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為非遺,燃燒生命

2020-12-23 中國台州網

王 淼

1961年生,臨海嶺根人。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首任處長,浙江非遺事業的開拓者。2007年獲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工作者,2012年被浙江省政府記一等功。2017年獲首屆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他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卻堅持返崗繼續奮戰,為非遺保護事業和文旅高質量發展建言,相繼出版《把根留住》《風生水起》《金聲玉振》《守護精神家園》《為美麗中國建言》等著作。

王淼和妻子袁園

入秋後,王淼喜歡看病房窗外那棵金燦燦的銀杏樹,老而彌堅依然蓬勃的生命力,讓他想起長興那片歷經風霜的千年銀杏林。去年11月的長興文化基因解碼之旅,是他最後一次出遠門。

1989年,重病襲擊,王淼脊椎嚴重變形,手抬不過肩、腳邁不過檻。2014年10月底,因工作過度勞累,他昏倒在單位會議室前,醒來後發現四肢癱瘓……五次奇蹟般走出搶救室後,他仍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非遺保護事業傾注全部心血。

王淼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浙江非遺事業從無到有,非遺普查浙江模式、非遺名錄浙江現象、非遺保護浙江經驗、非遺利用浙江實踐領跑全國,書寫了浙江非遺的精彩。

「四肢癱瘓,就像鳥兒斷了翅膀,但是心要飛翔,我要插上隱形的翅膀,飛得更高。」在當前浙江文化和旅遊的火熱實踐中,王淼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

他一邊在醫院裡接受康復治療,一邊投身於非遺保護、文化基因解碼、文化賦能和文旅融合發展等工作。一個譜架就是他的書桌,輪椅是辦公椅,手機錄音是「紙筆」,他口述出版了150多萬字的非遺筆記。

「為了理想信念,為了那份責任,我恪盡職守,竭盡全力,傾注所有,我無憾了。」王淼說。

救火救命一樣進行「文化搶救」

「傳承人呢?」

「有人學嗎?」

曾經,時任浙江省省長呂祖善一連串的問題,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巖翻簧竹雕的代表性傳承人羅啟松問倒了。

這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會面臨的「尷尬」時刻。截至今日,浙江有「國遺」項目217個,可國家級傳承人只有196人,一對一都不夠。

大多傳承人年事已高,一些非遺瑰寶人走藝絕。無數民間藝術品種和民間藝人,就這樣在時間的河流裡遠遊。

「搶救非遺,就是搶救人。」王淼知道,這是與時間的賽跑。

新世紀初,非遺工作在全國都剛起步,王淼先後擔任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辦公室主任、省非遺保護辦公室主任。新成立的隊伍,骨幹成員只有四五人,重任在肩,每天晚上辦公室燈火通明,加班加點是常態。

曾在非遺處掛職的程琳菲說:「王處總是和我們說『時不我待』,要第一時間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實踐結合,形成貫徹落實的文件,熱乎乎地傳遞到基層。」

當天研究形成的文件,連夜通過浙江非遺QQ群,下發到各市縣。晚上十一二點,群裡還是熱氣騰騰。看到文件,大家又開始忙活。等文件寄送到他們手裡,活基本上幹好了。回憶起這段歲月,那些「老非遺人」依然激情燃燒。

平均每天1.5個具有指導性的文件,帶動了基層非遺保護的積極性,把浙江的非遺工作者從「一頭霧水」的新兵,練成了一支覆蓋省市縣「一呼百應」的非遺鐵軍。

基層還紛紛選調地方幹部輪流到「王普軍校」上掛學習,「在王處手下幹3個月,回到基層可以幹三四年」。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浙江象山召開全國非遺普查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浙江非遺普查成果展,在整個室內運動場上砌起了文化長城,蔚為壯觀。

浙江無論地下還是地上的文化遺存和資源都不及兄弟省份,入選「國遺」項目卻連續「四連冠」,就是靠這一份份文件,一件一件事情幹出來的。

王淼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說與做。我們的責任是,縮短願景與使命、理想與現實、思考與行動、說與做的距離。事業無止境,探索無止境。」

