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鮮卑族到哪裡去了?

2021-02-23 蒙古智庫

歷史上的鮮卑族到哪裡去了?


      鮮卑在中國古代北方諸族中,興盛較匈奴晚,但入據中原時間卻較匈奴為長,而且部眾也較匈奴為多。五胡亂華時,鮮卑是入據中原持續時間最長建國最多的一族,計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禿髮氏建立的南涼,割據十六國鮮卑有其五,足見鮮卑當時的強盛。此外沒有算在16國內的還有西燕以及雄踞西南的吐谷渾,部眾之興盛、佔地之廣闊,從中可見一斑。

鮮卑實在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大族。五胡亂華之末,最終因鮮卑拓拔氏的悄然崛起,一舉統一了北方,結束了1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北魏分裂之後,鮮卑宇文氏又操控西魏而後篡建北周。到隋文帝統一天下,鮮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間長達近300年,這是五胡中其他諸族所無可企及的。然而最後不爭的事實是:如此強大而綿延流長的鮮卑部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終於還是在中國歷史上消亡了。鮮卑族在歷史上最後興盛的一部是宇文氏的別種契丹,然而彼時的契丹族,其鮮卑特徵也已幾近消失,儼然一個新興的民族了。那麼鮮卑大族是怎樣一步步在歷史中消亡的呢?欲探其究竟,我們先來看看鮮卑族的演進歷史。

鮮卑的歷史淵源。

鮮卑和匈奴一樣,也是一個自古有之的古老部族。其最早見諸史端的名字是東胡,《後漢書》說它因居於匈奴之東而得「東胡」之名,在當時也是一個強大的部族,《晉書》上稱其「與匈奴並盛」,《史記》上說:「冒頓既立,是時東胡強盛」。冒頓單于這個匈奴歷史上關鍵的英雄人物最終出現,使匈奴部眾的統一早於東胡,因而崛起在東胡之前。這一族和漢族也有交涉和紛爭,戰國時燕將秦開便大破東胡,《史記》上說他「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餘裡」,可見當時東胡也屬於漢人的邊境之患。只不過當時該部族尚未統一,力量未能有效整合,為患程度不似匈奴強烈罷了。當時秦、趙、燕三國北築長城,主要是防患匈奴,其實防止東胡進擾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匈奴崛起後屢敗東胡,迫使東胡部眾東逃而也分裂為烏桓、鮮卑兩部。烏桓、鮮卑本是山名,據《後漢書》記載:「冒頓滅其國,餘類保此二山,因名焉」,從此便因烏桓、鮮卑二山而得族名。烏桓在南近接中原,鮮卑在北遠據苦寒。公元前73年,適逢匈奴遭遇天災內亂,烏桓便趁機襲敗匈奴,迫使匈奴北遷而「空地千裡」,匈奴自此由盛轉衰,烏桓的進攻是一個很大的原因。烏桓由此也取代匈奴開始與中原為患,《三國志》上說其「寇暴城邑,殺略人民」,很讓中原頭痛。後來魏武帝曹操在柳城(今河北承德境內)一役中大敗烏桓,「降斬20餘萬」,烏桓元氣大傷,餘眾被曹操遷至內地慢慢與漢族同化,沒有內遷的都向北逃竄併入鮮卑,烏桓部族的歷史從此終結。

匈奴為漢室所破後,北匈奴遠遁歐洲。鮮卑便趁機佔領匈奴故地,北匈奴中沒有逃走的,也都融合於鮮卑,鮮卑自此開始走向強盛。公元3世紀左右,鮮卑族中又出了兩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檀石槐和軻比能,統一鮮卑各部,開始了一段短暫的強盛時期,其地域範圍一度控制東起遼東、西至西域,控制整個大漠南北。但是這種強盛隨著檀石槐和軻比能的死亡而終結,鮮卑又處於四分五裂之中。

鮮卑是怎樣在歷史中消亡的。

鮮卑由一個部眾頗盛、佔地極廣的大族最終在中國歷史中消亡,在路衛兵看來,這是鮮卑漢化的必然結果,鮮卑人的血脈也許並沒有消失,然而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確實是不存在了,它逐漸與漢族等融為一體,本族特性則逐漸消失,在特徵上更趨於漢人。具體說來有以下三個因素:

一是喪失故地而失去了民族根本。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鮮卑遠居塞外,「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宅」(《三國志》),與中原接觸極少,長久處於相對封閉獨立的態勢。而久居苦寒之地,也造就了他們堅韌彪悍的民族風尚,逐漸形成其特有的民族種性。「其性悍驁,怒則殺父兄」,民風之強悍可見一斑。然而鮮卑離開苦寒故土而進入中原,便和漢族以及其他民族有了實質性的接觸,也就開始浸染中原文明,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漸漸淡化,這和他們生活地域的改變有著直接的關係。

