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2021-01-19 健康齊魯

本文專家:郭萬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然而,隨著病理性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對心身健康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學界對網絡成癮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對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的定義,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等問題。其中,持續時間是界定網絡成癮的一項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和問題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界定為網絡成癮。

雖然網絡成癮還沒有100%被認定就是一種病,但現有國際診斷體系已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了疾病範疇。

在國際上,目前針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兩種診斷標準,不管是哪一種診斷標準,都指出了「病理性遊戲行為」的2條核心表現—

第一,遊戲成癮的人不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遊戲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想再參與社會生活;

第二,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大數據顯示:網絡成癮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

雖然說目前網絡成癮算不上病,但並不能忽視它帶來的影響,尤其業內有研究提示網絡成癮與睡眠質量差、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問題都有關係。

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對某大學裡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狀態調查,結果發現,44.46%的同學都可能有網絡成癮的問題;隨著網絡成癮程度的加重,出現心理、精神問題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些同學們在剛入學後接受了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4.46%的同學可能存在網絡成癮的問題,其中輕度網絡成癮佔比為37.93%,中度網絡成癮為6.33%、重度網絡成癮為0.20%。

同時,心理專家們根據這些同學網絡成癮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種嚴重程度等級(無、輕、中、重度成癮),進行了四種精神病理症候群(嚴重軀體症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精神病質、偏執)、嚴重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計劃及行為的共患比例及風險的比較。發現在沒有網絡成癮問題組中,出現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現象的共患比例及風險是低於四個組平均水平的,而輕度網癮組則處於平均水平,中度和重度網癮組的風險就明顯升高。

拿抑鬱來說,研究發現沒有網癮問題組裡的學生,抑鬱的患病率僅為1.01%,而輕度網癮組抑鬱的患病率增加到4.85%,在中度及重度網癮組中直接飆升到了24.8%及58.73%。而在嚴重網絡成癮組中,至少共患一種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接近70%。

由於這四個精神病理徵還不包括其它一些較常見的精神病理現象(如焦慮、強迫、注意缺陷-多動等),所以在這組人群中實際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還會更高。

為了更科學地得出結論,在距離第一次調查12個月後,華西心理專家又開展了第二次調查。這次發現,抑鬱和網絡成癮之間的關係的確緊密,常常一起出現,或者一個先出現,另一個緊隨其後。比如,入學時存在網癮問題的學生,一年後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而入學時存在抑鬱的學生,一年後成為網絡成癮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不僅如此,抑鬱和網絡成癮可能比牛皮糖還粘人,第一年跟著你,第二年可能也還跟著你。

同時,華西心理專家還比較了網絡成癮及單純遊戲成癮與多種精神病理現象(強迫、抑鬱、焦慮、嚴重軀體症狀、睡眠質量、精神病特質及自殺風險)的相關性,發現網絡成癮比單純的遊戲成癮更兇,因為它和這些精神病理徵的關係普遍更緊密。

為什麼會導致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裡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遊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絡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絡,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絡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絡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遊戲尋求安慰。此外,網絡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測一測有沒有網絡成癮?

很多人以為愛上網、愛打網路遊戲入迷了,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才算是網絡成癮,但其實網絡成癮通常起病較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評估,這裡為大家準備了Dr. Young 研發的網絡成癮測試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一共20道題,做完加一下得分,看看網絡成癮嚴不嚴重。

正常使用:0~30分

輕度成癮:31~49分

中度成癮:50~79分

重度成癮:80~100分

根據研究,如果得分符合中度以上成癮,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可能性就接近四成了!

化解網癮要找對方法

在網絡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而想要讓問題得到解決,找對方法是關鍵。

1. 「戒癮學校」封閉式管理不靠譜

不管是已經被曝光的一些網戒機構,還是隱藏得深,號稱能戒除網癮的什麼書院、遊學營,把孩子丟進去只會遭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進入這些機構後,真的聽話了,但從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聽話只是孩子更加懂得隱藏自己,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許只剩下了麻木和仇恨。

2. 暴力斷網或者沒收手機等電子產品也沒用

這樣的方法想必不少家長都用過。以為把網斷了,把手機、電腦收了,孩子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就可以把網癮戒了,但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有新聞報導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跳樓自殺,或者傷害家人的慘劇……

3.及時尋找專業的幫助才是正解

關注可能存在的抑鬱、強迫、焦慮等共患精神障礙,及時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處評估、診斷和治療,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此外,可針對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防治心理幹預與調整。由於「缺少關愛「可能是導致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足夠重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幹預和調整難以進行或效果不佳,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詢。