「戲劇保護是一個文化戰略,56個非遺戲劇項目一個不能少。」2013年起,王淼和團隊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忘我工作搶救瀕危劇種,倡議並推進省文化廳與浙江省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聯合啟動了浙江瀕危劇種守護行動以及浙江戲劇之鄉評選活動。2014年,「亂彈正傳」「目連傳奇」「攤簧悠揚」「高腔遏雲」等10個專場在各地相繼上演,新昌調腔現象、永嘉亂彈現象、海寧皮影戲現象等專題研討會熱鬧非凡,20多萬字的《浙江好腔調》出版,56集浙江傳統戲劇紀錄片出品,浙江56種戲劇地圖也製作完成。

「非遺搶救任重道遠,要以救火的速度、救命的緊迫,只爭朝夕!」2018年5月,浙一醫院搶救室裡,王淼剛恢復一點狀態,就立馬寫下一篇《救火救命一樣進行「文化搶救」》。

為了搶救民族瑰寶,他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讓非遺之花遍地綻放,美麗非遺在廣袤大地精彩呈現。

浙江非遺保護的三塊「金磚」

2005年,一個月內,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連續六次就非遺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無一不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很重要!

浙江省作為全國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省,王淼和團隊,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用「三塊金磚」奠定了浙江非遺事業的發展根基。

第一塊「金磚」,是做好各項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工作。率先出臺非遺保護地方法規《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讓非遺保護有法可依。針對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他創新性地開展「三個八」行動,即國家級省級非遺「八個一」保護措施、傳承人「八個一」服務措施、八大類非遺保護傳承基地,使浙江非遺保護紅紅火火,呈現蓬勃生機。

第二塊「金磚」,是建立了一支非遺保護隊伍。全省各市縣全部建立了事業編制的非遺保護中心,遊擊隊土八路,變成了正規軍,一支青春的力量,成為非遺保護主力。

這支隊伍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在非遺普查中,全省23.33萬非遺普查員,共上報非遺普查線索271.9萬條,實地調查非遺項目15.63萬項,走訪民間藝人13.37萬人次,資料3260餘冊。

第三塊「金磚」,是將非遺保護融入大局、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如與浙大等高校聯合建立省非遺研究基地;與教育廳聯合建立非遺傳承教學基地;與旅遊發展結合,建設非遺旅遊景區;與生態文明結合,設立非遺生態保護區;與美麗鄉村結合,強化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非遺保護……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部門加強指導,非遺傳人自覺擔當,專家學者傾心投入,新聞媒體濃墨重彩,「非遺」從社會新詞變成了社會熱詞。

三塊金磚,奠定了浙江非遺保護在全國的地位,並屢創奇蹟:在國務院先後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浙江蟬聯「四連冠」,共有217個項目上榜。

在王淼看來,時代賦予了他非遺保護的使命,他只有抓住機遇,投入澎湃力量,去感恩這個時代。

「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省委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部署,都是大機遇。機遇之鳥在肩膀上了,要抓住,不要發呆。」王淼說。

不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2005年,新昌調腔連續換了五任團長後,一個38歲的年輕團長陳頌軍接手了這個「燙手山芋」。

當時,調腔劇團的演員老的老,走的走,劇團無人才,演出無市場,經濟無來源,導致惡性循環,人心渙散,一度瀕危……

劇團該何去何從?迷茫的陳頌軍,從新昌乘車到了杭州,晚上10點到的浙江省文化廳,王淼的辦公室燈還亮著。陳頌軍多日的苦悶和委屈一下子化作眼淚流下來:「王處,我幹不下去了!」

「人生能有幾回搏?現在正是非遺申報的好時機,你的劇團不上去,到時候就沒有人識得魯迅筆下的新昌調腔了。」在王淼開導下,陳頌軍的熱忱重新點燃。

其實,王淼也很著急,多次催促當地政府重組劇團。一次聚會上,王淼和當地企業家「掏心窩」:「調腔劇團現在很困難,基本工資都開不出來,政府補貼也是杯水車薪,調腔是國寶,是新昌的金名片,新昌的企業界能否擔當社會責任,一起搶救國寶?」

一個老闆當場表態,願意出資20萬元,很快又有四家企業站了出來。

王淼又補了一句:「目前這些錢也只能管劇團一年,第二年怎麼辦?」

經過商討,企業家們願意持續資助劇團5年。同時,新昌縣政府和紹興市政府各投入100萬元,政企聯合成立了新昌調腔基金會,為劇團發展續航。

2006年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新昌調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批對口培養的35名學生成為新昌調腔的新生力量。