二是語言的喪失是最終消亡的關鍵。一個獨立民族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有自己的獨立語言,語言的喪失也就昭示了民族的消亡。鮮卑入據中原後,並沒有廢止漢語,相反卻以說漢話為榮。這是因為:一,鮮卑要想更好的向漢人學習,就必須懂漢話;二是鮮卑語較之漢語要落後的多,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學漢話是不得以而為之。拓拔魏統一北方後,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斷北語,改族姓」(《魏書》),孝文帝的改革應該說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之舉,然而單就民族特性來說,無疑是自甘同化、自願放棄本族特質的行為。由於禁止講鮮卑語,其本族的語言便逐步喪失,民族特性也漸趨弱化。改漢姓就更不必說了,連表面上的民族特徵都沒了。語言是基本,由語言而至文字、文化的漢化,最終讓鮮卑族與中原諸族融為一體;

來源:鐵血論壇 山城飛將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尊重版權

蒙古智庫相關閱讀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鮮卑族
    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裡來,有人認為他們是東胡的後裔,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是北上逃亡的漢人。鮮卑人最早被記載下來的確切歷史,出現在漢朝的時候。當時他們是匈奴人的奴役,受到匈奴人的壓迫,日子過得十分困苦。不過,西漢初年的鮮卑,跟中原王朝仍有很深的間隔。他們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東漢時期,匈奴重新開始對中原發動攻擊開始。
  • 【歷史】簡述鮮卑族的起源及發展演變史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滿語中還是在蒙古語中,鮮卑族取「鮮卑」一詞作為本民族的名字都表達了他們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 關於鮮卑的起源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致的看法。目前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鮮卑的族源乃東胡,支撐這個觀點的歷史依據如下:東漢時期,應奉上書漢桓帝云:「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漢服虔則云:「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山戎,蓋今鮮卑。」
  • 鮮卑族對隋唐歷史的影響
    嘎仙洞北魏石刻乃公元443年我國北部邊疆大興安嶺地帶最早見於人類文字記錄的民族史跡,實為我國與世界的稀世珍寶。這一發現證實,我國古代民族鮮卑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此,至少從那時起他們就同中原有密切的聯繫,從而解開了歷史學界千百年來對鮮卑族發源地大鮮卑山的千古之謎。中國歷史地理學泰鬥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和第四冊,均據以修訂再版,在大興安嶺北段赫然標上了「大鮮卑山」。
  • 鮮卑族歷史
    (大興安嶺的嘎仙洞-大鮮卑山)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當中原處於五帝時代的時候,東北那嘎達的部落就來朝貢,當時東北最大的部落叫做肅慎。東北民族眾多,流源複雜,但是語言上都屬於阿爾泰語系下的不同語族。到了周朝時,肅慎跟周朝的關係就不是簡單的拿點東西來串門那麼簡單了,肅慎臣服於周朝,也不簡單是附屬國,基本上跟周朝其他諸侯國一樣,算是周朝領土。《左傳》記載,周景王曾說:「肅慎、燕、亳,吾北土也。」今天東北人有這麼一句話,說出了山海關都是老鄉。東北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這一獨特的文化情況。
  • 鮮卑族的由來與現在的分布丨錢偉長
    那時候,我是第一批的中國留加學生,所以很重視,都帶我去看。我心裡想,好傢夥,他們賣國賣得夠厲害的。所以北魏在中華文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兩種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產物。整個山西省一路下來,壁畫相當多,石刻也很多,但現存的石刻已不太多了。壁畫、石刻和魏碑對中華文化有深刻的影響。這些歷史知識在史書上能找到。現在要問,那麼多鮮卑族的部落改姓漢姓,現在其後裔分布在哪裡呢?
  • 鮮卑族哪去了?現在為什麼沒有鮮卑族?
    但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這是為什麼呢?鮮卑族屬東胡系在古代中國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湖民族中的一支。在中國北方區域的民族爭鬥中,最開始是匈奴消滅了東湖, 鮮卑部落退守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漢朝時,中國趕跑了匈奴,鮮卑部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 鮮卑族的演變和分布以及錫伯族的形成
    馮皇后很早就守寡,大概26歲就成了太后,到了大概37歲時,就成了太皇太后。這時候是孝文帝時代,佛教在中國北方得到空前的發展,各地競相建寺廟塑佛像,大量開鑿石窟,樹碑立傳,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石窟藝術和碑刻藝術。    在西晉末年,鮮卑部落居住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時,拓跋圭就稱「代王」,後來又改稱「魏王」,歷史上稱之為魏道武帝。
  • 東北歷史(5):東胡後裔鮮卑族,為啥能強大?能人輩出!
    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此後,鮮卑族出現了多位名人,掀起了驚天巨浪。實力強大後,他繼續部落統一戰爭,於是威行諸部落,建立起強大的鮮卑族政權。後來,軻比能還是沒有逗過曹操在子孫,魏國派刺客殺死了軻比能。軻比能一死,剛剛興起的政權,立即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鮮卑族鮮卑族的強大,正是因為有強有力的核心人物,才讓整個民族向更高的一個層級邁進。
