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網球教材將發球分為有平擊球(flat)、上旋(top spin )、削切式(slice)發球三種,這一種分類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合理的。但還有kick serve 、twist serve等發球等稱呼,為什麼這麼混沌呢?從分類學角度上看,主要是分類的依據的交錯,即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分類標準,所以才有從旋轉、效果、揮拍軌跡等角度切入的分類邏輯。
錶盤小魔咒:在本季第首篇《 網球發球│kick、slice 、twist 究竟是什麼旋轉?》一文中提出 「錶盤 」 魔咒, 就是 「 錶盤上各種刷的軌跡 」,從幾點到幾點。網球是個三維立體的物體,無論你怎麼「 刷 」 都是和網球一個局部區域 「 碰撞 」 的結果。
陷阱:「 刷 」 的另一個認知陷阱,網球不是在空中靜止的,或是固定在空中的,只要球拍與網球一碰撞,在空中的位置就會發生改變,怎麼可能讓你肆無忌憚把網球當成 「 待宰羔羊 」 去「 涮 」,下圖只是在 「 虛擬 」 中的一種教學表演,現實網球不會靜靜的讓你給他 「 洗臉 」 。
錶盤大魔咒:由於人與網球的位置在發球過程中是動態、相對調整的過程,這樣是為動力鏈的最大化傳導速度(能量)。看下圖,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球拍與網球在碰撞瞬間的人與球的錶盤關係,職業球員的同一擊球點在錶盤上的坐標也是不同的,若用通俗的錶盤來解讀就容易陷入一個混沌的思維世界。
從穆雷的發球俯視圖就可以看出錶盤的動態性,主要是由肩部的轉動造成的。
生物力學上的三維分析法對普通網球愛好者來說又過於複雜,那有什麼簡單的方法有助於理解網球發球的旋轉呢?
分類溯蹤:在本季首篇中,我已經給出了正心碰撞與偏心碰撞的力學分類的路徑,這一路徑的好處就是從力學角度將網球發球分為平擊球(理論上旋轉無限小,實際中由於重力和空氣阻力等原因還是有旋轉的),旋轉球(上旋、側上旋、側旋、側下旋……)兩類就可以了,至於什麼 kick serve 和 twist serve 只不過是旋轉發(偏心碰撞)發球落後的彈起效果,本源還在如何偏心碰撞,否則本末倒置,容易思維混沌,遠離原力覺醒。
其實對於正心與偏心碰撞,用我們學的基礎力學就可以理解,即從力的三要素來解讀,每個人都以理解的。網球運動和其它球類運動一樣就是一個普通的體育運動,你喜歡她就是萬般好,不喜歡就是看不到她的好。
力的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註:本文的 「力」 特指網球的受力,即球拍碰撞網球的力)
❶ 力的大小:在網球運動中理解為速度更容易讓人放鬆,非絕對的 「 拙力 」 ,一種相對的身體動力鏈的 「 整勁 」 。
❷ 力的作用點:球拍與網球碰撞接觸點,由於網球與球拍都發生物理上的彈性形變,所以用 「 碰撞區 」 來解釋力的作用點更有利於直觀理解。
下圖網球的紅點是平擊球的理論擊球點,即 「 碰撞點與網球質心 」 在球拍碰撞力的作用線,或可以理解為碰撞力無限接近網球質心,那麼平擊球這個碰撞點的位置就是一個動態的浮動區域了。
對比平擊球的碰撞區來看側旋球,我們發現側旋與平擊球的本質區別在 「 旋轉軸 」 上。
❸ 力的方向:球拍與網球碰撞瞬間力是一個矢量,因為力是有方向的,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性,所以影響發球網球旋轉的關鍵點,即碰撞瞬間的力的方向,此外力的大小、作用點有著內在的函數關係。
可以先通過撞球來理解力的三要素對網球發球旋轉效果的影響,同類事物的本質思維有利於產生良性遷移。
小結:發球過程中,碰撞力作用點(碰撞區)與方向決定網球旋轉的方向,碰撞力的大小(可以理解為拍頭的碰撞瞬間的速度)決定網球旋轉的分速度大小。
側旋發球由於向側速度的分解原因,在職業球員發球的使用率與平擊、上旋和側向旋發球相比較起來不是特高。但對於我們理解網球發球的旋轉反而恰恰有利於開竅。下面展開簡單小小几個相關議題:
❶ 轉軸:側旋發球主要指網球繞著垂直軸旋轉,現實發球中真正的側旋都少之又少,或多或少帶些向上或向上的側旋,微小的變化幅度就構成了發球旋轉效果林林總總的大千世界。
❷ 碰撞區:即擊球點,也就是偏心碰撞的區域,這是決定側旋效果的一個最關鍵的因子。
傳統的擊球點概念是在身體的側前方(向側多一些),這樣發球落地後向外彈開的幅度更大一些。
但這一拋球方式在職業球員中已經頻臨絕跡,因為發球意圖太明顯了,所以多以一個相對 「 折中 」 的拋球區域來隱藏發球意圖。
❸ 拍面的角度:側旋發球與平擊發球主要還是以 「力」 是否通過質心來界定,實際通過觀察圖片還是有章可循的,見下圖,平擊球與側旋發球在碰撞瞬間的角度區別,另外還與發球區、握拍等有關。
見下圖中穆雷側旋發球,碰撞瞬間的拍面角度,這一角度還與碰撞的 「薄厚」 有關。
❹ Pronation:關於這一問題國外二流教練在視頻上爭論的很兇,有的還非常肯定的否認pronation,對於這種絕對的觀點,可以參閱《網球發球 │德約科維奇用投石機原理升級你的鞭打》,因為發球背弓階段都有手臂的外旋動作,不做內旋動作怎麼打球呢? 所以理解Pronation要在上肢的鞭打時間段去看,而不是擊球瞬間的狹隘視角。
其實這一問題糾結的矛盾點焦點在 「 切和削 」 這兩個字的理解上,也就是碰撞區的 「 薄與厚 」 的取捨,從力學上講就是碰撞力距離網球質心的距離大小問題。
另外這個 Pronation 還與碰撞區向上的幅度有關,看側上旋的 Pronation 還是非常明顯的。
圖片與GIF素材取自網絡僅用於交流學習
(待續)
杏壇玫瑰露的個人微信
繁華深處網球知音的打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