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佛山南莊有個孔子後裔聚居的孔家村,於是抽了個空去看看。一個小時巴士到南莊,再按圖索驥兜兜轉轉2公裡找到。
進村口左側一路都在維修,在修那些已經破敗的建築,祠堂、家塾、殘破得看不出舊貌的老屋,就像用畫筆勾畫了輪廓一般,色彩豔起來,明亮起來。映入眼帘的還有一些新的路牌,不久的將來,也會像那些開放給遊人參觀的古村一樣,煥然一新。
正在維修的「將軍祠」,為了可以拍得全一點,後退了幾步到河邊,拍完轉身一低頭,河裡的臺階居然看到「舉人」兩個字,走近仔細看,像一塊記載功名的「旗杆夾」,心裡微微一顫,多少人曾踏著它在河裡洗菜滌衣,踩上去的時候可曾有過不忍?
舉人,在古代科舉上地位不低,朝廷每年錄取400名,可以直接做官,官職一般從縣令開始,還享有免稅等一些特權。為何這塊「功名石」卻被丟棄水中成了踏腳石呢?
後來從附近一些痕跡上找到了答案,河邊見道用碎瓷片貼成的幾個字「農業學大寨」,那個70年代熱火朝天的歲月。
沒有經過整修的巷道可以看出村莊原來的模樣,青磚紅磚都已斑駁,牆角生滿青苔,巷名都很古雅,有「文宗裡」、「泗水流芳」等命名的巷子,而村子居住的本就是聖人孔子的後裔,斯文一脈呵。
孔家村的歷史追溯起來,從唐朝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開始,孔子第三十八代孫來到嶺南擔任節度使兼任廣州刺史,之後,其孫孔昌弼遷到廣東定居,再後來,第四十七代孫孔豪在羅格建起了這個孔家村,算下來,已是快900年歷史了。
在舊村的中心,最氣派的建築便是「天南聖裔祠」了,它是孔家村大祠堂,旁邊還有三支孔氏子孫的支祠。
老人們坐在祠堂門口搖著蒲扇聊天,說起家族都面露榮光:村子是出翰林大學士的地方!還指給我看,那邊有條「翰林橋」的。
翰林大學士,在古代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肩負為皇帝起草詔書、批示奏章的工作,是重要的輔臣,而內閣大學士的首輔相當於丞相的位置,向來,村中出了翰林是很榮耀的。
曾經的孔家村是書香之地,家譜中記錄的人雖只有一千多,但僅是近代科舉,就出了一名翰林,還有進士、舉人多名、七品以上文官四十幾人,將軍也有幾位。
能出如此多的人才,據說和祖上建立的一個獎勵機制有關,家族對學業上有建樹的子孫都有一定的經濟獎勵,類似現在的獎學金吧,並且數目很客觀,尤其是考上了舉人或進士,都金額不菲的,以此鼓勵孔家子孫好好讀書求取功名。
往裡走,沿途見到幾個雕塑比如「魁星點鬥」、「麟吐玉書」……我便猜,接下來還會遇到的,該就是「魚躍龍門」和「金榜題名」了吧?
魚躍龍門還真有,但「金榜題名」未見到,但是卻找到了一景來對應。
前方有一文昌塔像極了支筆尖朝上的毛筆,而再看旁邊方形的荷池,也是相對應的修成了形似硯臺的方形,筆墨皆已備好,不就只差「提名」那一刻了嗎?
文昌塔的一側有重修塔時村民的捐款記錄,一眼望過去,絕大多數都是孔姓,修塔對村民而言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現在看來它也已經成為了孔家村的地標了。
「拜文昌」向來是孔家村相當重視的活動,已經沿襲了200多年,後來因塔被毀,一度中斷,直到2013年建了新塔後,每年農曆二月的文昌誕,尊孔重教的孔子後裔們都會帶著小朋友前來「拜文昌」,祈求學業進步。每年中高考之前,想必文昌塔也是相當熱鬧的吧。
其實,孔家村最有名的建築是「嶽雪樓」,為翰林孔繼勳在道光年間所建,藏書數量最鼎盛時有33多萬卷,其內的藏書還入選過《四庫全書》,後來查證,嶽雪樓舊址並未建在孔家村,而是在今日廣州北京路的太平沙附近。
但甚為可惜的是,後來隨家道中落,藏書樓也被毀,書籍也散落無蹤,一大藏書樓了若無跡。
村子分為了新村和舊村兩部分,在文昌塔旁的河湧對岸,一排排漂亮整齊像小別墅的房子,便就是新村了,舊村會慢慢變為保護建築,村民們大部分都搬到新村居住。
繞著河湧走一圈,附近是村民們的田地,田間地頭的蕉樹上掛著串串綠綠的果,年輕人在河湧裡釣魚,翰林橋旁的石桌上,人們圍坐下棋,一個納涼聊天的好地方。
而就在翰林橋不遠處的河湧邊,又看到兩條橫臥的石柱上刻有字跡,鏡頭拉近一看,果然是。雖未能看清具體刻些什麼,但又想起了那塊被拿去墊腳的「舉人」旗杆夾,它們可能都有著相同的遭遇。
從山東曲阜再到嶺南,南遷的孔子後裔們已經繁衍壯大到10萬人之眾,後世子孫也已分布到了世界各地,但人數最多的便就是這個孔家村了,就像一葉中原文化在嶺南文化海洋裡的不沉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