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1月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朱劍橋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近兩年,「直播帶貨」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成為新型消費模式,也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朱劍橋指出,針對直播帶貨中售賣三無產品、售後維權難等問題,參與銷售的主體多元、責任不清晰是造成亂象的主要原因,要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原則性規定進行細化,出臺一些規章指導意見,甚至一些行業自律性的規範,給消費者、主播、平臺等主體明確的指引,促進這一業態良性發展。

朱劍橋認為,從目前看,直播帶貨還是有生命力的,它雖然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規範之後,能更加良性發展,總體上會朝著一個讓消費者更有獲得感、更便利、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整個消費生活會越來越豐富有趣。

「無論什麼樣的業態、模式或者營銷方式,手段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怎樣更好地實現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直播帶貨最終還是要回歸商品交易的本質。」朱劍橋說。

直播帶貨彌補傳統電商營銷方式上的不足

新京報:如何看待直播帶貨這一新業態?

朱劍橋:直播帶貨作為一個新的營銷方式,是隨著技術發展帶來的新生事物,也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直播帶貨最吸引人的是互動性、參與性,它彌補了傳統線下銷售和電商在營銷方式上的不足,主播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給消費者進行解讀,實現人、貨、場三要素的優化配置,滿足了消費者在傳統消費方式過程中得不到的體驗和收穫。

直播帶貨裡的網紅和明星,是這個領域標誌性的營銷方式,利用名人效應把流量轉換為購買力,對於增加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真實全面的了解是有幫助的,也節省了時間成本。

新京報:為什麼2020年直播帶貨更為火爆?

朱劍橋: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當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的紅利到了瓶頸期,資本、平臺、商家就把目光投向新的銷售模式。

2020年的疫情是個催化劑,線下消費被限制,一些地方農產品滯銷,傳統渠道被阻斷之後,直播變成了實現商品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直播電商在去年為社會做的特殊貢獻。

直播帶貨最大痛點是售後服務難保障

新京報:直播帶貨存在哪些問題?

朱劍橋:中消協在去年4月份發布了2020年1月至3月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總體而言,消費者對直播購物各個環節的滿意度都未達到80分,對於虛假宣傳和商品來源的擔心情況相對突出。

新京報:怎麼看待直播帶貨中刷單、刷流量?

朱劍橋:直播帶貨刷單、刷流量是一種比較惡劣的行為。直播電商模式的生命力就在於給消費者提供更直觀全面的信息,現在最重要的這些數據幾乎都是假的,嚴重誤導了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對商家也是一種傷害。

《電商法》裡邊規定,刷單炒信、虛假評價都是違法行為,同時引人誤解也是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新京報:平臺應該怎樣阻止刷單?

朱劍橋:不確定平臺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規避,但是平臺至少要做這樣的努力,要負起自律的責任,這也是維持直播帶貨業態良性成長的必要手段。

新京報:從監管角度來說,怎麼應對直播帶貨刷單?

朱劍橋:肯定需要藉助技術手段,不太容易主動發現,不然也不會這麼多刷單了。還是鼓勵大家多舉報,同時藉助一些技術手段去主動發現,實現監管。

新京報:直播帶貨最大的痛點在什麼方面?

朱劍橋:主要是售後服務難保障。直播帶貨參與銷售的主體多元,責任不清晰,維權的時候不知道該找誰,這是造成消費者維權難的根本原因。消費者看著主播才買的,結果主播可能說,你是和淘寶、京東發生的交易,跟我無關。找旗艦店的銷售者,他可能會說你是通過直播間引流來的,找平臺,他可能又說我只是提供場地,你要先找主播。

規範直播帶貨 法律條款需進一步細化

新京報:對於消費者來說,很難分清背後的主體責任,很多時候都還是認主播。怎麼解決主體多元責任不清的問題?

朱劍橋:目前相關法律法規是有的,只不過現在新的方式出來了,主體多了,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通過細化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把這些主體的責任對號入座明確下來。明確什麼情況下主播承擔代言人、銷售者或者經營者的責任;短視頻平臺是不是應該承擔電商法裡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責任。責任主體明確下來了,消費者就知道該找誰了。

這樣就可以讓消費者在參與到直播間、完成購物行為的時候,能明確對應的主播是什麼角色,在後續維權時,就知道採用什麼方式去找誰維權。這些現在相關監管部門正在積極完善。

新京報:現在哪些部門可以做出這些規範?

