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湯耀平在致辭中表示,讓美學點撥非遺,讓生活與美學共生,本次研討會,必將在引領非遺新觀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踐行非遺美學新路徑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潮汕文化的發源地,在擁有潮劇、潮樂、潮菜等具有世界影響的「非遺」文化重鎮汕頭,舉行這次學術會議,將進一步突顯「非遺美學」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毛思慧作為承辦方之一,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他介紹了汕頭大學文學院在非遺研究、古村落和古建築保護與修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並介紹了潮汕地區的文化底蘊和宗族傳統。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探討非遺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傳承,有探討有交流,有爭論有分享。會議分為三個主題:
一、文化尋根:非遺的歷史性與現代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王廷信教授發表「中國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一些非遺藝術門類的技藝瀕臨滅亡,導致這些藝術門類出現衰勢。因此,以技藝為視角討論中華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彭修銀教授作了「『鄉愁』與『家園』:民族民間藝術與現代人的文化尋根」的主題報告。彭教授表示,民族民間藝術作為一種「復魅」與「回歸」的價值參照,對正處於發展中國家及其地區有著深刻而前瞻的預防意義。民族藝術所能夠做的就是實現其時代的「再啟蒙」意義:對處於科技理性中逐漸麻木的靈魂,在藝術綻開的審美生境中讓其得到復原性的「治療」。
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俊華教授作「鄉村振興視野下的非遺社區營造」主旨發言,他認為,鄉村非遺保護,要善用鄉村振興的機遇和思路,一要理清鄉村文脈,重建鄉村非遺生態;二要善用鄉村智慧,延續非遺生命;三要連通城鄉發展,賦權非遺共享。
汕頭大學文學院高小康教授發表了「從生活到美學:傳統的活化」的主旨演講,他表示,「非物質」是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生態的關係:「活化」的所有歷史遺蹟、遺物和文獻都是過去經驗的遺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產生興趣的才是非遺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理念的核心——活化的歷史。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耿波教授進行了 「傳統習俗與節日的生活美學意義」的發言,他說,傳統習俗與節日中充滿「衝突」,這種「衝突」本身使「作品」被人看見,從而具有了「形式」意味。
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喬學傑研究員發表「喪葬禮俗的非遺價值」的主題報告,他表示,喪葬禮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的許多儀式、法事、技藝、歌舞等綿延至今,成為普通民眾寄託對逝去親人追悼、懷念、感恩等美好感情的有效方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袁瑾教授以「尋找被遺忘的城市記憶——廣州東山建築遺產文化研究」為主題作報告,她說,在主流的廣州形象宣傳中,西關成為老廣州敘事的一種經典模式,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記憶場所。而東山知名度則明顯不及西關,其文化價值和意義被忽視,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
汕頭大學文學院張豔豔副教授做了「李子柒現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化育管窺」的報告,她圍繞李子柒非遺類短視頻《蜀繡》《竹器》《馬奶酒》等討論「李子柒想像」的美學透視。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張娜博士發表的報告主題是「從『地方』到『空間』——手工藝類非遺的『審美之場』」,她以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提出手工藝面臨著在二元張力的地方/流動空間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戰。
汕頭大學文學院周潔博士介紹了「產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態保護」,她建議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統籌規劃,共同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在當代文化生態環境中的傳承和復興。
二、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進中小學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教授做「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的路徑選擇——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的主旨發言,他呼籲,目前「非遺」進校園的觀念缺失現象較為突出,基於高校學生群體的基礎條件及其更高層次的「非遺」教育需求,高校應更強調開展一種觀念教育。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提出將學生興趣,傳承人手工藝傳授與教師組織教學、志願者活動三者組合進課程裡,並與時尚審美培養相結合,使潮汕抽紗走進校園,將抽紗審美融入校服文化中。將四季色彩變化與抽紗髮夾頭飾相結合,突現校服地域特色。
中山大學哲學系羅筠筠教授以「通萬物而考理——古琴琴器之美」為題發表報告,古琴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尤其是文人學者所追求文人之「道」的文化符號。她通過分析古琴琴器的形制、材質、弦徽之美,對古琴的琴器之美進行探討。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曹鳳霞教授分享了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嶺南灰塑」建設情況,她重點介紹了嶺南灰塑傳承項目的多個創新點,即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圈標誌性符號系統,運用數位技術創建灰塑數位化傳承體系,打造傳統手工藝在高校的全景式創新發展模式。
佛山科技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謝中元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是「嶺南醒獅研究」,他藉助文獻考索和田野訪談,對醒獅的戲劇性及其創新發展問題進行闡述。醒獅的核心特色在於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器具設置虛擬場景,通過角色扮演、情節化採青展示獅子形神情態,演繹故事主題。
廣州美術學院人文與藝術研究院李紅博士介紹了「佛山彩燈的保護與傳承」,她分析,錘鍊技法和技藝,研究和挖掘傳統技藝,方能使其更好地確保和延續其內在生命力。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樂雲副教授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概括並分析佛山大旗頭古村的文化基因譜系,並初步探討古村落文化基因數位化開發路徑。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廖建榮副教授透過「非遺的『舞』與『武』,將非遺的許多舞蹈類項目其與武術類項目緊密聯繫起來。非遺舞與武的合流,蘊含著先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尚武自強精神與勇於創新的視野。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卜亞麗副教授通過訪談甘肅隴東影子腔國家級傳承人劉滿倉,研究皮影戲傳承的特點,即每一位皮影技藝持有者都努力在新的大文化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的路徑,為皮影戲藝術保存了延續的火種。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梁為老師報告的主題是「地方元素與合唱藝術創作實踐研究」,主要從地方元素、合唱藝術基本框架和新的手法與手段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三、校長論壇:美育浸潤行動
會議特設「校長論壇」,邀請汕頭市龍湖區新溪一中謝維民校長、官一小學鄭蘇賢校長、十一合小學謝勇輝校長、西南小學陳映秀主任一行四人,探討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幾位校長和主任圍繞鄉村學校美育如何創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難題等問題,與參會的專家學者開展深入對話。 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各方一致認為,讓非遺文化融入校園美育,對創新傳承非遺文化意義重大,並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廣東工業大學「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多樣化的操作建議。湯耀平教授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項目要紮根鄉土,就地取材,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力爭做到「一校一品」,為穩健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水平提供精準幫扶服務。
通過此次學術討論會,專家學者們交流和分享了非遺保護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從理論、實踐、田野調查多方面多層次探討生活中非遺美學的保護和傳承,推廣嶺南技藝的文化魅力,讓嶺南非遺文化更美,讓非遺更好展現中國文化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