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石城客家燈彩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

2020-12-23 問溫祖溯溫源

摘要:石城縣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客家人重要的中轉站和聚散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石城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燈彩之鄉」,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體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燈彩融燈具、燈歌、燈舞、燈調、燈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 概況

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石城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燈彩之鄉」,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體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燈彩是千百年來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石城燈彩的藝術特質

石城燈彩具有獨特的客家民間藝術的特點,融燈具、燈歌、燈舞、燈調、燈服為一體,並具有鮮明的客家藝術特質:

(一)燈具美:燈具是石城客家燈彩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數燈彩都是因燈具而命名,如鯉魚燈、兔子燈、馬燈等等,經常用於表演的燈具有數十種之多。除稈龍燈外,其餘燈具都是用各色的紙張(亦有用綢布者)編扎、畫、剪、貼精製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華麗,製作精工等特點。

(二)舞姿美:石城客家燈彩中的龍燈、獅燈類側重於舞蹈,表演時踏、擺、蹲、轉、插以武藝,動作粗獷、豪放;茶藍燈、船燈類為舞唱結合,人物有旦、醜之分。其舞蹈小旦輕盈、活潑、採旦滑稽、潑辣、丑角灰諧、靈活,協同表演,情感交融,富有生活情趣。

(三)音樂美:石城客家燈彩有獨創的鑼鼓經與燈歌、燈調。《累累經》為石城特有的打擊音樂,它節奏明快,變化有致,用於龍燈、獅燈伴奏,與威武雄壯的燈具、粗獷豪放的舞姿配合在一起,給人以陽光之美的享受。而茶藍燈、船燈類,則吸收了民間的一些優美的民歌、小調,形成了獨特的燈歌、燈調,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其中尤以《倒彩茶》以其輕鬆、活潑、熱情、質樸的格調,最受人們的歡迎。

服飾美:石城客家燈彩的服飾講究協調、和諧、獨特。不同的燈種表演要配以不同的服飾,不同的角色其服飾也不相同。服飾設計追求自然、樸實、實用、美麗、凸現客家特色,只要穿上什麼服飾,人們就能知道會表演什麼燈種。協調的各種服飾,成為了燈彩表演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五)隊形美:石城客家燈彩源於生活,表演時創作了許多新穎動人的隊形圖案,並以動律、步法、節奏以及色彩的變化,給人以美的享受,並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如「走四方」意為客家男兒志在四方;「卷谷笪 」意為喜慶豐收;「半月形」意為花好月圓;「一字陣」意為眾志成城。

二、石城燈彩的文化內涵

(一)傳承了部分中原文化藝術

石城縣是純客家縣,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搖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石城是百越之地,由百越族人居住,後來又是畲、瑤族人的居住地。周代以前,石城沒有漢人居住,自晉朝開始,中國古代歷史上以中原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中原漢人遷入石城縣繁衍生息。通過漫長的歷史磨合,中原漢人同化了當地的畲、瑤族原住民,成為了一支獨具特色的客家民系。

隨著大量中原漢人遷入石城,中原文化也不斷的進入和影響著石城。如在中原,舞龍、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原舞龍起於漢初,龍被視為吉祥之物,常常出現於慶典、祭禮之中,有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中原舞獅起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盛行,古人認為有驅邪避鬼之功。

當晉朝開始,中原漢人進入石城之時,石城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相當的落後封閉,生產力十分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遇上天災蟲害時,他們運用在中原舞龍祈福的方式,祈禱神靈保佑除災滅害。當時,石城還沒製作龍燈的彩紙、彩布,他們就用田裡的稻草,紮成簡易的龍燈,在田頭地角舞動祈福,這也是石城燈彩的雛形,被稱之為「稈龍燈」,也被石城人視為燈彩之王。從此拉開了石城燈彩發展、壯大、繁榮的序幕。

(二)是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

石城燈彩在傳承了部分中原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客家先輩經過千百年的探索、研究、發展、創新而形成的客家民間藝術。其中文化藝術元素更多的是來自於客家人生產、生活習俗的生動寫照,來源於客家人求助神靈祈福的美好寄託,來源於客家人慶賀豐收喜事的場景,來源於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從石城燈彩的文化內涵上來講,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宗教祈禱型:源於百姓為祈豐收,求吉祥,斬妖驅魔之典。其特點是情態莊重、紫氣氤氳、舞步高雅、音樂雄渾鏗鏘,藉助於形象燈具開展各類祭禮活動。如:稈龍燈、板橋燈、蛇燈、花燈等燈類,多在此類活動中表演。特別是石城的板橋燈,由一村或數村男丁每人一板五尺長,上擺三盞萁籠燈或花燈,首尾相連繞村串戶走舞,護佑家家平安、年年豐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燈隊伍少則數十數百,多則千人狂舞,火龍蜿蜒在村間、地頭、十分壯觀,觀看者無數。

