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歷史記憶 賦權非遺生命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湯耀平在致辭中表示,讓美學點撥非遺,讓生活與美學共生,本次研討會,必將在引領非遺新觀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踐行非遺美學新路徑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在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潮汕文化的發源地,在擁有潮劇、潮樂、潮菜等具有世界影響的「非遺」文化重鎮汕頭,舉行這次學術會議,將進一步突顯「非遺美學」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毛思慧作為承辦方之一,對專家學者的蒞臨表示歡迎和感謝。同時,他介紹了汕頭大學文學院在非遺研究、古村落和古建築保護與修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並介紹了潮汕地區的文化底蘊和宗族傳統。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探討非遺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傳承,有探討有交流,有爭論有分享。會議分為三個主題:

  一、文化尋根:非遺的歷史性與現代性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王廷信教授發表「中國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一些非遺藝術門類的技藝瀕臨滅亡,導致這些藝術門類出現衰勢。因此,以技藝為視角討論中華非遺藝術的當代傳承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彭修銀教授作了「『鄉愁』與『家園』:民族民間藝術與現代人的文化尋根」的主題報告。彭教授表示,民族民間藝術作為一種「復魅」與「回歸」的價值參照,對正處於發展中國家及其地區有著深刻而前瞻的預防意義。民族藝術所能夠做的就是實現其時代的「再啟蒙」意義:對處於科技理性中逐漸麻木的靈魂,在藝術綻開的審美生境中讓其得到復原性的「治療」。

  中山大學中文系宋俊華教授作「鄉村振興視野下的非遺社區營造」主旨發言,他認為,鄉村非遺保護,要善用鄉村振興的機遇和思路,一要理清鄉村文脈,重建鄉村非遺生態;二要善用鄉村智慧,延續非遺生命;三要連通城鄉發展,賦權非遺共享。

  汕頭大學文學院高小康教授發表了「從生活到美學:傳統的活化」的主旨演講,他表示,「非物質」是文化遺產與當代文化生態的關係:「活化」的所有歷史遺蹟、遺物和文獻都是過去經驗的遺留物,只有在今天仍然可以被理解、感受和產生興趣的才是非遺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理念的心——活化的歷史。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耿波教授進行了 「傳統習俗與節日的生活美學意義」的發言,他說,傳統習俗與節日中充滿「衝突」,這種「衝突」本身使「作品」被人看見,從而具有了「形式」意味。

  鄭州大學宗教研究所喬學傑研究員發表「喪葬禮俗的非遺價值」的主題報告,他表示,喪葬禮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的許多儀式、法事、技藝、歌舞等綿延至今,成為普通民眾寄託對逝去親人追悼、懷念、感恩等美好感情的有效方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袁瑾教授以「尋找被遺忘的城市記憶——廣州東山建築遺產文化研究」為主題作報告,她說,在主流的廣州形象宣傳中,西關成為老廣州敘事的一種經典模式,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記憶場所。而東山知名度則明顯不及西關,其文化價值和意義被忽視,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

  汕頭大學文學院張豔豔副教授做了「李子柒現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化育管窺」的報告,她圍繞李子柒非遺類短視頻《蜀繡》《竹器》《馬奶酒》等討論「李子柒想像」的美學透視。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張娜博士發表的報告主題是「從『地方』到『空間』——手工藝類非遺的『審美之場』」,她以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提出手工藝面臨著在二元張力的地方/流動空間中再造「地方性」的挑戰。

  汕頭大學文學院周潔博士介紹了「產城人文融合的文化生態保護」,她建議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統籌規劃,共同促進傳統文化資源在當代文化生態環境中的傳承和復興。

  二、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進中小學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教授做「觀念教育:非遺進高校的路徑選擇——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的主旨發言,他呼籲,目前「非遺」進校園的觀念缺失現象較為突出,基於高校學生群體的基礎條件及其更高層次的「非遺」教育需求,高校應更強調開展一種觀念教育。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提出將學生興趣,傳承人手工藝傳授與教師組織教學、志願者活動三者組合進課程裡,並與時尚審美培養相結合,使潮汕抽紗走進校園,將抽紗審美融入校服文化中。將四季色彩變化與抽紗髮夾頭飾相結合,突現校服地域特色。

  中山大學哲學系羅筠筠教授以「通萬物而考理——古琴琴器之美」為題發表報告,古琴今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尤其是文人學者所追求文人之「道」的文化符號。她通過分析古琴琴器的形制、材質、弦徽之美,對古琴的琴器之美進行探討。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曹鳳霞教授分享了廣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嶺南灰塑」建設情況,她重點介紹了嶺南灰塑傳承項目的多個創新點,即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地域文化圈標誌性符號系統,運用數位技術創建灰塑數位化傳承體系,打造傳統手工藝在高校的全景式創新發展模式。

