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一個人「自言自語」?家長別擔心,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

2020-12-14 朗姐育兒說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細心的寶媽們會發現,寶寶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例如孩子開始喜歡自己挑選衣服、自己決定吃什麼;寶寶開始和玩偶、玩具、娃娃等對話,給它們取名字……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寶媽們別擔心,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寶媽小金家的孩子三歲半,平常都是自己帶孩子,全職寶媽雖然辛苦,但是小金髮現,自己會遇見孩子每一個成長的過程,包括寶寶自言自語這件事。

剛開始的時候,寶寶只是給自己的玩具和娃娃取名字,等到過了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喃喃自語,開始詢問「朋友」們問題,給他們安排「任務」,分配角色等。有的時候孩子還會動手打玩偶,說玩偶「不聽話」。

小金剛開始時疑惑不已,但是聊天的時候朋友提到的「私語」概念,讓她恍然大悟。她發現孩子的自言自語也是有規律的,借著這樣的規律,她很快被孩子接受,能夠加入到孩子的自言自語行為中,引導孩子思考。

孩子的喃喃自語是有原因的,家長們先別著急拒絕孩子,這些心理學家的研究,可以為我們的教育提供許多幫助。

一、孩子為何會「自言自語」?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被叫做「失語」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和皮亞傑等人,都對此做過研究分析。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自言自語呢?根據維果茨基的研究可以發現,兒童自言自語的最初目的是自我規範、與自己溝通,或引導自己的思考過程及行動。他們往往在學會了人類語言後,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但是又因為沒有把語言內化完整,便顯得有些「奇怪」。

二、影響孩子「自言自語」的因素有哪些?

孩子自言自語事出有因,其中的緣由值得家長們深思。

1、情緒

比如有時候會動手打玩偶的小金家寶寶,因為她覺得玩偶「不聽話」,便做出了打的動作。這很明顯可以看出,孩子內心出現了負面的情緒,因為不開心,她把情緒轉移到了玩偶的身上,因而情緒,是孩子自言自語的重要影響因素。

2、解決問題

孩子在與其他物體講話時,往往會帶入自己的思考,他自己說的話已經給玩偶做出的安排,或者自己清龍對話,都會存在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邏輯。此時很多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為了解決問題,才會產生一系列的對話。

三、孩子「自言自語」有什麼意義?

心理學指出:之所以只有人類能夠做到控制、延遲甚至放棄滿足生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語言讓高級心理過程成為可能。

孩子的自言自語看上去有些「詭異」,甚至是奇怪,不被父母接受,但是自言自語的行為卻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了解世界,了解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排解情緒,合理地面對世界和已經掌握了知識。

正如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語」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兒童在遊戲過程中,除了對現實人物的對話,還有一些非社會性語言,這些語言是孩子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反應,是一個探索性過程。

因而,「自言自語」既能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化解情緒,寄託內在的情緒和心理負擔,又能幫助孩子獲取信息,改變行為,補充行為,是不錯的提高自我方式。

四、家長該如何更好的開發孩子的「自言自語」?

《兒童語言與思維》中指出,幼兒「私語」行為的出現,不以提供信息、提出問題或交往為目的,它更傾向於孩子的自我思考,往往是兒童為了自己愉快而說,每個年齡段孩子的自言自語行為特徵不同,家長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觀察孩子的行為

觀察是為了理解孩子的思維,進而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孩子有機會自言自語,不會被外界因素打亂心裡的節奏。所以家長們可以看看孩子會因為什麼而自言自語,幫助孩子排除障礙。

2、了解孩子的動機

了解動機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通過原因的分析,家長能夠很快找到幫助孩子突破、破解的方法。

