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裡,總會留下很多經典的影片,而一部經典的影片,總會產生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角色,即便幾十年過去了,再次被提起時,仍不由會交口稱讚。
這便是藝術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提起"老三戰",1952年上映的《南徵北戰》必然首當其衝,而影片中最為經典的兩個人物形象便是馮喆的高營長和劉沛然的張連長。
《南徵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片,堪稱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史。
你能想起那些經典臺詞呢?"不,軍座,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了!""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你告訴同志們,不要怕跑路,不要怕家裡的罈罈罐罐給敵人打爛,不要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這些臺詞是不是很熟悉,還有那句"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衝鋒,明天一早就把蔣的八百萬軍隊全部消滅。可是不行呀,同志,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個一個地打。"
影片中的經典臺詞,遠不止這幾句,而有些時至今日的抗戰片中都在用,而細數時光,這部影片距上映已整整68年,比我們很多人都要年長。
不過便是以今日的目光來看,影片依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其中人物角色形象鮮明、表演真實自然,無論正角還是反派,都沒有使用簡單的臉譜化,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都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雖然當時的很多技術都不成熟,但影片的戰爭場面無論是氣勢、規模都十分真實壯觀,而影片中所表現的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也並非天馬行空,隨意捏造,它所表現的很多都是空前的。
《南徵北戰》也因此才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而不單純的只是一部經典戰爭電影。
劉沛然飾演的張連長,作為基層指揮員,他作戰勇猛,為人忠誠質樸,是當年很多革命先烈的真實寫照。
由於他只是一名基層指揮員,因此在面對領導高層的戰略決策時,由於考慮太過局限,難免有些思慮不周轉不過彎。
不過他作為連長,在面對部隊不斷向後撤離的情況,他仍舊不贊同戰士們發牢騷,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雖然自己不懂,卻不意味著領導的決策有誤,在高營長的耐心開導下,他最終茅塞頓開,看到了戰爭嶄新的局面。
劉沛然,1922年出生於河北深澤縣,1938年考入了冀中抗戰學院,畢業後先後進入學院宣傳隊、八路軍三五九旅劇社工作。
學無止境,1944年他參加延安電影團舉辦的全軍第一期攝影訓練班,進一步提升了自己,抗戰勝利後,隨部隊進駐東北,在文工團擔任過演員、導演、編劇、團長等。
因為自身的表演實力強悍,又因為曾在部隊多年,於是在1951年,長影廠導演成蔭在參加全軍文工團長會議的代表中,選中了劉沛然出演《南徵北戰》中的張連長。
雖然是首次出演電影,但他的演技嫻熟,遊刃有餘,將張連長這個真實、淳樸的連長形象塑造的完美無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令人記憶猶新。
完成了《南徵北戰》的拍攝任務後,劉沛然本該回原單位,但因為當時他所在的文工團正巧不在國內,而剛剛建立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正是網羅人才的時候,因為對他頗為欣賞,便希望他能留下來。
不過,他們不同我們如今現在工作變動這麼隨意,必須有組織的批准才行,因而他便表示:不行啊,我得聽命令。
但八一廠領導為了留住人才也是費盡了心思,直接表示:這好辦,你先留下,剩下的事我們來辦!完全為他免除了後顧之憂,就這樣劉沛然便成為了八一廠的一員。
1952年,劉沛然調入八一廠後,成為了一名編導,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編導的第一部影片則是一部紀錄片《救死扶傷的英雄》,當時還榮獲了文化部的優秀影片二等獎。
4年後,他還與王蘋一同執導了《衝破黎明前的黑暗》,他並非科班出身,因而實踐對他來說是極為珍貴的機會。
在這次的導演經歷中,他不僅掌握了鏡頭的運用和調度,還掌握了如何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等技巧,他在一步步向著導演的工作邁進。
1956年拍攝的《黑山阻擊戰》,則是由他隊裡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由於他曾經真正參加過這次戰役,因而有著最為真實的感受,於是將影片表現的非常好,不僅真實、生動、壯烈感人,還真實地再現了這場戰役的激烈。
作為導演劉沛然並沒有拘泥於一種題材的電影,同年,他還嘗試了戲劇題材的拍攝,《金玲傳》在上映後,反響也不錯,充分體現了他駕馭不同電影題材的能力。
連我們非常熟悉的1959年上映的《林海雪原》,也是由他獨立執導的,影片著重演繹了原著中"智取華山"的故事情節。
他通過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時空靈活的特長,讓影片真實感人,將人物角色的英雄形象塑造的非常"高大上"。
《林海雪原》的大獲成功,也標誌著劉沛然的電影藝術創作進入了巔峰,而後來他還曾作為演員,出演了《車輪滾滾》。
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他都說極其優秀的,而他的導演生涯也更為成功,影響力更廣,是八一廠著名的導演,也是電影表演藝術家。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藝術家在1955年,還被授予了中校軍銜,而張勇手也是由他親自招收進入八一廠的。
可是不管事業多麼成功,都敵不過時間的年輪,這位老藝術家在2014年時,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2歲,跟很多人相比,老藝術已經很長壽,但他的隕落依舊是電影節的損失,觀眾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