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實的國產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拍攝經費100萬元,陳毅按演習費報銷了】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黑白戰爭電影《南徵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電影,新中國軍事電影的「老三戰」之首。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用原版的導演成蔭和王炎執導,拍了一部新的彩色版《南徵北戰》。
看過的觀眾普遍都覺得,上影的老版黑白《南徵北戰》更好看更經典。【豆瓣上,《南徵北戰》1952版7.3分,1974版6.3分。】
兩部電影相差22年,無論從技術還是表演上,北影的新版《南徵北戰》都應該更勝一籌,彩色影像也更生動,可為什麼不如老版的經典呢?
上影的老版《南徵北戰》比新版的好在哪呢?真實!
正在上映的抗日題材戰爭大片《八佰》,主打的賣點也是真實。
為了這個真實,不僅在服化道了下功夫,導演還專門請教官特訓電影中的演員,讓他們掌握那個年代軍人正確的作戰、射擊、跑位等技術特點,為了就是讓他們看起來像那個年代的人。
《南徵北戰》在真實這方面佔了天大的優勢。
它的故事就是反映剛剛結束的解放戰爭,而電影中的很多群眾演員,就是一些參加過這場戰爭真正的軍人飾演的。
這就好比朱婷、張常寧、袁心玥等中國女排隊員,裡約奧運會奪冠3年後,在電影《奪冠》中飾演自己一樣,想不真實都難。
《南徵北戰》的劇情主要是講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的多次激戰。所以故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華東野戰軍,拍攝地點就在山東。
為此,《南徵北戰》的拍攝得到了部隊的鼎力支持。
當時的華東軍區抽調了一個師的部隊參加實拍,其中一個團是從剛朝鮮戰場調回來的。
參加拍攝的部隊包括了步兵、騎兵、裝甲兵、汽車兵、工兵、炮兵等多兵種,規模達數千人。
《南徵北戰》的拍攝經費是100萬元,在當時是一筆巨款,最後按演習費給報銷了。這種事只可能發生在那個年代。
【1950年,第一套人民幣全國通行,豬肉一毛八一斤,麵粉一毛二,白菜三分。】
《南徵北戰》在高度的關注和重視之下,成為了時代的經典,很多的經典臺詞至今還被影迷傳誦。
「請你們再堅持最後五分鐘!」
「請你看在黨國的份上,趕快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
「今天我們大踏步的後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
「同志,炮兵不能上刺刀,最後解決戰鬥還要靠我們步兵。」
「我們的兩條腿一定要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
「不是我們太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團座。旅座。師座。軍座。」
1951年春,當時的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一部1952年第二十個建軍節的獻禮影片。
當時正值全國文藝整風運動,各大電影廠原定要拍攝的故事片全部停拍,這部《南徵北戰》成為當年唯一的準拍影片。
因為當年只有《南徵北戰》一部電影核准拍攝,所以上影廠能夠調集當時國內眾多的演員參加拍攝,包括其他幾大電影廠的優秀演員。
成蔭和湯曉丹兩位導演,分別負責解放軍方面和國民黨軍方面的拍攝工作。解放軍方面的戲份更多,但拍得很順利;而國民黨軍方面的戲份,難度則大很多。
扮演國民黨軍的也是華東野戰軍戰士和山東解放區的老區群眾,他們對扮演「國軍」非常牴觸;最後幹部反覆動員,著重強調這是政治任務,通過電影來控訴國民黨反動派,戰士們和群眾才漸漸接受。
《南徵北戰》的故事背景,是從1947年初開始的,人民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對向山東解放區進犯的國民黨軍隊實施的殲滅戰。
電影拍攝時,距離戰爭結束才4年,當年的戰場還在,當年參加過戰鬥的很多戰士也還在,甚至當年很多常用的兵器都還在用。
所以,《南徵北戰》最大的優勢是能用很多當年的參加過戰鬥的軍人,當年普遍使用的武器,在當年真正戰鬥過的戰場上,拍一部實戰演習般的電影。
電影中使用的武器都是當年的真傢伙,比如觀眾最熟悉的三八大蓋、盒子炮、馬克沁重機槍等,都是從部隊倉庫直接拉出來的;拍攝爆炸場景的也全是用真正的炸藥,一個炸點的TNT炸藥重達一公斤,威力可以炸翻一個水泥碉堡。
因為參演人數眾多,經費緊張,武器可以借用,軍裝卻沒有那麼多庫存。
所以,電影中的解放軍都換上了50式冬服,軍帽上也有了八一軍徽,不打綁腿、穿解放鞋,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真實戰鬥形象還是不一樣。
相反,《南徵北戰》中的國民黨軍軍服裝具非常符合當年的狀態,因為在戰爭中繳獲後也沒人穿,也不可能升級換代。
國軍的美械裝備,大到105毫米榴彈炮、M5輕型坦克、M8裝甲車,小到湯普森衝鋒鎗、M1卡賓槍、M1903步槍等等,都配備完整。
這些都是解放戰爭中的戰利品,又比我軍原有裝備先進,自然也得以繼續使用。
在《南徵北戰》中,有多種類型的戰鬥鏡頭,包括陣地防禦戰、反坦克戰、山地阻擊戰、街道巷戰、追擊圍殲戰,等等。
這些戰鬥鏡頭,都很好反映了當年我軍真實的戰術水平,很多技戰術的細節更值得後期的同類型戰爭電影參考學習。
比如電影中,解放軍戰士的據槍動作、射擊姿勢、戰術動作、行軍隊形等等,甚至形象氣質,都是當年戰爭年代真實的樣子。
這些真實,主要得益於《南徵北戰》有無數真正的解放軍戰士參演,並且參加過電影中的那場戰爭。
這樣的天然優勢,未來的其他戰爭電影,再也不會有了。
像《八佰》那樣,為了真實重現舊上海的影像,投入巨資搭景,在《南徵北戰》時是無法想像的,也是毫無必要的。
因為有廣闊的天地可以發揮,有無數的人和力的支援,《南徵北戰》在拍攝規模和戰爭場面上都是空前的。
也因為經費和技術的局限,所有中彈鏡頭都沒有直接爆衣服出血的效果,以當今的標準來看,這是非常不真實的。
也沒有後來《大決戰》中的那種綿延數裡的大氣航拍鏡頭,沒有《集結號》《八佰》那種身臨其境的視效音效,但其樸素真實的質感,無愧於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戰爭史詩大片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