「劇團慢慢紅火起來,停演了十多年的大戲『復活』,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陳頌軍說。

只要和非遺保護工作相關,王淼總是不辭辛勞。景寧畲族自治縣文化廣電局原局長嚴慧榮還記得,有一次,王淼乘了7個小時的汽車,到達景寧已經天黑了。腿腳不便的他走了五裡多山路,連夜趕到東弄村檢查中國畲族民歌節前期準備工作,第二天一早又去雙後降村看望畲族歌王藍陳啟,下午趕到半嶺村考察畲族傳統文化「傳師學師」,要求景寧深層次多角度發掘和傳揚畲族優秀傳統文化。

看到地方工作做得好,王淼總會眉開眼笑,幫助概括提煉總結經驗,幫助宣傳推廣;一看到做得不好就會「翻臉」,直截了當刺刀見紅。不過,不打不相識,挨批評的地方,工作往往後來居上。

王淼對自己和對身邊的人要求很高,工作節奏很快,事情很多,但是做事絲毫不能馬虎。非遺普查時,省文化廳下發了35個專項文件,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好的做法,全過程指導,全過程質量管理。向各地反饋督查結果,一紙「普查驗收」抄告單,針對下面11個市、90個縣(市、區),分別一對一提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整改意見,也就是說有101個附件。

王淼說:「有我們的努力,我們這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功臣。如果沒有我們這批人在努力搶救,我們這一代人,就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搶救室裡的真切呼喚

王淼用自己的生命為非遺工作贏得了寶貴的黃金時間,但這根緊張的弦,斷了。

2014年10月29日,長期超負荷運轉的「超人」王淼昏倒在省文化廳會議室門口,從此四肢癱瘓。

2016年7月1日早晨,他再次昏死,切氣管搶救,在ICU一住又是45天。當助手李虹把樣書《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送到他床前時,他如同通了電源的燈一般,眼睛一亮,呼吸機上的生命體徵指數顯示有自主呼吸了……

「每天早上醒來,體能衰竭,就像死裡逃生。」但王淼不甘心躺在病床上,盯著天花板過日子,這讓他覺得「比死還難受」。於是,6年來,他上午做完康復運動,下午3點到晚上10點,又回到廳裡上班。

不能在一線金戈鐵馬馳騁疆場,他就繼續學習思考。他主持創建了浙江省非遺文獻館,這是浙江第一個文獻館。

經過13年篳路藍縷,他和同伴們還修築了一個「文化長城」!他主持編撰完成了浙江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叢書,全套叢書217本,省委主要領導評價這套叢書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優秀成果」,是「浙江重要的地域文化檔案」。

即使數次進出搶救室,他依然懷抱理想、目標堅定、砥礪前行。他說,人這一輩子,總要有讓自己熱血沸騰或是熱淚盈眶的時候,總要有幾件人生中值得驕傲、在事業上留下點履痕的事!

2018年3月,為貫徹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省文化廳在麗水松陽召開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浙江省非遺保護現場推進會議。王淼身患殘疾,身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潛心思考,撰寫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非遺怎麼幹?》。由此,「非遺老王」這個公眾號閃亮登場。

王淼又多了一個為社會服務的渠道。兩年半來,「非遺老王」發表了270篇推文,絕大多數是原創。

今年疫情後,病房徹底成了王淼的辦公室,每天他就坐在電腦前學習思考和工作。

一個四肢癱瘓的人,一個連喝水都費勁的人,一個脖子經常會支撐不住頭的人,憑藉著過人的記憶和頑強的意志力,通過口述,披肝瀝膽相繼出版了《金聲玉振》《守護精神家園》《為美麗中國建言》等著作,具體負責編撰了《浙江非遺這十年》《浙江通志·非遺卷》。

「王淼老師一直用他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在這麼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充滿著正能量,懷抱情懷和理想活著。」李虹說。

「美麗非遺」成為浙江最動人的表情

當下,浙江文旅新政掀開了宏大篇章,既是大手筆大寫意,又走深走實,火熱的文旅實踐也召喚著王淼。

2019年11月金秋,王淼和同事李虹、章天益等組成一個工作小組,赴長興調研和指導,妻子袁園則背著他的呼吸機。

他是帶著任務去的,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褚子育給他布置了一個開創性命題:文化基因解碼。

文化基因保護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文化基因發掘、基因搶救、基因修復、基因解碼、基因讀碼、基因傳揚、基因轉化,而基因解碼是其中的關鍵!

