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少為人知的典故,文昌帝君在孔子之先振興儒學

2020-12-22 Buddha花雨滿天

本文講述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上部),世人都知道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卻不知道帝君在孔子之前,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帝君的功績和孔子一樣都流芳百世。

【帝君降生,振興儒學】

帝君說:我死了後,我的魂魄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此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託生到他家裡。我鄉剪髮文身,盛行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遠近沒有不認為我怪異的,但時間一久,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跟我學習了。一位有德望的老人來拜訪我父親,口誦唐虞①大訓數篇(就是周成王臨終時所說的)對我說:「中國應當有人來繼承它。」我很喜愛,跟隨他學習,隨口記授沒有遺漏一點。於是有些願意學習的,都到我這裡來學習,我就成為他們的老師了。

注釋:①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

【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父於春夜祈告於蒼天,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千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註:中國儒教建立史

儒教發源自堯舜禹的五教。其中"五教" ,就是處理人際道德關係的五種基本規範,即孟子所解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學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核心與主幹。

西周時期,周公攝政,五年營建洛邑,六年製作禮樂。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

【勸諫周成王,促成國家大治】

帝君說:我在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勳,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邊向他進言。當時雖是盛世清明,但我憂君憂國的心從來沒有懈怠。周成王年少時候,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滿之情。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乘機作亂,就常常以君臣能夠始終共享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進諫,但諫書的稿子經常被燒了,故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因此周公東徵,雖然四方諸侯流言蜚語,連召公也有懷疑了,但最後能夠保全,我在中間也出了一些力。

補充: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傳位於周成王。成王幼小,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助,管理國事。其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滿,造謠中傷,說周公有野心。商紂王之子武庚心懷企圖,他彼封為殷侯,常與三個弟弟勾結,煽動叛亂。這個時候,謠言太盛,連重臣召公也懷疑起來。周公很難過,披肝瀝膽與召公談了一席話,召公被感動,消除誤會。費了三年工夫,周公東徵平定了武庚叛亂。帝君為成王之臣,洞察秋毫;常進忠言,為保全大局作了貢獻。致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史稱「成康之治」。

【按】張氏本是黃帝的後裔,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已年,以後託生常多姓張。世上流傳二月初三日是帝君生日,只根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的一世。如果要推廣到帝君多生,那麼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上部完結)

【中國的文昌習俗】

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當地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居民亦必請道士,設壇祭祀,並獻祭品、扎龍船,祈求文昌帝君賜官賞祿,保佑自己功成名就,保佑全家吉祥如意、平安美滿。可惜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消逝,春節也沒有了年味,很多傳統習俗活動人們也很少舉行了。

