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徵北戰》張連長,《林海雪原》導演,劉沛然曾獲中校軍銜?

2020-12-14 騰訊網

在時光裡,總會留下很多經典的影片,而一部經典的影片,總會產生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角色,即便幾十年過去了,再次被提起時,仍不由會交口稱讚。

這便是藝術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提起"老三戰",1952年上映的《南徵北戰》必然首當其衝,而影片中最為經典的兩個人物形象便是馮喆的高營長和劉沛然的張連長。

《南徵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片,堪稱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史。

你能想起那些經典臺詞呢?"不,軍座,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你告訴同志們,不要怕跑路,不要怕家裡的罈罈罐罐給敵人打爛,不要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這些臺詞是不是很熟悉,還有那句"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衝鋒,明天一早就把蔣的八百萬軍隊全部消滅。可是不行呀,同志,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個一個地打。"

影片中的經典臺詞,遠不止這幾句,而有些時至今日的抗戰片中都在用,而細數時光,這部影片距上映已整整68年,比我們很多人都要年長。

不過便是以今日的目光來看,影片依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其中人物角色形象鮮明、表演真實自然,無論正角還是反派,都沒有使用簡單的臉譜化,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都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雖然當時的很多技術都不成熟,但影片的戰爭場面無論是氣勢、規模都十分真實壯觀,而影片中所表現的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也並非天馬行空,隨意捏造,它所表現的很多都是空前的。

《南徵北戰》也因此才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而不單純的只是一部經典戰爭電影。

劉沛然飾演的張連長,作為基層指揮員,他作戰勇猛,為人忠誠質樸,是當年很多革命先烈的真實寫照。

由於他只是一名基層指揮員,因此在面對領導高層的戰略決策時,由於考慮太過局限,難免有些思慮不周轉不過彎。

不過他作為連長,在面對部隊不斷向後撤離的情況,他仍舊不贊同戰士們發牢騷,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雖然自己不懂,卻不意味著領導的決策有誤,在高營長的耐心開導下,他最終茅塞頓開,看到了戰爭嶄新的局面。

劉沛然,1922年出生於河北深澤縣,1938年考入了冀中抗戰學院,畢業後先後進入學院宣傳隊、八路軍三五九旅劇社工作。

學無止境,1944年他參加延安電影團舉辦的全軍第一期攝影訓練班,進一步提升了自己,抗戰勝利後,隨部隊進駐東北,在文工團擔任過演員、導演、編劇、團長等。

因為自身的表演實力強悍,又因為曾在部隊多年,於是在1951年,長影廠導演成蔭在參加全軍文工團長會議的代表中,選中了劉沛然出演《南徵北戰》中的張連長。

雖然是首次出演電影,但他的演技嫻熟,遊刃有餘,將張連長這個真實、淳樸的連長形象塑造的完美無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令人記憶猶新。

完成了《南徵北戰》的拍攝任務後,劉沛然本該回原單位,但因為當時他所在的文工團正巧不在國內,而剛剛建立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正是網羅人才的時候,因為對他頗為欣賞,便希望他能留下來。

不過,他們不同我們如今現在工作變動這麼隨意,必須有組織的批准才行,因而他便表示:不行啊,我得聽命令。

但八一廠領導為了留住人才也是費盡了心思,直接表示:這好辦,你先留下,剩下的事我們來辦!完全為他免除了後顧之憂,就這樣劉沛然便成為了八一廠的一員。

1952年,劉沛然調入八一廠後,成為了一名編導,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編導的第一部影片則是一部紀錄片《救死扶傷的英雄》,當時還榮獲了文化部的優秀影片二等獎。

4年後,他還與王蘋一同執導了《衝破黎明前的黑暗》,他並非科班出身,因而實踐對他來說是極為珍貴的機會。

在這次的導演經歷中,他不僅掌握了鏡頭的運用和調度,還掌握了如何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等技巧,他在一步步向著導演的工作邁進。

1956年拍攝的《黑山阻擊戰》,則是由他隊裡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由於他曾經真正參加過這次戰役,因而有著最為真實的感受,於是將影片表現的非常好,不僅真實、生動、壯烈感人,還真實地再現了這場戰役的激烈。

作為導演劉沛然並沒有拘泥於一種題材的電影,同年,他還嘗試了戲劇題材的拍攝,《金玲傳》在上映後,反響也不錯,充分體現了他駕馭不同電影題材的能力。

連我們非常熟悉的1959年上映的《林海雪原》,也是由他獨立執導的,影片著重演繹了原著中"智取華山"的故事情節。

他通過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時空靈活的特長,讓影片真實感人,將人物角色的英雄形象塑造的非常"高大上"。

《林海雪原》的大獲成功,也標誌著劉沛然的電影藝術創作進入了巔峰,而後來他還曾作為演員,出演了《車輪滾滾》。

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他都說極其優秀的,而他的導演生涯也更為成功,影響力更廣,是八一廠著名的導演,也是電影表演藝術家。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藝術家在1955年,還被授予了中校軍銜,而張勇手也是由他親自招收進入八一廠的。

可是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都敵不過時間的年輪,這位老藝術家在2014年時,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2歲,跟很多人相比,老藝術已經很長壽,但他的隕落依舊是電影節的損失,觀眾的遺憾!

