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作為一樁低客單價、高頻次、較低利潤空間的零售生意,其本質是在較短距離的情況下,滿足周圍人群對於便利購物的需求。因此,與大型商超不同,兩者的業態解決的是不同的需求,便利店並不具有價格上的優勢,而是滿足人們的即時性需求。進而,我們可以從便利店業態的發展情況中可以審視出區域整體消費水平的發展狀況。
但說到便利大國,人們第一時間能夠想到日本。因此,人們常常會拿國內的便利店與日本進行對比。但對比的前提是「便利背景」相仿,那麼兩者的發展背景有什麼差異呢:
一、人們的接受度不同
不難發現,日本的一些電視劇和動漫上,常常以便利店為背景。可見,由於日本的便利店起步較早,其消費者接觸時間較久,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便利店文化。而國內很多地區的人們對於便利店的看法還處於比較初始的看法,他們會認為便利店只是一個升級版的「小賣部」。因此,在國內,便利店更多時候是解決人們的「剛性需求」,是以實用性業態為經營本質。
二、人們的購物方式差異性較大
在日系便利店進入國內之後,其附加值較高的服務大都被淘汰掉了,只留下了部分服務,如鮮食、充值公交卡等。其中一部分影響是來自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習慣,行動支付的普及,使得人們用手機就能夠完成電影票、水電費、車票等線上商品的購買。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較大,雖然店鋪內的服務體系比較實用,但國內消費者的支付替代方式較多。
三、地域性差異不可避免
與日本相比,地理環境的差異比較大,國內地域廣闊,店鋪普遍分布較廣,而日本的居住地都比較集中,且店鋪數量多、密度大。在打造後端供應鏈時,由於距離較遠,國內的運輸成本會比較高。因此,國內的便利店品牌如果覆蓋地域較廣,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來完善自身的後端供應鏈體系。
由此可見,國內在便利接受度、消費習慣、購物方式以及地域特點上都與日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國便利店行業能夠發展到今天這一步,也是迎合了地域、消費者的整體需求。因此,日本和國內的便利店,兩者不具有太大的可比性,日系便利店只能夠作為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