2019年11月王淼參加長興座談會。

「美麗中國是一個色彩斑斕、詩情畫意的大花園,文化基因解碼能讓文旅落地綻放,更好地發揮非遺根與魂的作用。」王淼說。

天公作美,陽光燦爛。高鐵半小時就到了長興。出站口,王淼就看到一片金燦燦的銀杏。

村在林中,屋在樹中,人在畫中,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景象,讓他覺得身上散發出久違的朝氣和熱量。

「如何通過文化基因解碼,讓優秀文化基因、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強勢,促進文化賦能,打造文旅IP,推動全域旅遊……」在下午的座談會上,王淼就從八都岕銀杏林來展開文化解碼,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

文化基因解碼的過程,就像打開一個萬花筒,層層深入,讓他著迷。很快,他根據諸暨、長興調研,又撰寫了《浙江文化基因解碼工程,諸暨破題》《文化基因解碼,長興爭做「領跑者」》《文化基因解碼怎麼幹》《十裡紅妝婚俗的文化基因解碼》《長興百葉龍的文化基因解碼》等。

在時代的考題前,王淼總是能提出前瞻思考。王淼常和基層非遺工作者說:「非遺的申報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早在2006年,浙江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就明確提出了建立一批省級非遺旅遊景區,經典景區要把非遺引進來,增加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非遺搞得好的地方,要把旅遊團隊引進來。2014年9月,省文化廳和省旅遊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王淼主持了這一文旅合作協議籤訂儀式。

十八大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充滿詩意的願景,浙江省廳在第一時間召開全省美麗鄉村建設中非遺保護現場會,並舉辦「美麗非遺與美麗中國」全國論壇,美麗非遺系列活動在浙江蓬勃展開。

「美麗非遺」成為浙江最動人的表情。

王淼的新書《為美麗中國建言》,為怎樣保護傳承文化基因密碼,怎麼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美麗非遺與美麗中國十大關係,現代化進程中非遺怎麼幹,如何將文化優勢轉為發展優勢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命題指路。

今年國慶前夜,褚廳長又給王淼布置了「新作業」:「您慢慢琢磨下,衡量文化軟實力的指標有哪些?如何組織實施?」

有新課題,王淼覺得無比振奮,生命就該燃燒。

他說:「我願是一片綠葉,所有的付出都為了美麗中國芬芳和果實纍纍的香甜!」

家鄉,遊子的精神家園

王淼已經6年多沒有回家鄉——臨海了。

1980年考進臨海縣文化館後,王淼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城郊區文化站工作,1988年調到省文化廳社文處,之後就成了一個「遊子」。

走遍人生的山山水水,最美的仍然是心中的那一片故土!

「我為自己是台州人而自豪,台州式的硬氣,靈江的靈氣,東海的大氣磅礴,都是滋養和培育自己的精神力量。」根在臨海、根在台州,他說,如果說自己取得了一點成績,那都是家鄉和家鄉領導老師滋養和培養的結果。

「家鄉是我心中不能承受之重,是我心中柔軟之處,但是又不敢靠近。家鄉和家鄉人對我情重似水恩重如山,本來以為來日方長,但是沒想到在盛年四肢癱瘓了,無以為報,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心力,努力為社會多做點有益的事。」

王淼很喜歡電視劇《便衣警察》主題曲的歌詞,「歷經苦難,痴心不改……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王淼說,這個「母親」,既是祖國母親,也是生養他的母親林浦雁。

林浦雁是一個平凡又偉大的人。她是一名農村幹部,擔任過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優秀黨員,也是全國三八紅旗手。一輩子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做好事。她的許多議案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和期待,多次成為全國人代會的「議案狀元」 。

母親為人處世的態度,對王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年輕的時候,林浦雁曾因為腦血栓偏癱,卻一直堅持帶病工作,口說不了話,她就寫字與人家交流。

在王淼的印象中,上門找母親解決問題的人非常多,母親一工作起來就沒日沒夜。王淼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去她辦公室,給她送飯。