  • 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石室是否是鮮卑族發源地?
    既有鮮卑山,鮮卑族當發源於此。但這一推論並不恰當。一是北魏時烏洛侯國遊牧於嫩江西,嫩江乃松花江支流,在黑龍江省西部,而科爾沁右翼中旗屬內蒙古興安盟,在內蒙古中東部,離嫩江路遠程賒,石室不可能在此處。二是鮮卑山不止一處,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翠琴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史》一書中所說:「鮮卑南下或西進,每到一處駐牧屯居之山區,往往稱為鮮卑山。」
  •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1
    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1)內部分類鮮卑族分類有兩種。
  • 鮮卑族的遷移和興衰
    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東部草原東胡系分裂出來的一個部族,分為東部鮮卑和拓跋鮮卑兩支,他們以成熟的騎馬民族優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了整個北方。
  • 鮮卑族的文化風格
    東漢刻狩獵紋骨板,為早期鮮卑族遺物鮮卑族的文化風格既有濃鬱的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又有受中原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的烙印。他們承前啟後,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共同發展開拓了道路,並對後來的隋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 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怎麼打 鮮卑族打法戰術
    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怎麼打?鮮卑族的數值很高,所以打起來極難,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下面小編就帶來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打法戰術,一起來看看吧。三國志14威力加強版鮮卑族打法戰術  出徵勢力:晉陽出兵、西北馬家軍、漢末三傑。  魚鱗馬岱,圓陣盧植,魚鱗馬騰。  雁行朱雋,雁行皇埔嵩,雁行馬日啤(輔佐)。
  • 史上,曾輝煌一時的鮮卑族是怎麼消失的?現在還有鮮卑族人嗎?
    鮮卑族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達到頂峰,在北方建立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更是強橫一時。不過輝煌總是很短暫,在急速輝煌之後鮮卑族迅速開始沒落,一方面源於北魏時期的大規模漢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鮮卑政權的逐步消亡,鮮卑族已經無法作為獨立政權和獨立民族存在,最終被淹沒在了民族大融合當中。
  • 鮮卑族建立了多少國家?
    編者按--------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幾乎是唯一的大混亂、大顛覆的時代。英雄小丑,奸雄淫婦,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筆者非常喜歡這一時期的歷史,下面推出一個新的系列,追憶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是一段金戈鐵馬,戰亂頻仍的年代。
  • 不斷遷徙之路上的歷史記憶丨內蒙古中西部的鮮卑族歷史遺蹟和文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略談一談鮮卑族和他們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留下的歷史遺蹟和文物。鮮卑是歷史上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與「匈奴、羯、氐、羌」並稱為「五胡」之一。關於鮮卑的起源,主流認為是來自於東胡,也有認為來自於「東夷」、「山戎」的,還有認為是來自於躲避秦始皇時期修築長城的漢族人的。
  • 中國56個民族中,為啥沒有鮮卑族?原因很簡單!
    但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這是為什麼呢?鮮卑族在中國古代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湖民族中的一支。在中國北方區域的民族爭鬥中,最開始是匈奴消滅了東湖, 鮮卑部落退守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
  • 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最晚入主中原,卻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鮮卑民族大約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上,然後這個民族走出了大興安嶺,一步一步向南遷徙,大致的線路就是從今天的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然後來到了廣闊的內蒙古草原的南部。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
  • 從五胡亂華到關隴集團形成:鮮卑族是如何融入到了漢族之中的?
    從五胡亂華到關隴集團形成:鮮卑族是如何融入到了漢族之中的?
  • 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曾經有一首歌這樣唱到:「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進你的窗口……」,歌手毛阿敏在八八年春節晚會上演唱的這首《思念》,可以說在當時紅遍了大江南北,就是現在,有時我們也會經常不經意地唱上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一句「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不僅僅是問候,有時還代表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