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沙家浜》與戰爭電影《南徵北戰》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0-12-14 文學私秘

看到這個標題,你肯定會認為是自己看錯了。

但是,筆者不得不告訴你,這標題沒有錯。

接著你會認為,小編會不會是頭腦有病,現代京劇《沙家浜》與戰爭電影《南徵北戰》無論是在反映的時代,還是表現的形式,都可以稱得上是風馬牛不相及,你怎麼把它們並聯在一起?這不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張冠李戴嗎?

別急,咱們這裡提出的聯繫,實際上反映出是藝術作品的規律性問題,即使這兩部作品風格不一樣,題材不一樣,時間點也不同,但是它們背後涉及到的創作原理,卻有著共性的守則。

《沙家浜》與《南徵北戰》一樣,可以說是,都是在歷史真實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高度提煉與概括。

而他們的背景原型,都是新四軍系統裡發生的事。

《沙家浜》裡的原型人物,後來也是《南徵北戰》裡的參戰當事人。

《沙家浜》裡的原型之一,當時的傷病員之一夏光,後來在《南徵北戰》裡表現的萊蕪戰役發生時,他正是參戰部隊的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參謀處處長,負責戰役的制訂、實施與督查。

而《沙家浜》裡的另一個原型之一劉飛,在《南徵北戰》發生的年代裡,他是華野1縱第2師的師長,直接參與了萊蕪戰役的各個縱隊劃地為營所肩負的戰鬥任務。

這種關聯,僅僅是所屬部隊在歷史線性邏輯進程中,參與了不同事件而恰巧被藝術作品所反映而形成的機緣巧合。

而更多折射出的是,英雄的產生具有互聯性與互通性,《沙家浜》中的盪氣迴腸與《南徵北戰》的氣勢磅礴,背後都有著相同的真實歷史氣韻作後景支撐。

這是兩者關聯的現實部分。

而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沙家浜》與《南徵北戰》在結構上,同樣吻合著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

我們可以看到,《沙家浜》與《南徵北戰》在結尾部分,都有著一場大獲全勝的亮點。

而這個勝利,在歷史事實上,恰恰並沒有立即出現。

兩部作品的最終勝利,是一種概括的結果。《沙家浜》裡的最后里應外合的勝利,象徵著抗日戰爭的勝利。

《南徵北戰》中的片尾勝利,也可以視著解放戰爭的勝利。

可以說,《沙家浜》裡的最後一場戰事——沙家浜大捷,在實際上,並沒有在現實中發生過。

據三十六個傷病員之一的黃烽回憶,「戲中的沙家浜,實際上是張家浜。」(見「《沙家浜》的戲外原型」)。

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張家浜戰鬥」,時間在1940年12月13日,但是那是日本人進攻新四軍隊伍,而不是《沙家浜》裡新四軍的主動進攻。

這樣,《沙家浜》裡的最終一場戰鬥,只能說是對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概括。

而實際上,《沙家浜》故事發生的1939年,要走到最終的抗日勝利,還要經過漫長的艱苦歷練過程。

《沙家浜》裡反映的新四軍傷病員後來編入到新四軍序列,番號是第六師。

因為新四軍第六師在日偽的心臟地帶,不斷壯大,引起了日偽的警怵深惕,所以,於1941年下半年發起了「清鄉」行動。

鬼子這是動真格的了。

現在看來,新四軍傷病員藏在蘆葦蕩裡,能夠逢兇化吉,還是與日偽當時力量不夠,沒有投入人力,再耗費時間進行定點圍剿有著重要關係。

等到日偽緩過氣來,自然要對臥榻之旁的抗日隊伍開始大動幹戈了。

鬼子「清鄉」的確是很厲害,第六師在江南呆不住了,主力部隊,只好撤到長江以北。

當時第六師師長是譚震林。到蘇北之後,六師部隊劃歸由一師粟裕統領,這樣六師唯有一個番號,而部隊都隸屬於一師。六師的確有一些尷尬,它徒有番號,卻沒有自己的部隊。譚震林調走之後,後來當了二師師長。

