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第二版)新書今天(12月30日)正式發布!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第二版)一書逾240萬字,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領銜主編,雲集了近200位在生命科學研究和應用領域耕耘多年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
20年前,賀林院士主編的《解碼生命——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後基因組計劃》,即《解碼生命》(第一版),一經出版就備受關注。成為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
時隔二十年,生命科學領域以基因組學為引擎,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發現、新的進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又到了需要對「解碼生命」進行總結和展望並啟迪下一輪創新的時候。如何把這些新的知識、新的變化梳理並展現給讀者,賀林院士深感不是件易事。
全書由「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後續相關計劃」、「基因組計劃引導生物技術的強勁發展」、「當前對人類基因組的認識及其拓展」、「基因組學的臨床應用」及「生命的合成、人工智慧及其他」5個篇章共50個章節組成,分為上下兩卷,涵蓋了基因組學、新醫學、遺傳諮詢、表型組學、生物晶片、基因編輯、幹細胞、合成生物學、植物學、化學、物理、工程學、法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發展和應用的方方面面。
特別針對今年的疫情,還加入了由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建青教授團隊撰寫的「病毒與宿主:對抗還是共生」一章。
17位院士領銜,講述解碼生命的故事
本書包括了陳子江、施一公、蒲慕明、丁奎嶺、樊春海、喬傑、黃荷鳳等17位院士團隊的工作成果展示,為讀者搭建了概覽「學術高山」的平臺和空間。
賀林院士在第32章「新醫學的提出」,開展診療工作應該把「老醫學」的四大主板塊——內、外、婦、兒全天候地與遺傳學「捆綁」在一起。有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帶來的技術和海量的遺傳數據,基因組學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與基石也延伸出更多地以組學為支撐的研究學科,在遺傳諮詢的紐帶作用下與對應的臨床疾病特徵有機結合後,人類戰勝病魔具備了可能。
陳子江院士協同喬傑院士和黃荷鳳院士團隊共同探討了人類輔助生殖的遺傳把控問題。
施一公院士團隊梳理了蛋白質結構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及其技術發展,認為結構決定功能,微觀的本質決定宏觀的功能,解析蛋白結構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並且在臨床藥物的設計和開發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基於當下合成生物學與合成化學全方位深度融合的趨勢,丁奎嶺院士團隊描述了通過人工化學合成核酸形成新的生命實體的過程。從首例重組支原體Synthia 到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合成直至單染色體釀酒酵母的構建,人類正在人造生命的探索中快速前進。
樊春海院士團隊展示了生命科學領域和化學領域一個令人激動的前沿:將人工設計的核酸結構(DNA計算機)在活細胞和動物內組裝並發揮作用,推動納米診療和精準醫學的發展。
本書發布適逢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成立20周年,亦是該盛事的獻禮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