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講述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上部),世人都知道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卻不知道帝君在孔子之前,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帝君的功績和孔子一樣都流芳百世。
【帝君降生,振興儒學】
帝君說:我死了後,我的魂魄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此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託生到他家裡。我鄉剪髮文身,盛行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我怪異的,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我學習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口誦唐虞①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對我說:「中國應當有人來繼承它。」我很喜愛,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遺漏一點。於是有些願意學習的,都到我這裡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注釋:①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
【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父於春夜祈告於蒼天,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千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註:中國儒教建立史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核心與主幹。
西周時期,周公攝政,五年營建洛邑,六年製作禮樂。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
【勸諫周成王,促成國家大治】
帝君說:我在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勳,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邊向他進言。當時雖是盛世清明,但我憂君憂國的心從來沒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時候,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滿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就常常以君臣能夠始終共享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進諫,但諫書的稿子經常被燒了,故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因此周公東徵,雖然四方諸侯流言蜚語,連召公也有懷疑了,但最後能夠保全,我在中間也出了一些力。
補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傳位於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助,管理國事。其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滿,造謠中傷,說周公有野心。商紂王之子武庚心懷企圖,他彼封為殷侯,常與三個弟弟勾結,煽動叛亂。這個時候,謠言太盛,連重臣召公也懷疑起來。周公很難過,披肝瀝膽與召公談了一席話,召公被感動,消除誤會。費了三年工夫,周公東徵平定了武庚叛亂。帝君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進忠言,為保全大局作了貢獻。致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史稱「成康之治」。
【按】張氏本是黃帝的後裔,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後託生常多姓張。世上流傳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廣到帝君多生,那麼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上部完結)
【中國的文昌習俗】
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當地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居民亦必請道士,設壇祭祀,並獻祭品、扎龍船,祈求文昌帝君賜官賞祿,保佑自己功成名就,保佑全家吉祥如意、平安美滿。可惜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消逝,春節也沒有了年味,很多傳統習俗活動人們也很少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