這樣,夏光成為粟裕的部下。

所以,後來夏光也反思了江南抗戰與「清鄉」的關係。他曾分析道:「可以肯定地說,譚震林大刀闊斧打開東路局面是正確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做好公開工作和隱蔽工作的兩手準備,以至在第二年7月日偽軍集中優勢兵力對東路實施殘酷『清鄉』時,譚震林領導的新四軍部隊和東路黨政機構遭受到了許多損失。」

因此,《沙家浜》裡的最後一場新四軍攻下沙家浜,只能說是戲劇的概括性表現,是對抗日戰爭大趨勢的藝術演繹,而實際上,江南新四軍還有深深地陷入到低谷中一節章回。

同樣,《南徵北戰》在結構上,與《沙家浜》一樣,有著相似的結局概括性。

《南徵北戰》的主要戰例原型,來自於華野發起的萊蕪戰役。

影片裡的北徵部分,就是放棄南部的敵人不打,而是重點進攻位於北部的李軍長的部隊,就是萊蕪戰役的典型性史實。

但是,《南徵北戰》裡的最終一戰「南戰」封堵敵軍部分,其實在華野的戰鬥中,只能說是一種寫意式的存在。

在「南戰」部分,我軍在桃村車站,堵截了意圖逃跑的敵軍,並且成功地完成了堵截任務,這種緊接著萊蕪戰役出現的戰事,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戰史原型。

你說這一段「南戰」故事取自萊蕪戰役之後的「孟良崮戰役」,顯然是無法劃上等號的。

實際上,《南徵北戰》在劇本創作的時候,陳毅就明顯提出,僅僅以萊蕪戰役為原型,不要納入孟良崮戰役,這樣,《南徵北戰》裡的前半部分,基本是以萊蕪戰役為戰例,而後半部分的戰事寫意,則是濃縮了華野後來的幾場戰事而提煉出來的。

我們可以去看看觸發了《南徵北戰》創作動機的話劇《戰線)的設置。

應該說,《戰線)奠定了《南徵北戰》的總體結構,但《戰線)還局限於歷史史實,並沒有像《南徵北戰》這樣進行充分的提煉而打造成一個意象化的戰爭推演。

《戰線)裡涉及到的史實,包括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以及最後一場火車站堵截,時間跨度將近兩年,而最後一部分的堵截終場戲,被《南徵北戰》所繼承,但中間的孟良崮戰役被略而不提,因為在萊蕪戰役與最終堵截戰之間,再插入一個孟良崮戰役,便打破了因果關係的邏輯結構,將會影響到《南徵北戰》主題的形象化展示,所以,《南徵北戰》裡直接用萊蕪戰役表現北戰的必要性,然後,用一個概括性的提煉出來的桃村狙擊戰,完成了電影的主題表達。

而一直高度介入到《南徵北戰》劇本創作的吳強,後來獨自創作了《紅日》,可以說,《南徵北戰》與《紅日》之間有潛移默化的關係。相比之下,《紅日》更接近於戰爭史實,但它在架構上,沒有《南徵北戰》那樣更清晰地圖示出解放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戰略思想。《紅日》顯得太過龐雜,它的戲劇衝突關節點,不是《南徵北戰》中的戰略思想的圖示與演繹,而是表現一支部隊如何轉敗為勝的起伏歷程,以此來設置整個小說的情節架構。

從《戰線)的原本到《南徵北戰》的成型,之間的變動是非常巨大的,而這種改變,還有著陳毅的高屋建瓴的指導與修正,才形成了《南徵北戰》的最終結構,而將《戰線)的中間部分涉及到的包括部隊渡沙河時的艱難過程,作為一幕內容,這些情節,都是華野在實際戰事中遭遇到的困難,多少也暗示了南麻、臨朐戰役期間華野遭遇到的沒有後方根據地、洪水威脅、暴雨如注的嚴峻情況,但這些素材,只能用在《紅日》這樣的長篇敘事中,而在《南徵北戰》這樣緊湊的主導思想掌控的高度精煉的電影中,是無法使用得上的。