發現孩子會一個人「自言自語」時,家長別擔心,也不要排斥孩子的這種行為,這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利。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孩子自言自語」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寶寶會給玩具起名字,這倒算正常,但是寶寶還會跟玩具說話,有時會給它們分配任務、分配角色,甚至是生氣吵架。佳佳覺得這樣的表現太異常,懷疑自家寶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呢?相信看到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的時候,家長心裡都會感到疑惑,甚至開始打怵。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別擔心,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說話遊戲,好處多多
    導語: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個年齡段,玩著玩著可能就自言自語了?家長別擔心,這是一種好現象!●我家小姑娘最近將自言自語發揮到了極致,沒人管她的時候,聽到她拿著洗澡的玩具,在那嘟囔:你不要害怕,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然後又說,我不害怕。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不是出問題了?其實不必太過擔心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在「自言自語」,不知道一個人在哪裡嘟囔著什麼。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有這種現象,心裡感到十分不安,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了什麼毛病。實際上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育兒過程中,家長對此不用過於擔心。自言自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在很早的時候,就引起了兒童專家們的關注。
  • 如果一個人只幹一件壞事,沒有被發現
    幹壞事的人被人發現後會受到懲罰的,如果懲罰不到位,還會受到人們的謾罵。而人們據以謾罵的標準就是道德,而不一定是法律。如果一個人只幹了一件壞事,沒有被發現會有什麼結果呢?
  • 孩子睡覺時出現「奇怪舉動」?可能與大腦發育有關,家長別擔心
    文/荔枝育兒日記從孩子呱呱落地以來,他們的舉動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弦。大家都希望他們能健康、平安地長大,在生活中也會悉心的照料孩子。假設平時大家發現了孩子存在異常的舉動,那麼家長們自然會很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他們哪裡不舒服?」很多細心的父母會發現,自家孩子晚上睡眠過程中總會存在不少「奇怪的舉動」。此刻建議大家先別著急,這可不一定是件壞事。前天出門買東西正好碰見帶著娃的閨蜜,恰巧那天時間比較充裕就約一起吃了午飯。坐下後我倆不由自主地就開始討論起孩子來,這可能是當媽以後的通病吧。
  • 孩子會發脾氣,不是壞事,一直壓抑自己的脾氣,才是壞事
    可是朋友和我的意見恰恰相反,她平時在幼兒園當老師,對於這些脾氣已經見怪不怪了,她表示孩子發脾氣不是一件壞事,孩子發脾氣只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等表達結束,看到結果沒有改變,他們也就會恢復正常了。原來如此,其實很多大人對孩子發脾氣都手足無措,有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也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往往選擇妥協。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發洩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件好事。一、孩子發脾氣不是壞事?
  • 孩子有這兩種「特殊愛好」,不是壞事而是智商高的表現,別逼他改
    相信很多寶媽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總喜歡在自家孩子面前強調別人家的孩子多麼聰明,內心卻想為什麼這麼笨,怎麼教都不會?其實,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錯誤。尤其有這兩種「特殊愛好」的孩子,不是壞事而是智商高的表現,別逼著他改孩子喜歡打斷長輩說話:當父母的都希望教育出有格局、懂事、聰明的孩子,在中華傳統美德上更應該尊老愛幼,於是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尊重他人
  • 寶寶常幹這兩件「壞事」,家長該偷笑而非制止,孩子正在變聰明呢
    在成人看來,寶寶的這些「小怪癖」令人非常苦惱,又髒又存在安全隱患,脾氣好有耐心的父母會心平氣靜地制止寶寶幹「壞事」,而沒耐心的家長則直接開吼,並威脅寶寶再幹「壞事」就打。然而在成長的路上,寶寶常幹這些「壞事」是必要的,他們通過這些行為來認識這個世界,了解外在,建構自我。換句話說就是,這些行為正在讓寶寶變得聰明。
  • 孩子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家長別輕易打擾,安靜「心流」是好事!