「母親用行動教育和感染著我,讓我從小立志為國家為人民做事。」王淼說。

有一個偉大的母親,王淼很自豪,他也不希望令母親失望。

他說6年來走過的康復之路太艱難,沉浸式體驗到了殘疾人的各種苦楚,他把這些當成獨特的人生經歷:一個人的痛苦承受極限是多少?在這樣一種極端狀態下,能不能繼續活著,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人站不起來,精神上一定要站起來」,他要用他的餘生總結經驗,繼續為美麗中國建言,為健康中國獻策。他還把自己部分書和稿費捐贈給了省殘疾人基金會。

「春蠶到死絲方盡,我願吐盡最後一根絲,為新時代添一份錦繡。」王淼說。

(感謝採訪對象提供圖片。)

台州灣時評

民族脊梁

編好這篇《王淼:為非遺,燃燒生命》,腦海裡突然迸出「民族脊梁」四字。我想,用在王淼身上,應該恰如其分。

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在非遺保護的領地,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疆場,王淼就是「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他如春蠶吐絲,為美麗中國織錦;他如蠟炬燃情,映亮人類通往文明之路。 》》》詳細


相關焦點

  • 天府人物推介|勵志女孩王淼:克服聽力障礙 困境壓不垮堅強的「00後」
    王淼小升初成績並不算出色,但她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依靠勤奮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克服自身缺陷。家裡條件艱苦,放學回家做完家務後,她就坐在凳子上,在用磚頭抬高的書桌前做題複習到深夜。「王淼的勤奮是全校師生有目共睹的。」王淼的班主任李新春介紹,王淼進入初中之後,一直都很努力,現在穩定排名在班級前五,可以說是班上的學霸。
  • 活化歷史記憶 賦權非遺生命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因此,以技藝為視角討論中華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 雷小河敬祭乾縣峰陽王淼先生,不知先生心隨所願否?念此茫茫
    敬祭乾縣峰陽王淼先生作者 雷小河今天從微信上一連看到四五個標題《沉痛悼念王淼先生》,我心不由一驚,點開其中一篇,一看逝者照片,果然是他。他微信名五峰山人,實名王淼。曾給我們大美西部觀察賜過文稿。王淼先生1944年2月生。從文中獲知,先生因病於2020年3月20日(農曆二月二十七)8時46分在乾縣峰陽鎮西孔頭村家中去世,終年77歲。其實先生也就給我們賜稿一篇,給此文留言一條,我代大美西部觀察回復一條。
  • 適創科技對話貝克休斯王淼|工業CT的應用與技術賦能
    近日,北京適創科技有限公司邀請貝克休斯旗下Waygate Technologies亞太及大中華區總經理——王淼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對話內容以「工業CT的發展歷程及應用前景」為主題,圍繞「工業CT介紹」、「工業CT的應用」、「自動缺陷識別技術」三大主線展開。讓我們一起來與王淼先生對話吧!
  • 非遺地圖|以刀為筆,以竹為紙,雕刻出他的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陝西乾縣峰陽王淼先生遺作:美麗峰陽
    【作者簡介】王淼,退休幹部。1944年2月生,因病於2020年3月20日(農曆二月二十七)8時46分在乾縣峰陽鎮西孔頭村家中去世。中專文化,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鹹陽市楹聯家協會會員,乾縣老年書畫詩聯學會會員。2013年箸編《民間喪葬禮儀》包括三百多付葬聯、祭文流傳頗廣。多年來有散文詩詞等作品散見於報刊,雜誌,網絡平臺。
  • 燃燒後的生命還剩下什麼?
    但是在20世紀40年代,一個男人來旅行,他扔掉背包,吸進他破舊的鞋子,為退伍軍人的福利存了50美元。他叫傑克·凱魯亞克。他住在紐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我在校園裡遇到了一群獨立奔放的年輕作家。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交談,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打哈欠或說陳詞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你知道如何定義「垮掉的一代」?就像書上說的,他們瘋了。他們過著不尋常的生活,酗酒,吸毒,四處遊蕩。然而,這是一群二十歲左右年輕人美國。
  • 吉米巴特勒:燃燒生命的表現
    命懸一線的邁阿密熱火頂住了全世界的壓力,在最後時刻以111:108艱難戰勝了湖人,總比分扳為2:3。全場只休息48秒的巴特勒用燃燒生命的表現讓球迷看到了逆轉的希望。
  • 動漫資訊:《博人傳》鳴人生物體模式燃燒生命?