而在華野參與的重大戰事中,都有夏光的身影。

在《陳毅傳》裡特別提到一則軼事,說華野指揮部在轉戰過程中,一行人在公路橋下開會,當時參謀處長夏光提筆在自己的紙扇上寫了八個字:「黃河已過,君心甘否?」邊上的陳毅惹動詩興,拿過扇子,題了一首五言詩:「昨夜過黃河,風大浪又惡……」最後一句是「高粱玉米熟」。粟裕發現後,也在扇子的背後題了一首詩。

可見,夏光與華野領導人過從甚密,這一段經歷,來自於夏光的回憶錄,因為這把扇子後來丟失了,所以夏光並沒有完整複述出扇子上的題詞內容,殊為可惜。

因此,從人物線索的角度來看,《沙家浜》裡的新四軍隊伍,後來成為華野的主力軍,也就是《南徵北戰》裡的挑大梁者,這之間就有著承繼關係,而從藝術角度來看,《南徵北戰》與《沙家浜》都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但藝術家都在原型背景素材基礎上,進行了概括性構思,將單純事件的歷史終結走向,提煉成了藝術作品的終結勝局,形成了兩個不同時間段的同一支部隊的不同精神內質的經典之作。

從中我們得到的藝術啟迪是,藝術創作應該反映出歷史的必然性,然後通過映射技巧,高度純化與濃縮,形成對歷史史實的準確性、藝術化的表達,從而使藝術作品能夠在一件形象空間的開啟中,洞悉歷史的真相,這就是《南徵北戰》與《沙家浜》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因,雖然它的尾部戰事,並沒有完整的原型,但它提煉出的事實,卻是概括性的提煉性的真實。