朱劍橋:商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網信部門、文旅部門、廣電部門等。另外一些行業組織也可以從自律角度上進行引導,像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廣告協會等,雖然不具有強制力,但有一些指引性。

新京報:有沒有必要制定垂直領域的法規?

朱劍橋:從法律的角度上說,規範直播帶貨的法律條款並不空白。直播帶貨反映出來的問題,涉及電商經營模式各主體的責任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廣告宣傳行為規範問題,產品質量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能覆蓋。主要在法律適用性、針對性上,需要在規章和規範層面進行細化。

新京報:中消協曾點名批評過一些明星帶貨主播,後續效果如何?

朱劍橋:他們第一接受監督,第二請求指導,第三也反映他們的困惑,對相關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困擾。同時也都表達了很積極的願望,想參與到我們對消費者的引導和對法律和消費知識的傳播上來,也希望消費環境會更好,希望直播營銷的這種業態會發展得越來越快。

我總體感覺這些從業者還是想做好,但面對新的業態,他們對相關規定、對自己角色的理解以及應承擔的責任,可能還不是很清晰。

直播帶貨經過規範後能更加良性發展

新京報:消費者怎麼避開直播間套路,怎麼維權?

朱劍橋:消費者要理性購物,下單之前要確認商品的保障信息,不要貪便宜。

後續維權都有法定途徑,先去找經營者或者主播進行溝通,這是最簡便也是最好解決問題的。如果協商不了,還可以通過消協、時政熱線來反映,也可以找有關行政部門進行投訴,數額比較大的話,還可以起訴。現在的年輕消費者也有很多自維權的方式,通過輿論、微博等,各種花式維權。我們建議維權還是要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理性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新京報:職業打假人在維權中的行為是否可取?如何看待?

朱劍橋:在消協眼裡,只有消費者和非消費者,不論是職業打假人還是什麼別的角色,只要是正當消費者,權利受到侵害,我們就會維護。

淨化消費環境,需要社會公治,沒有哪一家可以包攬全部。管理涉及的方面太多了,需要參與治理的主體非常多,只有大家都積極發揮出作用,整個大環境才能夠向好。光靠司法、行政監管部門、消協,是兜不住的。只要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去行使監督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真正起到淨化市場效果,我覺得都是需要的。

新京報:直播帶貨業態未來的走向是什麼?

朱劍橋:從目前看,直播帶貨還是有生命力的。它雖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規範之後,能更加良性發展,總體上會朝著一個讓消費者更有獲得感、更便利、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整個消費生活會越來越豐富有趣。

無論什麼樣的業態、模式或者營銷方式,手段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怎麼樣更好地實現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直播帶貨最終還是要回歸商品交易的本質,也許5G時代來臨、人工智慧技術更進步、物聯網更發達,能夠使人、貨、場的配置更有效、更安全,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方式,會讓直播帶貨更完善、或者會取代直播帶貨,我覺得都有可能。

