把難民的湧入視作對其接收國的衝擊與威脅,但正如布蘭德所說,難民產生的根源是世界性的,每個人都擁有渴望正常生活的權利,整個世界應當對難民負責。近年來,聯合國也在努力將「生活條件衰退」納入承認難民身份的標準。
  • 中國外交部長:中國不接收難民!
    ——馬基雅維利這兩天,難民問題突然火了,因為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而在這一天,聯合國難民署在北京舉辦了公益觀影活動,作為難民親善大使的姚晨也高調出席參加。 姚晨果然是個好演員,活動上姚晨聲淚俱下,呼籲大家關注難民。但我覺得她卻跑偏了,因為近幾年,在接受難民問題上,中國面臨很大的國際輿論壓力。
  • 捐助方聲援難民,堅定支持聯合國難民署2021年項目
    UNHCR/盧卡斯·諾瓦埃斯 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難民署年度認捐會議上,捐助國政府為明年的活動認捐了創紀錄的9.32億美元。這些慷慨的初步認捐將使聯合國難民署能夠從2021年伊始繼續提供拯救生命的援助,並保護近8000萬難民、流離失所者和無國籍者的權利。
  • 義大利難民危機升溫
    中新網8月31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在義大利西西里高等法院第三行政法庭27日裁定西西里大區政府必須立即終止執行相關驅逐和阻止非法移民的法令後,當地時間8月30日,在西西里蘭佩杜薩島登陸的非法移民和難民,在不到24小時內已達到500多人。難民危機正在持續升溫。
  • 湧入歐洲的10萬難民與被集體性侵的德國女孩
    而土耳其境內的難民總數高達357.3萬人,如果真如土耳其總統所說的,未來將有數百萬難民湧入歐洲,是什麼後果。別說這幾十萬難民衝進去,就歐洲現有的難民,已經把他們自己折騰得七葷八素。你知道一個難民如果去到德國,不動手不出門不工作,每個月能從政府那裡拿多少錢?2017年,4月2日,德國波恩北部的一個自然保護區,一對德國情侶正在保護區內露營。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英國《衛報》上曾刊登這樣一組數字:到2050年全球將有6億「氣候難民」,1.5億「氣候難民」將被迫背井離鄉。 他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全球結成一個共同的行動聯盟。 2009年6月1日,根據網易探索報導,國際移民組織的一項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據氣候變化的幹擾程度,預計到2050年,全球可能會有多達兩億的因氣候暖化而遷徙的難民產生。
  • 中國邊疆治理中的緬甸難民問題
    由於民族矛盾、族際衝突而導致的緬甸難民問題非常嚴峻。1988年軍人集團執政後採取的高壓政策使本來族際矛盾不斷的緬甸更是雪上加霜,更多難民 (包括緬族和少數民族)逃往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孟加拉等國避難,「大約已有300萬緬甸難民被迫逃亡鄰國」[4],可見,緬甸難民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問題。
  • 為了擋住難民,歐洲人開閘放水了
    他們的出現與幾天前土耳其的政策開放有直接關係——2月29日,總理埃爾多安宣布,土耳其已向難民開放通往希臘、保加利亞等歐州國家的邊界。而本想衝進歐洲尋求庇護的他們,沒有等來歐洲人歡迎的隊伍,而是看到了一條滔滔大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