這樣的真實,因為直指歷史的真相所在,所以,能夠經得住藝術規律的考驗與歷史真實的檢驗。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京劇《沙家浜》獻演「九棵樹」~驚了!沙四龍原型曾生活在奉賢
    京劇《沙家浜》獻演「九棵樹」~驚了!10月15日晚上,由上海京劇院獻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九棵樹開啟疫情後的首場演出。2015年,據上海新四軍「沙家浜部隊」歷史研究會調查發現,劇中小英雄沙四龍的原型胡小龍曾生活在奉賢,生前就住在奉浦街道肖塘村,2019年胡小龍在奉仙逝,享年92歲。而本場《沙家浜》沙四龍的扮演者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潘梓建,也是第一次正式扮演沙四龍這個草根抗日英雄。上海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潘梓建表示,第一次接到這個角色,也是不敢懈怠。反覆看原來的樣板戲、查閱歷史資料。
  • 《聲臨其境》肖央張萌挑戰《沙家浜》秀京劇,但牛駿峰太強
    本期,肖央和張萌選擇了京劇片段《沙家浜》,在內容方面無疑是勝過其他組一籌。在肖央和張萌的合作中,都沒有嚴重的失誤,算是把這段《沙家浜》片段圓滿地完成了。而且,片段中還包含了一句阿慶嫂非常經典的「來的都是客」,聽完以後,即使不懂京劇、沒有聽過《沙家浜》的人,也能感覺到非常親切。選擇京劇片段完全是肖央的主意。
  • 京劇《沙家浜》第四場《智鬥(選段)》閱讀答案
    刁德一:(接唱)新四軍久在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阿慶嫂:(接唱)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阿慶嫂潑去刁德一杯中殘茶,刁德一一驚。)
  • 去沙家浜春來茶館品茶,去蘆葦蕩看「智鬥」故事
    知道沙家浜名字,還是很小的時候。「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那是張口就來的詞兒。對如今稱為「現代京劇」的樣板戲,我們這代人豈止是「耳熟能詳」?集全國編劇、導演、詞曲家、京劇界最著名的角兒等精英創作、改變的《紅燈記》、《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等八個現代京劇,不但裡面的經典唱段可以隨便哼幾句,一些有趣的臺詞,也深存於記憶之中,永難忘記。
  • 最真實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拍攝經費100萬元,按演習費報銷了
    【最真實的國產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拍攝經費100萬元,陳毅按演習費報銷了】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黑白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電影,新中國軍事電影的「老三戰」之首。
  • 京劇名家齊聚州城,王蓉蓉、楊少彭領銜主演《沙家浜》帶...
    來源:奏嘛新聞  日期:2020-10-14 10:56:42 《沙家浜》作為京劇八大樣板戲之一,廣泛受到幾代人的喜愛,尤其是60、70後人群,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張嘴就能來上一段,這部經典作品能傳承至今
  • 回饋常熟居民,沙家浜給你冬日小溫暖~
    此時的沙家浜,是絢麗多姿的美。暖陽下,沙家浜蘆葦蕩,一池碧水,猶如明鏡,映出蘆花朵朵,幾艘手搖船蕩蕩悠悠而來,穿行於蘆葦迷宮中,撥亂水面點點光影。櫓聲搖曳處,蘆花盡白頭。遠離城市的喧囂,尋找沙家浜寧靜的小生活,你可以約三五好友,採摘田野的時蔬,捕撈秋日的漁獲,用土灶燒飯,布一桌美味佳餚,用一天時間忘記煩惱,好好的享受愜意的時光。在沙家浜,你可以選擇民宿來體驗一下,讓推窗可見的秀美風景,與可口的特色餐飲一起,綻放你心中的詩和遠方。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從左至右依次為譚元壽、譚小培、譚富英)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京劇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流派,京劇界曾一度出現「無腔不學譚」的局面。1905年,譚鑫培還主演了中國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譚元壽成功詮釋《沙家浜》中的郭建光1965年的一天,正在長春拍攝電影《秦香蓮》的譚元壽,接到電報讓他速回北京,出演京劇《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 沙家浜,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
    景區全力打造的大型實景劇《讓子彈飛》、《蘆蕩烽火》已相繼上演,該劇運用現代高科技特效手段,演繹沙家浜的傳奇故事,運用詼諧、幽默的表演手法,講述軍民緊密配合,共同抗擊日頑的英勇鬥爭故事。實景劇、京劇表演、石灣山歌等眾多演藝節目現已成為沙家浜又一大特色品牌。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唱遍全國的樣板戲《沙家浜》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
