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的遷移和興衰

2021-03-05 歷史與民族

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東部草原東胡系分裂出來的一個部族,分為東部鮮卑和拓跋鮮卑兩支,他們以成熟的騎馬民族優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了整個北方。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起遼西,西至新疆東部,北至蒙古高原,南達淮南。

北魏地形圖

東部鮮卑在兩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三燕政權

西漢初年東胡被匈奴擊破後,潰敗分裂成兩部,其中一部退居大興安嶺南端烏桓山中,史籍稱烏桓族。另一部也就是鮮卑人,其中的一支東部鮮卑向北退居大興安嶺南段的鮮卑山遊牧(今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一帶山中),以此山得名,被稱為東部鮮卑。最初匈奴強盛時,鮮卑因其勢力弱小,臣服於匈奴。因南面有烏桓相隔,所以不見西漢史籍。至東漢初,烏桓族南遷至今遼河下遊、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於是鮮卑族亦向南遷至遼東塞外。

早期鮮卑族使用的樺樹皮罐

東漢中期時,匈奴被漢軍擊敗瓦解,鮮卑趁機轉徙漠北,佔據匈奴故地,並收降匈奴餘部十餘萬,勢力驟然大增,時常侵擾寇掠東漢邊境。東漢末年時,鮮卑族出著名首領檀石槐(公元156年至181年在位),其勇武過人,兼併了鮮卑各部,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設汗帳於彈汗山(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尚義縣南),控制了大漠南北廣大地區,勢力極為強盛。檀石槐去世後,部落聯盟瓦解。接著鮮卑部落首領軻比能率部繼起,再度建立部落聯盟,重又統一漠南地區。公元235年(曹魏青龍三年),軻比能被刺身亡,聯盟再次瓦解離散。此後東部鮮卑分化為宇文部、段部、慕容部等許多支系。在兩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前燕、後燕、南燕等強大的地方政權,最終併入拓跋鮮卑人的北魏政權。

拓跋鮮卑千裡跋涉南遷入主中原

鮮卑族的另一支是東胡族系最著名的拓跋鮮卑,初期生活於大興安嶺北段嘎仙洞一帶的山脈中,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在其首領的帶領下,舉族離開大興安嶺高山,西遷至呼倫貝爾草原額爾古納河上遊的依山盆地,這裡有豐美的牧.到www.minzushi.org查看原文