相關焦點

  • 無聲手套手槍:《林海雪原》特務裝備溯源
    本文感謝新華博友「檸檬豆」提供     曲波的《林海雪原》,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紀實文學作品,在我國讀者中的魅力一直長盛不衰。至今,談起智取威虎山等經典段落來,依然有很多人能津津樂道。     不過,要是猛然問一句 -- 《林海雪原》裡土匪中級別最高的是哪個?     這可能就會讓讀者感到混亂了。
  • 華夏早報首席顧問、編委李凌獲授預備役中校軍銜
    華夏新聞-華夏早報訊 (首席記者 董哲)記者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衡某預備役部隊獲悉,華夏早報社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編輯委員會編委李凌獲授該部預備役中校軍銜。李凌曾為部隊一員,退伍轉業後在衡陽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工作,後轉行從事新聞工作,先後擔任衡陽晚報攝影記者、三湘都市報衡陽記者站站長、華夏早報採訪中心主任等職。圖為被授予預備役中校軍銜的華夏早報首席顧問、編委李凌。
  • 林海雪原威虎山
    踏著皚皚白雪,穿過「林海雪原」碑,便見高大巍峨的「威虎山城」城樓,城門匾額由當年東北黑河剿匪司令洪學智將軍題寫,「林海雪原,山高水遠,銜雄關險道;彪風虎膽,志壯謀深,撼惡匪頑雕。」兩側門聯道出了威虎山的險要地勢和剿匪英雄的虎膽雄心。登上這座青磚城樓,昔日林海山城風情盡收眼底,白雪覆蓋下的山城仿佛童話般的世界。
  • 黑龍江海林:林海雪原 魅力山城!!!
    東北虎林園海林,一座英雄的城市,一部書《林海雪原》、一齣戲《智取威虎山》及同名3D電影,使海林家喻戶曉,聞名遐邇。海林,多民族的居住地,朝鮮、滿、回、蒙等21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在這裡,龍江歷史文化的多個亮點匯集在這片祥和的土地。
  • 【跟著作品遊煙臺】一部《林海雪原》一幅煙臺群英圖
    《林海雪原》就是這樣,它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激勵著新中國幾代人,承載著幾代人心中割捨不斷的英雄情結。《林海雪原》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反響,直到現在,影響依然不小。根據它改編而成的京劇《智取威虎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楊子榮的英雄形象,影響了好幾代人。在書中,不管是作者曲波還是楊子榮、高波、小白鴿等英雄形象都來自同一座城市——煙臺。
  • 小興安嶺 | 深入林海雪原的森林教育
    說到小興安嶺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提到林海雪原的故事你也會像我們一樣恍然大悟噢!原來就是這裡呀!林海雪原裡的小興安嶺楊子榮一路前行,他帶著獻給座山雕的見面禮,一匹青鬃馬一把上好寶刀,沿途他仔細在樹上做好特殊記號。
  • 穿林海跨雪原挑戰極限
    12月7日,由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秀山水國際旅行社等單位承辦的「智取之道·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冰雪徒步挑戰活動正式啟幕。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戶外達人、徒步旅行愛好者和極限挑戰者在內的100多位冰雪勇士,將在4天時間裡,從哈爾濱啟程,自鳳凰山穿越雪谷直達雪鄉,一起穿林海、跨雪原。
  • 中國最大森林公園,《林海雪原》發生地,被稱為「北國小九寨」
    《林海雪原》這部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所講述的故事曾深深影響了幾代人,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國人民軍隊的英雄故事。 當然還有一個震撼人們的地方,那便是的大東北「 林海雪原」的壯闊,浩渺無垠的雪地白茫茫一片, 令人驚詫。
  • 穿林海跨雪原達雪鄉 冰雪勇士挑戰雪地徵途
    12月7日,「智取之道·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冰雪徒步挑戰活動正式啟幕。未來4天裡,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戶外達人、徒步旅行愛好者和極限挑戰者在內的百餘位冰雪勇士,將從哈爾濱啟程,自鳳凰山穿越雪谷直達雪鄉,一起穿林海、跨雪原。
  • 水滸傳中宋江的最高軍銜為何只相當於中校?
    軍官的軍銜比較複雜,差使、殿侍、指使、義副尉、勇副尉等屬於尉官,沒有品級,最多算個少尉。殿直、都監、承節郎等屬於八九品軍銜,算中尉或上尉。副使、武節郎、武節大夫、武功大夫、武德大夫、左武大夫等,是從七品到正六品系列,和今天的校官差不多。在《水滸傳》裡,盧俊義的軍銜「武功大夫」是從七品,比宋江的「武德大夫」要低一點。也就是說,如果盧俊義是少校的話,那宋江最多就是一個中校,上校都算不上。
  • 《林海雪原》中的黑話對白