  佛山科技學院嶺南文化研究院謝中元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是「嶺南醒獅研究」,他藉助文獻考索和田野訪談,對醒獅的戲劇性及其創新發展問題進行闡述。醒獅的核心特色在於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器具設置虛擬場景,通過角色扮演、情節化採青展示獅子形神情態,演繹故事主題。

  廣州美術學院人文與藝術研究院李紅博士介紹了「佛山彩燈的保護與傳承」,她分析,錘鍊技法和技藝,研究和挖掘傳統技藝,方能使其更好地確保和延續其內在生命力。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樂雲副教授從「文化基因」的角度,概括並分析佛山大旗頭古村的文化基因譜系,並初步探討古村落文化基因數位化開發路徑。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廖建榮副教授透過「非遺的『舞』與『武』,將非遺的許多舞蹈類項目其與武術類項目緊密聯繫起來。非遺舞與武的合流,蘊含著先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尚武自強精神與勇於創新的視野。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卜亞麗副教授通過訪談甘肅隴東影子腔國家級傳承人劉滿倉,研究皮影戲傳承的特點,即每一位皮影技藝持有者都努力在新的大文化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展的路徑,為皮影戲藝術保存了延續的火種。

  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梁為老師報告的主題是「地方元素與合唱藝術創作實踐研究」,主要從地方元素、合唱藝術基本框架和新的手法與手段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三、校長論壇:美育浸潤行動

  會議特設「校長論壇」,邀請汕頭市龍湖區新溪一中謝維民校長、官一小學鄭蘇賢校長、十一合小學謝勇輝校長、西南小學陳映秀主任一行四人,探討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幾位校長和主任圍繞鄉村學校美育如何創新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難題等問題,與參會的專家學者開展深入對話。 現場氣氛空前高漲。各方一致認為,讓非遺文化融入校園美育,對創新傳承非遺文化意義重大,並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廣東工業大學「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項目的具體實施提出了多樣化的操作建議。湯耀平教授在總結髮言中指出,項目要紮根鄉土,就地取材,探索差異化發展模式,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力爭做到「一校一品」,為穩健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水平提供精準幫扶服務。