二是生活讚頌型:源於百姓表達自己的勞動生產和生活習俗的方式。其特點是熱情奔放、優雅大方、場景歡快、氣象萬千、令人目不暇接。有直接讚頌勞動的節目《倒採茶》、《船燈》、《車仂燈》等;有讚頌大自然的《荷花燈》、《雲燈》、《鯉魚燈》等;有讚頌習武強身的《循牌馬燈》、《狀元燈》;有讚頌兒童天真活潑的《板凳龍》、《竹馬燈》、《猴子上樹燈》、《雞公燈》;有讚頌喜慶儀式和節目的《龍燈》、《獅燈》等。有讚頌自由如意的《蝴蝶燈》、《麒麟送子燈》和幽默哲理的《鶴蚌燈》等等。

三是時代讚美型:源於人民群眾緊密結合當前的形勢,反映各個不同時期中的思想的燈彩節目。其特點是熱烈歡騰,富於思想,場面壯觀、寓意恰當。觀之令人情感激昂、振憾人心。如有祝賀建國十年的燈彩節目《三杯酒》,為打到「四人幫」而歡呼的燈彩節目《迎春花燈》,有慶祝改革開放人民上小康的《迎燈接福》,有歌頌祖國的燈彩節目《騰飛吧!中國巨龍》。

(三)促進了石城客家燈會的形成和壯大

由於石城燈彩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了石城縣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的燈會,如雨後春筍那樣的形成和壯大。

石城燈會,是以燈彩為表演形式的燈隊,是在石城客家燈具、舞燈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後,為適應形勢發展和社會需求,而不斷形成的燈彩表演團隊。燈會都是以村落、廟會、姓氏、宗族為單位的自發性民間組織。每個燈會有數十人組成,有一定的基金,供燈隊排練、燈具製作、服裝頭飾、燈片刻印、燈火添制等開支。每個燈會有一至兩名「燈頭」,免費籌備燈隊的各項活動,燈會中其他人員也有具體的分工:

1、燈頭:負責燈彩活動的總管。燈頭必須是當地較富裕或有名望的人家。在準備開展當年活動時,其「燈導」、「燈財」、和「燈事」都在燈頭家裡研究討論開會,吃飯也在燈頭家中。連任、更換均由燈頭自己決定,也可採取公推形式,產生燈頭。

2、燈導:負責當年燈神選擇、指導練習和演出時間長短的安排。對燈具製作、燈火煎制等業務的指導。

3、燈財:負責燈具製作,服裝頭飾添置等錢財準備支付及收錢收物等工作。

4、燈事:「燈事」是「燈頭」的助手。幫助操持帳目和日常事務工作。

5、燈銃:負責打鐵銃迎出專項事務。

6、燈彩表演者:由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視表演不同的燈彩節目決定。

燈會組織的燈彩演出活動,主要是春節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祭神求雨、廟會、宗族姓氏間的重大活動及一些特殊節目,以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為隆重,遍布城鄉各地。正月初一至元宵節出燈當日,白天由燈頭及燈會成員以恭賀新禧為禮節,發送燈片於當地各鄉(鎮)、村、組、宗祠及各家各戶,燈片上書「奉送龍燈一堂」或「奉送茶藍燈一堂」等以燈為名的燈名燈隊字樣。傍晚時分,燈隊連放三響鐵銃,通知出燈開始,然後點亮火把燈具,依次排隊到當地社公、宗祠、神廟等處,進行首場演出。「燈頭」舉雄雞喝彩,眾人高聲應「有」和之,而後殺雞祭祀。在鼓樂聲中,先「打八仙」,隨後舉行燈彩表演。然後,開始進村入戶表演,由燈頭手執萁籠燈前面引路,其次為兩隻排燈,再後是吹打樂隊及燈隊。燈隊兩邊由4至6人舉火照明,弦樂隊壓陣。所到之處,接燈人家在祖宗神位前點燃燈燭香火,並放鞭炮於門口迎接入廳堂,燈隊首先至廚房「打八仙」,而後列隊在廳堂贊禮喝彩,隨後進行燈彩節目表演。表演節目的長短由「燈頭」負責掌握,燈頭一聲哨聲表示燈畢。接燈人家向燈隊贈送煙茶酒和一個紅包作答謝,再燃放鞭炮送出。燈隊再到下一家演出,至當日送出燈片的人家演完為止。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正月十五)結束,然後舉行「謝燈」儀式和宴會。宴會前,全隊人員像演出一樣,到發燈首場演出的地方,進行最後一場演出,然後將燈具在有流水的溪河旁邊烘化(有的燈架留下)並將燈灰掃攏倒入溪河之中。焚燈前要殺雞喝彩,放鞭炮,全體隊員行三鞠躬禮,謂之「謝燈」,禮畢,即返回宴慶。最後將當年收入存入燈會基金,以備來年之用。