    近些年來有關於土匪的影視劇也是層出不窮,像什麼《烏龍山剿匪記》《大西南剿匪記》還有《林海雪原》等等。不論是東北的綹子、山東的響馬,還是西北的馬賊、西南的山賊,都有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也就是黑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東北土匪的黑話。(為什麼聊東北土匪的黑話呢?就是因為所有剿匪劇中看的最多的還是《林海雪原》)。
  • 小人書《林海雪原》,你曾經嚮往的冬天童話般美妙世界都在這裡
    大家好,我是嘻嘻,今天小編我要來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有很多人的童年還是有著小人書的吧,那麼小人書的《林海雪原》你們還記得嗎?不記得也沒關係,吉林的這個地方可是有你曾經嚮往的冬天童話般美妙世界。但有時夥伴們玩得開心,總會忘記小編的忠告,甚至會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說:「如果不被落下的雪塊打中頭部,或者不在雪地上打上幾滾,那就是對林海雪原和這個冬天的不尊重。」老裡克湖的林海雪原到底有多壯觀,無人機拍下的這片林海,是不是美極了?這符合我們對林海雪原的一切暢想與期待,有朝一日您也可以來參觀一下。
  • 徵服林海雪原 勇闖威虎山 冰雪試駕長安凱程F70
    同時,人們也了解到林海雪原中威虎山的地勢險惡、易守難攻。每到寒冬時節,位於黑龍江東南部的林海雪原威虎山銀裝素裹、滿山道路鋪滿冰雪,山上道路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但是,險惡的路面條件反而激起了一臺皮卡的鬥志,它想要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與勇氣,衝破冰雪的阻撓、克服蜿蜒地勢的考驗,穿越林海雪原,勇闖威虎山!這輛「膽大包天」的皮卡來者何人?它就是——長安凱程F70。
  • 魔鬼周|「亮劍」林海雪原!
  • 穿林海,跨雪原,奇駿上演新世紀「打虎上山」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來到北緯47°的邊陲城市伊春,參加東風日產「X-TRAIL奇駿北緯47°穿越之旅」,面對小興安嶺的莽莽雪原林海,一曲《打虎上山》便油然在耳畔迴蕩……只是山上早無座山雕,唯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旖旎萬千;我亦不是楊子榮,卻依然對穿越這片林海雪原信心滿滿。
  • 《南徵北戰》:場面宏大,臺詞經典,堪稱新中國電影不朽戰爭史詩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4——《南徵北戰》】No.1作為一部黑白戰爭片,《南徵北戰》1951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1952年上映,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在山東、蘇北戰場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人民軍隊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 正營職中校與副團職中校,誰的級別高?待遇有何區別?
    正營職中校與副團職中校,誰的級別高?待遇有何區別?軍銜與軍職的對應關係,對於大多數軍事小白來說,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而,一旦上映了軍旅劇後,總是能在軍銜與軍職的對應關係搞顛倒。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正營職中校與副團職中校,誰的級別高?待遇有何區別?援引《軍銜條例》最新版本,正營職的基準軍銜是少校。少校軍銜也可以是副營職的輔助軍銜,這一點在《士兵突擊》中有生動地體現。《士兵突擊》中的高城,最後就是師偵營副營長,佩戴的就是少校軍銜。正營職除了可以佩戴少校軍銜,資深正營職軍官也是可以佩戴中校軍銜的。
  • 林丹退役後現狀:從中校軍銜轉到體制內,兒子帥氣夫妻和睦!
    眾所周知,林丹是軍人出身,後來才進入國家隊,據悉,早在2012年,他就是南京軍區的技術幹部,獲得了中校軍銜。2015年,林丹轉業至北京體育局,早早就成為了體制內一員,如今雖然已經退役,但他依然享受每年10多萬的事業單位工資。
  • 剿匪傳奇寫入《林海雪原》
    他的剿匪傳奇被曲波寫入《林海雪原》一書中。追溯歷史真相,英雄到底是怎麼犧牲的?他犧牲後的葬儀如何?來自黑龍江省海林市市民鄒延林曾多年、多次走訪楊子榮生前的老領導和老戰友,日前,他來到本報讀者接待室,為我們講述了楊子榮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楊子榮是怎樣犧牲的?
  • 我年輕時讀過的兩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
    第二本書是《林海雪原》。是我國自己的軍旅作家曲波先生寫的。讀到它的時候,已經是我參軍的第二年。那時,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當兵,在師警衛排給某首長當勤務員。幫首長打掃完臥室,有時趁首長外出,也翻看首長的書櫃,無意中就翻到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