  •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京劇《沙家浜 智鬥》精彩選段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 一顆子彈頭的傳奇——《沙家浜》與第二十軍首任軍長劉飛的故事
    ——編 者 一顆子彈頭的傳奇——《沙家浜》與第二十軍首任軍長劉飛的故事□ 董保存  現代京劇《沙家浜》曾經風靡全國原國務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到沙家浜,寫下了「沙家浜,天下傳,魚水情,好榜樣」的題詞。  其實,現代京劇《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原型就出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二十集團軍。「沙家浜精神」更是二十集團軍傳統教育的重要教材。「沙家浜精神」培養出了一批有血性、能打仗、打勝仗的優秀士兵。
  • 滬劇《蘆蕩火種》沙家浜實景演出
    上海滬劇院和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九周年共建活動滬劇《蘆蕩火種》實景演出7月1日 9:30 隆重舉行敬請關註上海滬劇院抖音直播間滬劇人無論走得多遠,都不會忘記與沙家浜的情誼以及創作《蘆蕩火種》的歷程。1960年初,人民滬劇團首次上演《蘆蕩火種》,丁是娥飾阿慶嫂、石筱英飾沙奶奶、解洪元飾陳天民、邵濱孫飾刁德一、俞麟童飾胡傳奎、張清飾郭建光。滬劇名家、名角同臺獻演,轟動全國,廣受好評。同時期,北京京劇團將該劇改編為現代京劇《沙家浜》,聲名遠播,影響巨大。從此,沙家浜在全國美名遠揚。
  • 關於《沙家浜》的故事
    在京劇《沙家浜》最有名的那場《智鬥》中,胡傳魁唱道:「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多虧了阿慶嫂,她叫我水缸裡面把身藏。她那裡提壺續水,面不改色,無事一樣,哄走了東洋兵,我才躲過大難一場。
  • 《南徵北戰》:場面宏大,臺詞經典,堪稱新中國電影不朽戰爭史詩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4——《南徵北戰》】No.1作為一部黑白戰爭片,《南徵北戰》1951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1952年上映,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在山東、蘇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人民軍隊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 迎來春色換人間 革命現代舞臺京劇精品展演(圖)
    《沙家浜》,王豔、趙華、高航 不滅豺狼誓不休   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中國重點城鎮建設天津市投資指導工作委員會主辦,天津市演出總公司、天津文藝廣播承辦,天津明澤國垍集團代理的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老尖莊酒業、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冠名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立九十周年「迎來春色換人間」革命現代舞臺藝術精品劇目展演活動將於2011年1月21日晚7:30在濱湖劇院拉開帷幕。
  • 那個曾扮演《沙家浜》中的反派「刁德一」的馬長禮,後來怎樣了?
    如果說洪雪飛飾演的阿慶嫂是《沙家浜》中最成功的正面人物,那麼馬長禮飾演的刁德一就是該劇中最成功的反派人物。一段「智鬥」成就了京劇舞臺的黃金唱段,成為了現代輔戲的經典場景。馬長禮飾演的刁德一更是被譽為「為反面人物增加了一個『光彩』的形象」。
  • 「沙家浜」中本無阿慶嫂!陳二妹、朱凡誰是阿慶嫂的原型?
    看過現代革命京劇《沙家浜》的人都會對劇中的女一號阿慶嫂有極深的印象,一場《智鬥》傳唱半個世紀,成為現代京劇最經典的唱段之一,阿慶嫂也成為京劇人物畫廊之中的經典形象。藝術來源於生活,戲中阿慶嫂機敏剛毅,現實中是否有這麼一位聰慧勇敢的阿慶嫂呢?
  • 江蘇常熟沙家浜藏著一處影視基地,為了拍電視劇,建起一條老街
    江蘇常熟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小城,位於長江南岸,常熟最有名的旅遊景點就是沙家浜了。沙家浜本是蘆葦田,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風景,但這裡是京劇《沙家浜》故事的發生地,也是電視劇《沙家浜》的拍攝地,因此成為5A旅遊勝地。
  • 沙家浜美食丨抓住夏天的尾巴,捕捉江南水八仙(下)
    蘆逸度假酒店中餐廳地址:沙家浜風景區一道門內聯繫方式:0512—52571117芸海閣地址:沙家浜風景區南門出口處聯繫方式:18015643517沙家浜蟹王酒樓地址:沙家浜風景區南門出口處聯繫方式:15850807979
  • 遊常熟沙家浜:壘起了七星灶,銅壺煮三江
    到常熟市,遊沙家浜風景區,沙家浜蘆葦蕩風景區位於常熟市南郊,陽澄湖北側,因京劇樣板戲《沙家浜》而出名,電視劇《沙家浜》也在此拍攝,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溼地公園。進景區後沿溼地公園的遊道一直走到橫涇老街,橫涇老街是個影視基地,是為拍攝電視劇《沙家浜》而復原的沙家浜古鎮,古鎮內有酒坊、染坊、竹器鋪、繡房、鐵匠鋪、織坊等,還有劇中刁德一的刁宅大院(忠義救國軍第五軍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