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區西樵鎮有一古村,始建於南宋,不但自然環境優美,而且文風風雅,人才輩出,以「南海衣冠推族,西樵靈秀秀吾門」而聞名於世,被世人稱為「翰林村」。
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上金甌村委會的松塘村,與「廣東四大名山」中的西樵山相隔約12公裡,與康有為故居相隔約6公裡,是一條國道G105線經過該村。
宋理宗(1225-1264)時,該村始祖區世來(宋朝的儒士區桂林之子)由南雄珠璣巷遷至南雄,至今近800年的歷史。
松塘村三面崗巒環抱,村口向東,紫氣東來,藏風聚氣,故有「三臺獻瑞」之稱,四面小山環抱,分別有文閣崗、金鐘崗、飛燕崗、珍崗、老東崗等山丘圍繞,形成一個微型盆地。
宋末,村中挖出池塘,且村南華嶺崗上有古松樹一株,故名松塘村。
村莊以中心7口水塘為核心,兩側房屋依山就勢布置,前為宗祠,後為住宅。
在孔聖廟前有一口最大的水塘,名叫「月池」。
梳式布局的規劃,除了考慮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與當地重視親情的傳統文化習俗密切相關,一條巷子裡基本都是來自兄弟姐妹的居所。
一條清淨幽深的巷道,把村中的民居整齊地分成百條,以村中心的池塘為據點,向四面八方的村子裡呈放射狀散開,顯得井然有序,村民們稱之為「巷巷朝塘,百巷歸源」。
百巷歸源的松塘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義」等古坊巷為肌理,被眾多的宗祠、家塾、書屋、村宅、古井古樹所點綴,形成完整的歷史風貌。
村莊傳統建築面積20275平方米,代表性建築有區夢覺故居、翹秀園、司馬第、太史第等4座傳統廣府民居,11座傳統廣府民居為區氏宗祠、六世祖祠、見五大夫祠、東山祖祠、樵侶祖祠,5座為明德社學、養正書舍、培元書舍、匯川家塾、大夫家塾等。
另外有孔聖廟、甘井、華寧坊、關帝廟等傳統建築。
這幾座歷史建築充分體現了嶺南建築藝術的「三雕一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因古往今來重視文化教育,松塘村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就有五人考取進士,一人入晉,一人入晉,一人入晉中舉人,近二十人獲頒優貢者。
在這些人中,有區玉麟、區青良、區大典、區大原四人進入清代翰林院,松塘村因此獲得「翰林村」之稱。
到了近代,還有革命先驅區的夢想等等。
這批歷史名人的府第、故居保存完好。
比較有名的有區大原「司馬第」、區大典「太史第」和區夢覺「榮家祠」。
村裡還保留了一大批文辭雋永、內涵豐富的精美古韻、門樓巷名、村訓格言,以及歷代善舉之引文、碑銘,人文氣息極濃。
走到松塘村,只見村圍崗巒環抱,村心有池塘,村內圍有池塘。
長街深巷,幽幽古樸;祠堂序,肅穆肅穆;書舍家塾,鱗次櫛比;名流雲集,遍地村寨;魚蓮舞動,鶯鳴榕蔭。
進村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座高大威猛的祠堂,祠堂前面各有一條寬闊的花崗石大道和大小不一的池塘。
一條小巷以池塘為中心向四周低山環抱延伸。
深邃的巷道、平整乾淨的石階路、氣派的鑊耳屋、沉穩的石基青磚牆、氣派的花崗巖門柱、採光通風又結實的圓木房門,無不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曾經濃厚的文化氣息。
整個村莊顯得乾淨整潔,看不到一絲垃圾,每條小巷子都有人住。
村口的大榕樹下,老人和孩子們在閒聊、嬉戲;巷子前,三三兩兩的人群拉著家常;老井旁的大嫂在洗衣服;祠堂裡的學舍裡仍然有村民在拜祭。
古村整體熱情而羞澀,寧靜而美好。
松塘村傳承至今的傳統節日有「佳節」、燒番塔、松塘關帝誕等。
又名「飄色」,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旅遊活動。
遊人先從宗祠出發,繞月池後沿村域主道返回原處。
在佛山各地都有燒番塔的習俗,以松塘村的歷史最為悠久。
傳說是清朝末年抗法名將劉永福,逃到塔裡燒死「番鬼」(法國侵略者)的傳說,傳說流傳至今。
燒番塔成了人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重要傳統民俗。
至農曆八月十五月圓夜,在松塘村的空地上,用上千塊紅磚,砌出幾十米高的番塔,裡面裝滿了穀殼、碎木屑、崗草等易燃物,全村男女老少齊心協力,燒番塔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