除正月初一至元宵節表演外,祭神、求雨、廟會、宗族姓氏間的活動及其它一些特殊節目的燈會組織的燈彩表演,有不同的儀式和喝彩,每個燈會都會嚴格按不同的儀式去執行。由於石城客家燈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發展十分迅速,促進了燈會的迅猛壯大。據一九五六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三次普查,全縣140個行政村中,有燈會350多個,這些燈會又進一步促進了石城客家燈彩的創新與繁榮。

石城燈彩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客家文化藝術,具有獨特的客家藝術特質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內涵。值得人們去挖掘、去研究、去發展、去完善、去保護,將石城客家燈彩推向更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溫湧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贛南師大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郵箱;WYQ5727081@126.com)

相關焦點

  • 從客家文化看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江西石城「后稷廟」說起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均是炎黃子孫,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以江西省石城縣的「后稷廟」為切入點,結合石城縣的其他客家文化特質,淺述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第二、在石城的后稷廟,增加了聚眾祭祀的節日,除了慶賀后稷的生誕之日外,還增加了正月初五米穀神的生日、四月間的做魚苗戲的慶賀廟會。第三、石城后稷廟還被用作舉辦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船競渡的開始儀式和舉辦獨特的「掃拓接紙儀式」的場所。同時,在廟內還必須長年存放一艘龍船,無形中增加了龍文化的內涵。
  •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文化內涵
    石城客家的傳統節令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文化內涵集尊祖敬宗、祀神求祥、慶賀祈福、崇尚禮儀、講究衛生為一體。石城客家傳統節令較多,每個節令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一、石城客家傳統的節令風俗1、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屬石城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尋訪石城桂花屋,探秘百年傳奇!
    它是一座百年古屋擁有一個百年傳奇記載一段百年故事石城人說:到了石城不去看它就等於沒到石城
  • 中國醉美蓮鄉——石城
    石城燈彩是中華民間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沉澱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與創造。在千餘年的表演過程中,不斷融合了中國的道教、玄孺、政治倫理和風俗民情,成為極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特徵和美學價值,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樸實表達,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文化價值。
  • 佛山市江西石城商會成立大會暨...
    日前,佛山市江西石城商會成立大會暨石城(佛山)招商推介會在佛山成功舉辦。石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尹忠,縣領導賴松林、陳讓其、賴繼紅;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明志,佛山市紀委監委研究室主任吳可望,廣東江西商會名譽會長、廣州市天高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平,深圳石城商會會長、廣州華商律師事務所所長高樹,佛山市江西石城商會會長賴海濤,以及商會會員、企業家、各界嘉賓參加會議。
  • 石泉石美—石城
    石城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是客家人向閩粵播遷的集散地,客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石城是中國白蓮之鄉、菸葉之鄉和民間燈彩之鄉。石城現有人口32萬。有漢族、畲族、回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白族、蒙古族等9個民族,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6%。《石泉石美•石城》
  • 寨山石城考古新發現:首次全面揭露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中新網西安9月24日電 (記者 田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4日透露,石峁文化次級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發現,首次全面揭露了石峁文化大型墓地。廟墕地點遠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鑑於寨山石城與石峁遺址在文化內涵上的緊密關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府谷縣文管辦對寨山石城進行了發掘,清理了南部城牆外立面,清理長度約60米,發現兩座保存較好的馬面,初步了解到寨山城牆的年代、結構和砌築方式。墓主口部玉器。
  • 婺源石城——「告白之城」藝術裝置揭幕儀式舉行
    在婺源石城景區舉辦的「告白之城-千人告白」活動現場,婺源縣委文廣新旅工委書記、局長方良福向大家送上祝福。     「告白之城-千人告白」活動由婺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主辦,江西婺源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愛媲文化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協辦。