新京報記者 趙朋樂

相關焦點

  • 對話|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朱劍橋認為,從目前看,直播帶貨還是有生命力的,它雖然會帶來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經過一系列的規範之後,能更加良性發展,總體上會朝著一個讓消費者更有獲得感、更便利、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整個消費生活會越來越豐富有趣。「無論什麼樣的業態、模式或者營銷方式,手段變來變去,無非就是怎樣更好地實現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直播帶貨最終還是要回歸商品交易的本質。」朱劍橋說。
  • 直播帶貨大勢所趨,從亂象回歸本質
    事實上,不論是頭部主播辛巴帶貨燕窩翻車,還是汪涵直播帶貨退貨率超70%,在各種「流量造假」「產品造假」事件頻出過後,直播帶貨進入下半場已經是市場共識。從直播風口到直播亂象,電商直播終將回歸電商本質。在消費者對主播直播帶貨新鮮感和好奇感過後,主播類型由於內容差異不明顯、審美疲勞使得同質化問題凸顯。以明星帶貨為例,隨著直播場次的增加,明星帶貨銷售額遞減。消費者在新鮮感退卻後,對主播同質化的直播形式和內容產生審美疲勞,導致帶貨量呈下降趨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直播帶貨的數據決定了一位主播的「身價」。
  • 直播帶貨系統源碼:直播帶貨系統的本質是什麼?
    隨著薇婭、李佳琦的名字被大家所熟知,淘寶、抖音、快手、微信等各個平臺相繼推出直播帶貨業務,推動電商行業的發展。直播帶貨系統源碼也因此水漲船高,成為軟體開發行業一大熱門。利用帶貨系統源碼搭建出的直播帶貨系統本質什麼?我們來了解一下。
  • 直播帶貨 帶火消費
    受「直播達人」帶貨現象的影響,一批線下實體經濟的相關人員也相繼擁入直播間,搖身一變成為新晉主播。一個共識毋庸置疑: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撬動市場回暖的「硬核」操作。化身為主播的「伊寧們」不僅介紹商品,還會與顧客分享最近的日常生活。運動專櫃導購穿著品牌服飾在街心花園玩滑板,同款服飾線上熱銷;嬰幼專櫃導購邊在家帶娃邊直播賣貨,積攢了不少粉絲;服裝專櫃導購在講解搭配的間隙製作瘦身餐,在線觀看人數輕鬆過萬。「直播導購『一人對多人』的帶貨能力遠超想像。」
  • 直播帶貨爆火背後:如何理解其本質及所連結的商業價值?
    無論外界怎麼看,超過1.1億元的支付交易額、820.6萬的音浪打賞,這位中年網紅的「再創業」顯然比之以往都要順利,想必還債的底氣也更足了。 老羅直播的同天晚上,薇婭在淘寶直播間賣出了售價4000萬的火箭一發,辛巴徒弟「蛋蛋小盆友」在快手直播共賣出278萬件商品,交易總額超過4.8億元。
  • 直播帶貨將有新規,如何合法帶貨?
    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直播帶貨成為了電商的一種新模式。網紅主播根據自己的粉絲來進行直播帶貨,通過粉絲去購買產品。雖然直播帶貨是一種新的形式,但在帶貨直播中也存在很多管理漏洞。對於網絡直播這方面國家也即將做出規定。
  • 從人/貨/場維度,解析「直播帶貨」還能火多久?
    但是直播的用戶中更多的是遊戲直播、秀場直播等場景的用戶,而電商直播更多的是跟電商場景掛鈎的,如果要提升整個直播帶貨的用戶規模,就會有2個主要手段:第一個手段就是直播、短視頻以及其他內容社區在認識到直播帶貨的高ROI後,大力拓展該方向的業務;第二個手段就是針對電商平臺,加大對直播帶貨的流量支持。
  • 直播帶貨,帶出消費新活力
    品類豐富 市場廣闊  直播帶貨形式活潑,互動感強,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形成了網絡消費新方式  美妝美食、家電、汽車、圖書、家裝、3C數碼……點開淘寶直播界面,琳琅滿目的商品直播單元映入眼帘。當下,直播帶貨不僅人氣火爆,商品門類也更加多元。
  • 直播帶貨激活了零售業一池春水,但是虛假宣傳、商品質量難保證...
    疫情影響下,今年以來直播帶貨異常火爆,激活了零售業一池春水,但是虛假宣傳、商品質量難保證、售後服務少保障等亂象突出。7月1日起,《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實施,這將對行業從業者形成一定約束。業內人士認為,在加強主播、商家等行業主體合規管理的同時,直播帶貨還要走出低價銷售的簡單邏輯,真正推動國產品牌成長,拉動消費。
  • 直播帶貨視為商業廣告的觀點缺乏學術支撐
    而網紅直播帶貨模式中,品牌宣傳的成分甚至商品宣傳的成分都大大被弱化了,消費者(粉絲)更多的是衝著主播的人格魅力去消費的,直播帶貨體現出更多的交易特徵,而不是廣告特徵。從合同法角度來看,商業廣告通常屬於要約邀請。傳統商業廣告之所以稱之為廣告,是因為廣告與交易在時空上是分離的,無論是報紙、電臺、電視等傳統媒體廣告,還是傳統電商經濟中的網際網路廣告,這種時空分離特徵都非常明顯。
  • 萬字長文讀懂直播:很多人沒明白直播帶貨到底要做什麼?