    一一直言自己獨處的時候非常享受,稱這是種"神秘的力量"。這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帶領著她,能靜下心來做很多事,不受外界打擾,也並不孤單。很多孩子其實並喜歡過於頻繁的社交,他們總喜歡一個人呆著。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因為常常獨處而形成孤僻的性格,總是去逼著孩子出門、交朋友。實際上,孩子能安靜地獨處並不是壞事,孩子很可能正在享受安靜"心流",家長不應該輕易打擾。
  • 直播上課,家長擔心孩子藉此玩手機,這樣的父母教育不好孩子
    凡事都有兩面,這是宇宙萬物存在的規律,嘴巴可以吃飯,但還會罵人,錢可以用來做慈善,治病救人,但是錢也可以收買人,賄賂人,做一些違法之事。所以,到底我們的嘴巴是好還是不好,還要不要嘴巴呢?錢是好還是不好?咱還需要錢嗎?
  • 家長一定要注意:別留孩子一個人在家,不然後果自負!
    因為奶奶擔心孩子一個人在家不安全,買完菜就趕緊回家,在打開家門那一刻,奶奶慌了起來,看見孩子身上是紅的,還以為是血呢,走近一看,才發現是番茄的汁。最開始呢,明明不知道番茄怎麼樣才能成為番茄醬,所以就拿了一根棍子把番茄砸的稀爛,覺得這種方式不行,後來又拿板凳去壓番茄,後來看見這狼狽的一地,就想把它弄乾淨,沒成想,越弄越髒。最後,奶奶就回來了。
  • 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
    其實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27歲的麗麗就是一個新手媽媽,她的寶寶已經兩歲了,自從寶寶出生以後她幾乎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她既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但同時寶寶有時候的一些行為也會讓他感到特別費解。
  • 專家稱接孩子就是「溺愛」,別繼續害孩子了,家長:你家沒孩子吧
    現在的家長都恨不得將自己的孩子捧在手心裏面,孩子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幸福,但過於幸福也並不是一件好事。 家長很多行為都被指出是對孩子的「溺愛」,但有些並非如此,家長也有著自己的原因,大家發現國外的孩子都從小自己上下學,但國內並非如此,孩子都已經上六年級了,家長仍然在接孩子放學。
  • 這不是壞事,家長別輕易打斷他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在八、九個月或者一歲左右的時候多了些新的「愛好」:愛翻箱倒櫃或者找到啥扔啥。比如把抽屜裡的東西全部拿出來扔到地上,或者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
  • 家長別再好心辦壞事
    家長們千萬別再好心辦壞事了。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麗麗的婆婆覺得孩子的衣服很大,袖子又長,所以便找來了一根橡皮筋,綁在孩子的胳膊上,這樣孩子的袖子就方便了很多,但是孩子的手臂因為長時間被橡皮筋勒住,所以血液無法正常循環,最終孩子因為大哭大鬧,家人帶著孩子到醫院去檢查,這個時候醫生發現孩子的手臂已經發黑髮紫,並且腫脹得特別厲害。
  • 孩子邋裡邋遢,可能是「本體覺」失調,家長別因草率而冤枉了孩子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情。——宮崎駿帶孩子真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情,很多家長都發現了這麼一個現象:每次孩子出去玩不到半天,孩子的衣服就髒了,整個人看起來邋裡邋遢的。即使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叫孩子注意衛生,但效果非常差,孩子還是乾乾淨淨的出去,邋裡邋遢的回來,讓家長非常生氣。
  • 孩子一上學就容易生病,根本原因不在學校,家長別搞錯了
    文|秘籍君 很多家長都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在家能吃能睡,啥毛病都沒有,但是一上學就成了「病秧子」,三天兩頭生病,這是什麼原因呢?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問題肯定出在學校。
  • 「別攔著孩子高中談戀愛」,陳美玲談育兒經,家長:我們輸不起
    父母的育兒觀念從很大程度上也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小時候擔心孩子的教育,學習問題;等孩子長到青春期開始擔心孩子的戀愛問題;孩子畢業了,開始操心孩子的工作和婚姻;結婚後又要開心著手解決抱孫子的問題。父母真是為了子女有操不完的心。
  •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自言自語?不要阻止,這只是「泛靈心理」
    但如果這是發生在深夜,難免會影響爸爸媽媽聯想到一些恐怖的事情,而不禁毛骨悚然。其實這只是一種孩子們的泛靈心理在作怪。什麼是「泛靈心理」即使是成年人,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會經常自言自語或者和物件說話。
  • 孩子總怯場,可能與家長常說這句話有關,越說孩子越緊張
    前不久在小區帶著孩子玩,認識了一位寶媽,她無意間給我說了一件事情。上次幼兒園組織了一場節目表演,她女兒長得水靈,聲音也很好聽,所以老師讓她女兒單獨上臺唱歌。孩子對這件事很重視,在家準備了半個月,但是真到了上臺表演的時候,卻怯場了,上了臺緊張的發不出聲音。說完這件事,這位寶媽還惡狠狠的瞥了一眼自己女兒,嘴上說著:女兒給自己丟老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