  通過此次學術討論會,專家學者們交流和分享了非遺保護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前景,從理論、實踐、田野調查多方面多層次探討生活中非遺美學的保護和傳承,推廣嶺南技藝的文化魅力,讓嶺南非遺文化更美,讓非遺更好展現中國文化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相關焦點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廣東目前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省級水下文物保護區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5處,中國傳統村落263處;國家大遺址3處。此外,廣東有4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國家級非遺14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32人,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1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 非遺創意秀《五維記憶》:用前沿科技呈現中國非遺藝術
    據主辦方介紹, 6月21日到24日,非遺創意演出《五維記憶》即將在北京世紀劇院與觀眾見面。發布會現場《五維記憶》——中國非遺創意秀,融合了傳統舞臺藝術和當代數字藝術,突破了鏡框式舞臺局限,以360度沉浸式體驗為主要特色,演出中可以充分調動觀眾視、聽、觸、嗅和運動覺等感官,讓觀眾可以沉浸在聲與光中無間隔感受演出和參與互動。
  • 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旭:讓年輕人見證非遺的活化
    程旭表示:「我們希望把內聯升打造成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引以為傲的鞋品牌,把傳統的連續了千年的非遺手工藝建造成一個平臺,讓年輕人見證非遺的活化。」以下是演講實錄:各位領導、各位行業同仁大家好。內聯升屬於規模比較小的小型企業,而且是傳統企業中最傳統的手工製造業。
  • 協和大學歷史建築群將活化利用 形成特色歷史風貌區
    福州新聞網5月2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何佳媛) 22日,福建協和大學近代歷史建築群保護規劃開始徵求公眾意見。根據規劃,協和大學近代歷史建築群經過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後,將具有歷史博覽、教育科研、旅遊休閒等功能,成為獨具特色的城市歷史風貌區。
  • 活化僑鄉記憶 著力文脈傳承
    一樹一風景,一磚一記憶,一巷一留痕。東區庫充村,活化中的「僑鄉文化」為村居增添了幾分嬌媚,文化潮人入駐村中開辦工作室,新亮相的「庫充僑鄉村史館」打開歷史卷宗,村人在盡力修繕族譜、庫充自衛碉樓原地屹立眺望遠方……這些細節為這座「城中村」鑲入濃厚的文化底色。新建村史館生動講述村史「庫充村」的村名充滿幸福吉祥之意。
  • 王淼:為非遺,燃燒生命
    非遺普查時,省文化廳下發了35個專項文件,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好的做法,全過程指導,全過程質量管理。向各地反饋督查結果,一紙「普查驗收」抄告單,針對下面11個市、90個縣(市、區),分別一對一提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整改意見,也就是說有101個附件。王淼說:「有我們的努力,我們這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功臣。如果沒有我們這批人在努力搶救,我們這一代人,就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 傳承記憶華美變身 鄭州二砂文創園開園
    傳承記憶華美變身 鄭州二砂文創園開園 2020-10-22 09:26:02 來源:映象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二砂歷史記憶博物館,展示了鄭州第二砂輪廠從籌備建廠迄今的歷史。
  • 常州:工業遺產「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打開」城市記憶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的記憶,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日前,國家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本批次工業遺產共計有62處,位於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的「大明紗廠」作為常州市唯一入選的單位,是江蘇入選的兩家之一。
  •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鄭州二砂文創園是文化遺產活化的代表之作
    開園儀式上,鄭州市副市長孫曉紅介紹,二砂文創園旨在打造鄭州工業歷史遺存文化地標、中原科技文創新經濟產業高地、國際化城市文化消費新領地。如今二砂文創園已經吸引了大批網際網路、文化產業類企業入駐,正煥發新生,重獲活力。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城市更新白皮書: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
    今日頭條,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與第一太平戴維斯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聯合發布《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如需下載,請在後臺回復「歷史文化街區」)白皮書,開啟雙方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及文化的承載實體,更新街區即是將空間、功能、活動以及人進行有機聯動,並落實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深度共構。在推進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既要強化「保護」理念,也要做好歷史空間的活化利用,以保護為前提,以活化為支撐,通過兩者結合,激發歷史文化街區的內生動力,讓歷史文脈得以真正存續。
  • 迎2021汕頭亞青會,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五周年再出發
    當晚,潮樂演奏——潮陽笛套音樂《燈樓》,潮語歌曲《一封番批》、《夜色小公園》,話劇《風雨僑批》精彩片段輪番上演;現場還進行了「尋訪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站後人」倡議書發布;還展出了僑批及潮劇、潮繡、潮汕勾花、潮汕木雕等傳統非遺文化,一場精彩的潮汕文化盛宴為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站)劃上圓滿句號。
  • 福州:古厝活化利用傳播傳統文化 上下杭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
    記者 吳暉 攝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在福州古厝展示非遺之美,古厝與非遺相得益彰,給人的體驗感特別棒!」
  • 追尋廣州記憶 大灣區青年傳承非遺慶雙節
    10月2日、3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周系列活動於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相繼舉辦了主題為「尋味」、「記憶」的文化體驗活動,帶領廣大粵港澳青年尋找廣州味道,追尋城市記憶。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製作非遺美食,美食作家分享粵菜師傅粵菜文化,老照片影像讓人瞬間「穿越」回廣州舊時光,更有廣州少年現場化身「未來城市設計師」,運用3D列印技術實現對未來城市建築的構想,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輪番上演。
  • 活化歷史資源,傳承城市文脈!看南岸如何打造「歷史人文風景眼」
    近年來,南岸通過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各項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使沉寂於江畔的歷史遺蹟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場所。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兩江四岸核心區文物活化利用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南岸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3個單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
  • 非遺產業成文旅名片 文化支撐千年僑都江門再出發
    據不完全統計,江門非遺產業的傳統特色產業經營戶已超6000家,相關從業人員超20萬人。  世遺名片激活僑鄉記憶  江門大地上星羅棋布的碉樓、僑批銀信等吉光片羽,是僑鄉歷史文化的生動見證。  步入江門開平區,一座座東西合璧的碉樓,在麥浪稻林間巍峨聳立。在開平,這樣的碉樓有超過1800棟,散布在塘口鎮、赤坎鎮、百合鎮。
  • 非遺地圖|以刀為筆,以竹為紙,雕刻出他的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媒介、歷史與記憶」工作坊論文摘要入選公告
    白紅義(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記者節話語中的「角色模範」:中國新聞業的記憶機會結構研究》2.陳楚潔(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聚像,闡釋社群與集體記憶之變》3.方惠(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Generation, Memory and Identity: Re-staging Taking Tiger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