相關焦點

  • 文曲星就是文昌帝君,一文看懂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廣泛的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神】「文昌帝君」,俗稱「文曲星」,是中國史上信仰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神。他主宰人間功名利祿、文運科名,被廣大文人儒士所崇拜。同時他被列入道教神仙系統中一位重要的神,勸人廣積陰德,致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從而實現最高理想。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文昌帝君說前世今生,看淡不平事,啟迪真智慧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白話解,第一卷之「我一十七世為士大夫」文昌帝君現身說法,開示生死輪迴的道理,語言真摯,發人深省,不可多得的勸世良文。註:標題為筆者後加,為方便閱讀之用,僅供參考。【文昌帝君現身說法——既然有一十七世,那人就會有來世】《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所說,都是文昌帝君現身說法。因此以「我」字開頭,說「我」在一十七世中所做過的事。
  • 三皇宮之「文昌帝君」
    一走進三皇宮右邊就供奉著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比孔子還受讀書人的歡迎。
  • 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下,孔子、老子皆是菩薩化身,三教本出一源
    中國民間文昌信仰廣泛流傳,文昌帝君即是俗稱的文曲星,本文講述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故事(下部)。一般認為佛法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但是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佛法,其中文昌帝君【初聞佛法】的故事,發人深省。文後的按語和論證,更是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含義深刻的秘密,三教本出一源,老子、孔子皆是菩薩化身,聖人心日月,慈悲度眾生。
  • 文昌帝君誕辰日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 文昌帝君的來歷
    收集:樂東子孫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 文昌帝君—中國道教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又稱更生永命天尊,是中國千年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益智通慧、超凡入聖。亦稱文昌星,或文星,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據載,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
  • 文昌帝君(續)|七十三般化身的功名祿位之神
    之前小編為大家介紹了文昌帝君的源流,本期小編將介紹文昌帝君的故鄉及事跡。      梓潼是文昌文化的誕生地。《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獻忠入川後,於七曲山大廟追認張亞子為其先祖。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十分尊奉。
  •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轉發增智開慧見吉祥!
    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 【朗讀吧】文昌帝君——張亞子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文昌」亦稱「文曲星」,因為它主文運、司科舉,一般民間認為文章一流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以示尊崇。 後來,文昌被官方封為帝君,並與孔子齊名,有「南張北孔」之稱。
  • 七曲靈應 九天輔元丨恭祝文昌梓潼帝君萬壽聖誕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聖誕,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主功名、科考、俸祿,又被稱作「文昌梓潼帝君」。
  •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文昌帝君陰騭文》講義
    及至明代,天下學宮皆立文昌祠,清朝亦每年於農曆二月三日派官員前往祭祀文昌帝君,中華九州各地,凡是文化興盛的地方,都會建設文昌塔,留存至今(文昌塔隨後被納入了風水堪輿建築體系當中)。二、《陰騭文》開篇導讀先看第一句: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帝)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 文昌帝君與文昌符
    《明史·禮志》雲:「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東晉寧康時蜀人張育自立為蜀王,帶頭抗戰苻堅,但槍打出頭鳥,張育英勇戰死了,後來百姓在梓潼郡七曲山建立祠堂供奉張育,尊稱為雷澤龍神。由於七曲山還有另一個祠堂,乃是梓潼神亞子祠。由於兩個祠堂相鄰,後來慢慢被合稱張亞子,並且把兩神合二為一,認為梓潼神亞子就是戰死的張育,實際上死的是張育。
  • 道教中的「五文昌」指的是哪幾位?其中有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
    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行。據傳,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傳世之著作有陰騭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等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之。
  • 高考季來襲,文曲星和文昌帝君你更信賴哪個?
    高考季來襲,文曲星和文昌帝君你更信賴哪個?關於文曲星和文昌帝君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這是我國歷代崇文尚德、重視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象徵。進入6月,對於很多高三的學子來說,即將面臨一場「大考」,即高考。科舉時代離開我們已經百年之久了,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狀元」文化以及對文曲星的崇拜卻如同一種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在老百姓心目中。舊時代的科舉考試是為國選材,今天的高考雖然已不能和當年的科舉考試一樣,具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和「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重大意義,僅僅是人才分流、定向的一種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才的遴選、對人生路程的選擇等方面,高考依然具有同等作用。
  • 講好儒學故事 傳承文化經典
    《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名家講座系列之中國古代哲學講座的整理彙編,是一部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概貌剪影,也是前輩名家在讀書治學的同時,結合自身閱歷,對為人處世、人文社會、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哲學思考。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一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吾民族遠自伏羲、神農、黃帝以來,已歷兩千五百年之文化累積;下及春秋晚世,乃有孔子之誕生。故孔子乃是吾民族文化累積兩千五百年以後之一結晶。
  • 重溫《文昌帝君陰騭文》,祝高考學子金榜題名!
    古代科舉之前,眾多學人除了到文廟祭拜孔子以外,還要到文昌廟祭拜文昌帝君,祈求能夠金榜題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文昌帝君主文運、司科舉,道教稱「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帝君陰騭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zhì),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
  • 農曆二月初三 文昌帝君聖誕
    「天下學子盡屬文昌,善惡有報皆是陰騭」,凡人升學考試、升職考試、應聘考試等應試前都可向帝君祈求。文昌帝君靈驗非凡,佑人考運亨通,官秩高遷,智慧聰明,文思敏捷。文昌帝君主掌世人功名祿位,護佑天下好學上進之士,主考試順利,學業有成並祿運不斷,因此歷來為文人墨客、莘莘學子所供奉,信仰傳統已延續千年。凡求科甲及第,謀求功名,想要學業有成、功名高貴、工作順利,都離不開文昌庇佑!
  • 恭賀二月初三道教文昌帝君之誕辰
    據說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兒子,以後不停地轉世,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並負責人們的學習和考試。14世紀以後,中國的許多學校裡都供奉著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農曆的二月初三。特別在清朝時,當他生日時,連皇帝都要派人去道教宮觀祭拜文昌帝君。從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雖然是道教的神,但又有著濃厚的儒家色彩。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鬥魁前,一說在北鬥之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