↓↓↓↓點擊左下藍色"閱讀原文"查看完整文章

相關焦點

  • 鮮卑族的演變和分布以及錫伯族的形成
    那時候,道武帝不僅有「南進」的宏圖大志,而且羨慕中原文化,極力想學習漢文化。但由於戰事頻繁,要全面實行漢化政策是不大可能的。從道武帝到獻文帝的這段時間內,北魏的疆域進一步擴大,東到渤海,南到渭水、黃河一線,西到秦州、河州和梁州一線的廣大中原地帶。到了魏孝文帝時,社會總體趨於安寧,但鮮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了,仍然面臨很多問題。
  • 【歷史】簡述鮮卑族的起源及發展演變史
    在四五年之後,北匈奴又受到了東漢政府和南匈奴的致命打擊,無奈之下北匈奴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並將剩餘的殘兵敗將進行西遷。此時鮮卑趁勢漁翁得利,佔據了原來北匈奴的地盤——漠北地區,而且留在漠北的匈奴十餘萬部落也併入鮮卑,鮮卑族從此勢力開始強盛起來!
  • 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怎麼打 鮮卑族打法戰術
    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怎麼打?鮮卑族的數值很高,所以打起來極難,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下面小編就帶來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打法戰術,一起來看看吧。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打法戰術  出徵勢力:晉陽出兵、西北馬家軍、漢末三傑。  魚鱗馬岱,圓陣盧植,魚鱗馬騰。  雁行朱雋,雁行皇埔嵩,雁行馬日啤(輔佐)。
  • 鮮卑族的文化風格
    東漢刻狩獵紋骨板,為早期鮮卑族遺物鮮卑族的文化風格既有濃鬱的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又有受中原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的烙印。他們承前啟後,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共同發展開拓了道路,並對後來的隋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 鮮卑族對隋唐歷史的影響
    嘎仙洞北魏石刻乃公元443年我國北部邊疆大興安嶺地帶最早見於人類文字記錄的民族史跡,實為我國與世界的稀世珍寶。這一發現證實,我國古代民族鮮卑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此,至少從那時起他們就同中原有密切的聯繫,從而解開了歷史學界千百年來對鮮卑族發源地大鮮卑山的千古之謎。中國歷史地理學泰鬥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和第四冊,均據以修訂再版,在大興安嶺北段赫然標上了「大鮮卑山」。
  • 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最晚入主中原,卻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而南匈奴呢,向光武帝投降了,被安置在山西呂梁地區。匈奴分裂後,北方草原霸權出現了真空期,這時,從大興安嶺遷來的鮮卑族成為了蒙古高原的主人。
  • 鮮卑族的由來與現在的分布丨錢偉長
    鮮卑族本來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現在還有遺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龍江嫩江流域。鮮卑族的人馬多了以後,就佔領了滿洲裡的呼倫貝爾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這個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發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時間,這個地域就不能滿足鮮卑族發展的需要了,於是鮮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過熱河(承德一帶)進入現在的延慶,進而突取張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幾十年。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1
    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
  • 史上,曾輝煌一時的鮮卑族是怎麼消失的?現在還有鮮卑族人嗎?
    鮮卑族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達到頂峰,在北方建立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更是強橫一時。不過輝煌總是很短暫,在急速輝煌之後鮮卑族迅速開始沒落,一方面源於北魏時期的大規模漢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鮮卑政權的逐步消亡,鮮卑族已經無法作為獨立政權和獨立民族存在,最終被淹沒在了民族大融合當中。
  • 現在為什麼沒有鮮卑族?
    叱吒風雲的鮮卑當年那麼強大,為啥如今不見鮮卑族?
  • 歷史上的鮮卑族到哪裡去了?
    歷史上的鮮卑族到哪裡去了?       鮮卑在中國古代北方諸族中,興盛較匈奴晚,但入據中原時間卻較匈奴為長,而且部眾也較匈奴為多。五胡亂華時,鮮卑是入據中原持續時間最長建國最多的一族,計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禿髮氏建立的南涼,割據十六國鮮卑有其五,足見鮮卑當時的強盛。
  • 西周興衰與自然環境變遷
    最近的十多年來,環境變遷和全球變化科學取得了重要進展,使我們有可能將環境資源演變與社會發展聯繫起來進行更為深入地探討。黃土高原一萬年來氣候水文變化高時間解析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人文科學領域有關商末和西周社會歷史研究的新進展,為我們更客觀地認識距今3100年前後黃土高原南部西周社會的興衰提供了新的依據。
  • 歷史上的鮮卑族
    作為一個遊牧民族,鮮卑人同時包含了遊牧民族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戰鬥力強,弓馬騎射擅長,這是他們的優點。不團結,容易分裂,這是他們的缺點。當內部出現一個厲害的人物時,可以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暫時統一部落。但是,一旦這個人物去世,即便生前有制定繼承人,也會容易為了爭奪大汗的位置產生分裂。鮮卑族就是這樣。他們從東漢時期統一,到後來分裂,再度有望,然後分裂。
  • 中國56個民族中,為啥沒有鮮卑族?原因很簡單!
    但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這是為什麼呢?鮮卑族在中國古代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湖民族中的一支。在中國北方區域的民族爭鬥中,最開始是匈奴消滅了東湖, 鮮卑部落退守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
  • 鮮卑族建立了多少國家?
    今天筆者就來說一說在當時赫赫有名的鮮卑族。讀遍歷史,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事情。華夏族以及後來的漢族,它的對外戰爭史實際上大部分是農耕文明對抗遊牧文明的歷史。一般地來說,長城以南,以農耕文明為主,主要集中在黃河,淮河,長江流域。長城以北,以遊牧文明為主,主要的區域就是大草原。
  • 東北歷史(5):東胡後裔鮮卑族,為啥能強大?能人輩出!
    當東胡遺民逃到這裡的時候,就以山為名,成為了鮮卑族。不過,就是逃到這裡,他們還要做匈奴的奴隸,隨刻都會受到匈奴的調遣。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鮮卑要隔著烏桓族,才能與中原王朝有接觸。所以,公元45年,匈奴讓鮮卑跟隨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公元85年和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4
    他的祖先是從退保鮮卑山的鮮卑族(東胡族後裔)分衍出來的白部鮮卑,最初分布在西拉木倫河上遊。《晉書》載記:「前燕鮮卑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而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從晉史這段記載說明了「慕容鮮卑」名字的由來,入居北票大凌河流域的時間和慕容鮮卑部落的形成三個問題。
  • 鮮卑族歷史
    (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大鮮卑山)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當中原處於五帝時代的時候,東北那嘎達的部落就來朝貢,當時東北最大的部落叫做肅慎。肅慎和東胡都講阿爾泰語系下的東胡語族,信仰都是薩滿教,還都有剃頭、編發、帶耳環的傳統,形象上頗像非主流的搖滾歌手。這就導致處在黑龍江遼寧之間的吉林很複雜,這裡的居民可以隨意切換,說是肅慎人也行,說是東胡人也行,說穢貊人也行,都差不多。東周末年,吉林地區出現了新的稱謂叫挹婁(音:意漏)。
  • 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石室是否是鮮卑族發源地?
    鮮卑族秦漢時遊牧於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西拉木倫河舊稱潢水,與洮兒河都在內蒙古東部,洮兒河為嫩江支流,鮮卑族的活動區域並未逾越額爾古納河。因此,鮮卑族石室在尼布楚城正西之說不能成立。清代同治年間,地理學家丁謙在《魏書外國傳地理考證》中說:烏洛侯國「當為今呼倫貝爾城境」,「魏先帝石室在(貝加爾)湖南濱」。
  • 歷代石姓的分布和遷移
    歷代石姓的分布和遷移一、唐以前石姓的分布和遷移先秦時期,石姓主要活動在北方地區,兩漢時期,由西域石國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活動,隨後進入了陝甘寧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兩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進入了東南地區,隨後流入了廣東。宋、元、明時,石姓基本上已分布於各地。清初進入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