(本文首發「四川大學華西醫院(ID:WestChina_Hospital)」,部分內容有刪減,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很可能是肝出問題了!別總以為是玩手機玩的
    眼睛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個感覺器官,能讓我們看見世界的多姿多彩,眼睛經常乾澀疲勞,在多數人看來,無非是覺得自己玩手機看電腦時間長了,眼疲勞引起的,要麼就是眼睛出現問題所致,但很少有很將其跟肝臟健康聯繫起來。
  • 暑期來臨孩子沉迷手機遊戲 這鍋誰來背?
    因沉迷玩遊戲,他變得脾氣有些暴躁,經常與陳女士頂嘴,平時也很少出房間,一出去就是和同齡夥伴約組隊打遊戲。  為此,陳女士不得不對兒子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手段——拔網線、沒收手機、禁止他出門、不給零用錢……但是兒子依然能「躲過」她的手段。這讓她有些絕望和無助。  7月8日上午,陳女士看到了兒子在QQ空間發的動態,曬了玩《王者榮耀》的戰果,而時間顯示是凌晨兩點。
  • 首個「全國成人精神障礙抽樣調查結果」出爐,精神疾病可能成為第三大疾病
    對於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性障礙,高齡、城市居民、高中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為保護因素,而非在婚的狀態為危險因素。黃悅勤介紹,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疾病負擔研究顯示,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負擔佔疾病總負擔的10.4%,神經精神問題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突出問題。
  • 玩手機玩多了頭很暈?可能都是頸椎病的「鍋」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低頭玩了很長時間的手機,忽然就感到一陣陣的頭暈,甚至還有噁心感,為什麼好端端的就頭暈了呢?眩暈發病率在我國有逐漸增高的趨勢,成為門、急診最常見的臨床症候群之一。濟南眩暈康復中心專家指出:玩手機引起眩暈,可能是由頸椎疾病引起的,我們常稱之為「頸椎性眩暈」,由於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低頭玩手機、伏案工作等,會引起的椎管狹窄致腦部供血不足導致眩暈,而椎動脈受壓也會導致眩暈,常在頭頸部旋轉或頸部過伸時誘發。頸椎性眩暈通常有哪些表現?
  • 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你對癮的認知,可能是錯的
    我隔壁的小軍天天玩王者榮耀,半夜一兩點還在亢奮的廝殺,時不時還罵著髒話,他媽很擔心孩子會不會由此又暴力傾向,且這麼晚不睡,影響身體還影響學習,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2、對手機成癮的孩子,我們的方法為什麼不起作用?當我們去醫院看病,醫生得先知道病因,才能正確開出藥方,進而藥到病除。成癮也是這樣,我們想要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就必須先了解成癮的心理機制,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
  • 經常晚上玩手機,近視是小,不用多長時間麻煩事可能偷偷來了!
    很多人在晚上玩手機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就熬夜了,甚至一看時間就已經到達凌晨了。甚至還有可能會玩到第2天早上。而這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很有可能就是超負荷運轉了。很有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除了經常玩手機,會導致眼睛出現近視甚至散光的狀況之外,還有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麻煩找上門來。
  • 夜晚不開燈長時間玩手機,小心患上青光眼等眼睛疾病
    熬夜捧著手機刷抖音、打王者、追劇、網購、聊天……這成了許多人每晚睡覺時的「標配」習慣,即使關了燈也捨不得放下手機,意猶未盡時在被窩兒裡也能刷上半個鐘頭。殊不知,摸黑玩手機,急性青光眼正在悄悄逼近你。
  • 手機玩遊戲很卡?可能是你還不知道它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你明明玩遊戲很厲害,屏幕外的隊友卻叫你「豬隊友」。玩遊戲的你,有沒有過一些瞬間,本想玩個遊戲,放鬆一下,卻因為其它莫名其妙的原因搞砸了,甚至有想摔手機的衝動。
  • 你還敢玩手機到半夜嗎?武定一男子因為玩手機不睡覺導致精神失常
    他們習慣在睡前躺著床上玩手機,刷微博、上微信、玩遊戲、看視頻……卻不肯馬上睡覺。玩手機雖然能帶給我們不少的樂趣,但是,沒日沒夜玩手機不睡覺,會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這不,近日,武定一男子就因為長時間晚上玩手機不睡覺,導致精神失常出現幻覺,盡然做出了飛簷走壁、上房揭瓦等危險行為,玩出了精神病最終玩進醫院。
  • 8處身體關節響聲可能是疾病徵兆
    它們還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以下的8種關節響,就是疾病的徵兆,要及早做好防治。  1、肩膀的響聲  肩關節的聲響要依據年齡來判斷嚴重程度。對於35歲以下的人,它表明關節的不穩定性,特別當你的肩膀關節比較鬆散或者是關節移動導致臂骨的「圓頭」脫臼,產生了聲響。這通常是肌肉損傷所致,通過物理療法在4個月內可矯正。