    提問:你一直在說商業本質,但很多人的看法是兩極分化的:一部分人把直播作為一個風口,覺得一定要抓住;還有一群人認為,直播帶貨跟以前的電視購物一樣,新瓶裝舊酒。你覺得直播帶貨到底帶來了什麼價值?玄德:本質上直播是一種生產力,但直播電商本質還是在電商。
  • ...李佳琦被指虛假宣傳 直播帶貨又翻車了 直播帶貨是什麼意思?
    直播電商有多火直播電商到底有多火?且看近日直播帶貨界悄然開打的「三國殺」。羅永浩在首秀中交出了驚人戰績——支付交易總額1.1億元。另一邊,薇婭雖沒打破去年「雙11」單日27億銷售額的紀錄,但卻在淘寶上「破天荒」地賣起了火箭。
  • 直播帶貨監管,理念和方式需形成新的認識統一
    直播帶貨,一種新的在線經濟營銷方式直播帶貨,無論主播是網紅、明星、企業家還是素人店主,究其根本是用直播的方式促進並實現銷售。商品交易是本質,直播是形式。直播帶貨,可以看作網絡版的電視購物,也可視作線上商店或展銷會現場叫賣。
  • 新形勢下的直播電商:直播帶貨被管控,直播電商的機遇將會如何轉變
    直播帶貨在雙十一期間如此火熱,但其成為風口,也不過是在這兩年。 直播帶貨是直播行業產生之後在商業化進程上的2.0時代。區別於秀場直播,直播帶貨將直播與電商相結合,增加了直播行業的變現能力。在秀場直播的1.0時代,直播憑藉內容供給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而在直播帶貨的2.0時代,則是將商品供給方與需求方消費者連接在了一起。
  • 直播帶貨,何以至此?
    提要:1、PC網際網路時代,遊戲主播已經跑通了直播帶貨模型;2、李佳琦、薇婭不可複製、不會再有;3、李佳琦和薇婭的崛起,享受到的是淘寶內容化的紅利;4、直播帶貨是一場存量遊戲,根本是貨找便宜流量;5、行業交易成本在變高,直播要變質;6、虛擬偶像加入直播帶貨,是一個標誌性事件;7、快抖的角色是新流量窪地
  • 網紅帶貨藝術品靠譜?藝術帶貨直播三要素,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直播帶貨」和「帶貨直播」是有區別的: 直播帶貨是有一定粉絲量的網紅來賣她不熟悉的商品。 帶貨直播是由專業人士來直播詳細解讀產品。 藝術品直播就是專業人士的「帶貨直播」模式。 其次,藝術直播電商要回歸藝術商業的本質,藝術直播電商有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 開課吧山頂Talk第九期:直播下半場帶貨如何入局
    本期活動以"直播帶貨下半場該如何入局?"為主題,開課吧新商業人才事業部總經理高瑋以2020年直播行業的發展為出發點,分析當下直播行業的本質和如何入局下半場直播帶貨。直播的板塊現在是什麼狀態?高瑋認為,遊戲主播元年是2015年,秀場直播在APP端的元年是2016年,網絡端賽事直播的元年在2017年,主播帶貨和在線教育真正興盛的時刻是在2019年,今年只是把直播帶貨的規模進行了放大,所以2020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播元年。看待每一個行業的發展,決定是否要研究時,先把這樣的時間軸拉齊,把每一個行業賽道中有什麼情況做對焦。
  • 直播帶貨中虛假宣傳誘導交易問題亟待解決
    主播代言、優惠促銷、限時「秒殺」……目前,各類直播帶貨激起人們消費熱情,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網絡直播銷售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分析,歸納出虛假宣傳、退換貨難、誘導交易等七大類問題,建議相關部門不斷淨化直播帶貨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 我們整理了一份直播帶貨TOP100「爆款」商品名單
    一方面,各行各業的老闆們紛紛走進了直播間;另一方面,帶貨主播、普通銷售員也將產品帶到線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直播帶貨適合所有的商品,即使是明星、明主播也有翻車的時候。比如, 3 月 26 日,LV在小紅書上進行了新品的直播首秀,但這次直播只吸引了1. 5 萬人觀看;李湘賣貂, 162 萬人觀看,下單量為0;薇婭曾直播賣勞斯萊斯豪車,優惠 100 多萬,但最終一輛都沒賣出去。可見,影響直播帶貨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包括產品品類、品牌知名度,還包括利潤、客單價、帶貨主播等等。
  • 直播帶貨|把「好牌」打好
    而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萬件,其中,直播帶貨訴求佔比近六成。 2020年,直播成為新「風口」,疫情爆發以後,主播帶貨在復甦經濟和繁榮虛擬交易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主播「帶假貨」、「流量造假」、「水軍刷單」、「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卻對網購的誠信造成了非常致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