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細心的寶媽們會發現,寶寶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例如孩子開始喜歡自己挑選衣服、自己決定吃什麼;寶寶開始和玩偶、玩具、娃娃等對話,給它們取名字……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寶媽們別擔心,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寶媽小金家的孩子三歲半,平常都是自己帶孩子,全職寶媽雖然辛苦,但是小金髮現,自己會遇見孩子每一個成長的過程,包括寶寶自言自語這件事。
剛開始的時候,寶寶只是給自己的玩具和娃娃取名字,等到過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喃喃自語,開始詢問「朋友」們問題,給他們安排「任務」,分配角色等。有的時候孩子還會動手打玩偶,說玩偶「不聽話」。
小金剛開始時疑惑不已,但是聊天的時候朋友提到的「私語」概念,讓她恍然大悟。她發現孩子的自言自語也是有規律的,借著這樣的規律,她很快被孩子接受,能夠加入到孩子的自言自語行為中,引導孩子思考。
孩子的喃喃自語是有原因的,家長們先別著急拒絕孩子,這些心理學家的研究,可以為我們的教育提供許多幫助。
一、孩子為何會「自言自語」?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被叫做「失語」,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和皮亞傑等人,都對此做過研究分析。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自言自語呢?根據維果茨基的研究可以發現,兒童自言自語的最初目的是自我規範、與自己溝通,或引導自己的思考過程及行動。他們往往在學會了人類語言後,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但是又因為沒有把語言內化完整,便顯得有些「奇怪」。
二、影響孩子「自言自語」的因素有哪些?
孩子自言自語事出有因,其中的緣由值得家長們深思。
1、情緒
比如有時候會動手打玩偶的小金家寶寶,因為她覺得玩偶「不聽話」,便做出了打的動作。這很明顯可以看出,孩子內心出現了負面的情緒,因為不開心,她把情緒轉移到了玩偶的身上,因而情緒,是孩子自言自語的重要影響因素。
2、解決問題
孩子在與其他物體講話時,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思考,他自己說的話已經給玩偶做出的安排,或者自己清龍對話,都會存在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邏輯。此時很多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為了解決問題,才會產生一系列的對話。
三、孩子「自言自語」有什麼意義?
心理學指出:之所以只有人類能夠做到控制、延遲甚至放棄滿足生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語言讓高級心理過程成為可能。
孩子的自言自語看上去有些「詭異」,甚至是奇怪,不被父母接受,但是自言自語的行為卻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了解世界,了解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排解情緒,合理地面對世界和已經掌握了知識。
正如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語」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兒童在遊戲過程中,除了對現實人物的對話,還有一些非社會性語言,這些語言是孩子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反應,是一個探索性過程。
因而,「自言自語」既能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化解情緒,寄託內在的情緒和心理負擔,又能幫助孩子獲取信息,改變行為,補充行為,是不錯的提高自我方式。
四、家長該如何更好的開發孩子的「自言自語」?
《兒童語言與思維》中指出,幼兒「私語」行為的出現,不以提供信息、提出問題或交往為目的,它更傾向於孩子的自我思考,往往是兒童為了自己愉快而說,每個年齡段孩子的自言自語行為特徵不同,家長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觀察孩子的行為
觀察是為了理解孩子的思維,進而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孩子有機會自言自語,不會被外界因素打亂心裡的節奏。所以家長們可以看看孩子會因為什麼而自言自語,幫助孩子排除障礙。
2、了解孩子的動機
了解動機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通過原因的分析,家長能夠很快找到幫助孩子突破、破解的方法。
發現孩子會一個人「自言自語」時,家長別擔心,也不要排斥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利。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孩子自言自語」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