  • 夢與疾病的秘密!經常夢見這幾種情況,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不僅僅如此,嚴重的還會出現智力下降,反應不敏捷、精神不振等異常情況。睡眠可以說是在清除我們的垃圾——腦子中的垃圾。在白天受各式各樣的刺激後,腦子一直處於運行狀態,這時候會釋放好些神經遞質,最常見的有"5-羥色胺"、"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素"等等。在這類上述的神經遞質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內才能保證正常運作。
  • 喜歡睡前玩手機?不久之後,身體可能會落下這5個「毛病」
    很多人對手機過度依賴,習慣在睡覺之前玩手機,躺在床上玩手機的時候,感覺到很過癮,殊不知這種行為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要了解睡前玩手機的隱患是什麼,及時糾正這種壞習慣,通過好習慣的養成來遠離疾病,同時呵護身體促進健康。
  • 4個疾病可能來臨
    一天兩天還好一點,長久這樣的話識別會導致精神萎靡,影響到生活和工作。為什麼凌晨3、4點自然醒後,再也難入睡?4個疾病可能來臨像這種情況如果偶爾出現都是無關痛癢,但是如果經常這樣的話,就要警惕一下是否是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
  • 為什麼你和女生約會時,她總是在低頭玩手機?很可能是這4個原因
    男生如果想要追求到喜歡的女生,、約會肯定是不必不可少的,畢竟通過約會才能夠讓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的近。但大多數的男生成功邀約女生出來後,卻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那就是在約會的過程中,女生一直在低頭玩手機,很多的男生都會產生不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不是自己哪裡不夠好?
  • 無緣無故的「嗨」,可能是精神疾病
    但是要警惕,這種無緣無故的「嗨」,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表現。 一、這種「嗨」,在醫學上有個名字——「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 簡單來說,高峰體驗就是個人達到自我實現時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一種趨於頂峰、超越時空、超越自我的滿足與完美體驗,精神世界裡的巔峰狀態,是一種暫時的、戰慄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
  • 長期睡前玩手機的人,一段時間後,身體可能會有這4個糟心變化
    導語: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如今大多數人已經過上了手機不離手的生活,可能手機離開自身5分鐘就會渾身難受,看不到手機的存在,內心一點安全感都沒有,而這種變化其實也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網絡時代的發展讓我們更容易了解一些事情,對於全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的新聞都會有了解,但卻忽略了身邊人的陪伴,不能發現自己與周邊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了,而如今許多年輕人也都有睡前玩手機的現象,雖然知道睡前玩手機對身體不好,但就是改不掉,那長期睡前玩手機身體會發生什麼異常嗎?
  • 反覆打嗝要注意,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偶爾打嗝只是生理現象,短時間便會自行改善,但如果頻繁打嗝、打嗝時間過長,便要警惕是否有其他疾病在作祟。 今天阿虎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會打嗝,反覆打嗝可能是哪些疾病的徵兆。
  • 這7種疾病可能正悄悄來襲
    手機玩久了手麻,上了年紀經常性手腳麻木,這是怎麼回事?據統計,全球有兩億人患有疾病性麻木,這個數據以每年10%的患病率增長。不同部位狀態的麻木預示著不同的疾病,這些可能找上門的「麻」煩要當心。注意!特別是中央部位的缺血性和缺氧性功能障礙,可能導致相應肢體麻木。藥物副作用老年人如果患有多種疾病,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話,一些化學治療藥物可能導致肢體麻木。這種麻木通常從手腳開始,然後逐漸向上蔓延,常伴有感覺過敏或感覺異常。
  • 這可能是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跡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老年人,不僅晚上睡得早,而且早上起的也特別早,白天也特別精神。不過,也有一些老年人,即使在晚上有了充足的睡眠,但第二天仍然會犯困,時不時的打盹。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跡象,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第72屆年會上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長期白天嗜睡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癌症、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更高。
  • 眼部出現這幾種變化,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眼睛充血眼部有大量的毛細血管,如果長時間盯著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熬夜、睡眠不足、不注意眼部衛生,眼部的毛細血管就容易發生斷裂,導致結膜炎,出現眼球變紅、眼部充血等症狀。除了這些外部因素,如果你有高血壓的話,眼睛充血也可能是跟高血壓升高的徵兆,血壓突然升高,會讓眼內壓隨之增高,毛細血管發生了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