    在博人轉漫畫中鳴人剛剛開啟了燃燒生命為代價的全新模式 !可能在小太刀右京的筆下將要失去生命 岸本突然接手應該是在這一轉折點上和小太刀的產生了分歧! #博人傳漫畫#在上期動漫中鳴人與九尾一起開啟了生物體模式 代價為燃燒生命換的力量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非遺擷英】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nbsp&nbsp&nbsp&nbsp日前,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卓尼民間藏族歌舞——莎姆》《池哥晝》《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以及白龍江流域藏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電視紀錄片《江河萬古流》4部非遺影像製品,以鏡頭語言深入生活現場,記錄非遺傳承過程和原貌,留下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 採錄非遺音樂的「追聲者」不為流量
    原標題:採錄非遺音樂的「追聲者」不為流量   北京,一處容納百人的空間,藍紫色聚光燈的光束聚焦在舞臺中央。63歲的裕固族老奶奶白金花,微笑著踱步至高腳話筒前。
  • 鄭德榮:生命,為信仰燃燒
    國家獨立富強的強烈渴望,在少年鄭德榮的心裡熊熊燃燒。  1948年,還在讀大學的鄭德榮從國統區投奔到解放區,進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前身)二部學習,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1952年留校任教,與老一輩革命家成仿吾在一個教研室工作。1953年,鄭德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 永葆初心,這位非遺傳承人一生為「筆」狂!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陳元年,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陳元年,男,漢族,1950年生於山東省昌邑市。現為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昌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濰坊市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昌邑市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
  • 生命是一種燃燒的紅——淺評電影《紅高粱》
    生命是一種燃燒的紅,高粱象徵著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十八裡的紅高粱在風中舞蹈,野蠻生長,象徵著熱烈昂揚的生命力。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通過講述少女九兒被貪財父親嫁入單家,與轎夫相愛,因單家父子之死繼承酒坊後,跟酒坊兄弟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讚揚了人對自由的不懈追求,歌頌了生命的熱烈勃發和蓬勃向上。電影《紅高梁》通過極具特色的色彩運用向觀眾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原始的熱烈昂揚,激情勃發的生命力。
  • 非遺創意秀《五維記憶》:用前沿科技呈現中國非遺藝術
    據主辦方介紹, 6月21日到24日,非遺創意演出《五維記憶》即將在北京世紀劇院與觀眾見面。發布會現場《五維記憶》——中國非遺創意秀,融合了傳統舞臺藝術和當代數字藝術,突破了鏡框式舞臺局限,以360度沉浸式體驗為主要特色,演出中可以充分調動觀眾視、聽、觸、嗅和運動覺等感官,讓觀眾可以沉浸在聲與光中無間隔感受演出和參與互動。
  • 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南平南詞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林豔 攝得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時,南平南詞第八代傳承人、南平南詞非遺傳承人肖向麗剛忙完演出,腦海裡浮現出七個大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南平南詞是小曲種,何以能在國家級大賽中摘下一朵「牡丹」?
  • 傳香道古韻,守千年匠心,大鵬教育開展非遺制香文化傳承活動
    從我國殷商時期開始,古人就將植物燃燒時散發出的美好氣味與天地萬物、人體五行聯繫起來,逐漸發展成一種充滿中國美學意韻的香道文化。10月28日,為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大鵬教育主辦的「非遺煥新、守藝匠心」非遺制香文化公益活動在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四季綜合活動中心順利舉辦。
  • 【湖北最美警察】胡可:燃燒生命的每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有意義地過好每一天,印證著一個人的生命高度。在黃石市公安局西塞山分局,有這樣一名警察,他過的每一天,都在印證著自己生命的高度。如果你不了解他,你會為他勤懇鑽研、踏實工作的態度點讚。如果你了解他,你會為他奮鬥不止的精神感動。他就是民警胡可。
  • 非遺日裡話非遺——達瓦孜的魅力
    從前兩年備受歡迎的故宮非遺文創,到近期各大古裝熱劇中被粉絲挖掘出的一個個寶藏服化道。非遺借著網絡的東風成為了新的時尚,在如今的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更是人氣爆棚。圖為中國達瓦孜第六代傳人—艾斯凱爾圖為匈牙利選手—Simet Laszlo A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