  • 以藝術的方式激活城市的文化內涵
    王遠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就成為了人才匯聚、文化繁榮之地。上海獨有的 「海派」文化以其豐富的形態,開拓之精神享譽華夏內外。隨著上海近四十年來國際化大都市的進一步發展,文化藝術更成為城市內涵的提升和驅動的目標。 此次展覽秉持「藝術興市」為理念,旨在推介滬上及長三角地區具有創 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青年藝術家,打造具有「國際性、傳承性、實踐性」的城市藝術品牌,從而有效促進上海城市的創新發展,推進與長三角地區的藝術交流。
  • 【文苑縱覽】劉文西的吳堡石城情結
    劉文西在吳堡縣城對岸作畫劉文西的吳堡石城情結——記我與國畫大師劉文西的三次交往文/慕生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堡石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建築歷史久遠,文物價值極高的「中國第一石城」,並享有「華夏第一石城」之美譽。
  • 考古中國 | 石峁文化次級聚落:陝西府谷寨山石城考古首次全面揭露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北部城牆      從目前發現來看,石城是石峁文化典型的聚落特徵,遍布石峁文化主要分布範圍,石城規模差異突出,從數千平方米到400 萬平方米都有發現,體現了石峁王國內部的聚落等級分化,寨山石城當屬石峁都邑下的次級
  • 楊麗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拓展了作品的藝術內涵
    【楊麗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拓展了作品的藝術內涵】文化天津由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執導的舞蹈作品《十面埋伏》近日在天津大禮堂上演。無論從故事題材還是表現形式上,該劇與楊麗萍以往的原生態舞蹈作品都截然不同,為觀眾展示了她對藝術邊界的不懈探索。演出間隙,楊麗萍在津舉辦了「天津南園藝術分享會」,與天津觀眾分享藝術理念。
  • 江西應職院:弘揚「攀巖文化」 創新思政工作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立足贛南紅土地辦學62年,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黨建為引領,弘揚學校特色「攀巖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
  • 立德樹人文化內涵融入高校平面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研究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和意義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靈魂。無論是高校整體的教育目標,還是高校專業教學,都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重要的育人標準,不斷深化教育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引導學生成為有溫度、有情感的人。立德樹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獨特內涵和價值意蘊。
  • 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
    □ 張志勇宋元北雜劇和南戲催生江西戲曲北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四大唱腔有的形成地在江西,有的形成和發展與江西籍人士有重要聯繫,對江西地方戲曲產生深刻影響。元末明初,南戲在江西產生了弋陽腔。弋陽縣地處贛東北信江中遊,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之處。弋陽在南宋時期便是軍事要地,又是西南諸省與南宋都城臨安商業往來和藝術交流的必經之路。這為南戲在贛東北以及贛中地區的流傳創造了條件。
  • 南豐蜜橘文化旅遊節民間藝術踩街活動舉行
    南豐蜜橘文化旅遊節民間藝術踩街活動舉行 2015-11-13來源:人民網編輯:晉帥兵作者:   11月10日,蜜橘之鄉南豐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 聚焦地域文化,江西詩派如何成就宋代文化盛象?
    宋代時期,出現了地域文化繁榮的現象,譬如福建、四川都是文化昌盛之地,文化普及程度高,士人讀書風氣盛行、熱情高漲,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者不計其數;兩浙地區向來是文化名人薈萃之地,宋代之時也是名家輩出;此外還有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為宋代文學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本文將以江西詩派為例,講述地域文化塑造的宋代文學特點及對其的影響,分析江西詩派如何成就宋代文化盛象。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關鍵詞:異姓 共建 祠堂 客家文化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之一,從古到今,在客家區域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本文對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一、 概述石城縣是純客住縣,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石城縣成為了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成為了客家人重要的中轉站和聚散地之一,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 《客家發祥地——石城》(韻文)
    一、南遷為客祖根中原 石城客遷晉唐宋清 南徙萬千永嘉之亂 晉朝變天 黃剿起義 戰事連綿金人入侵 宋室重建 清兵入關 攜家逃邊太平天國 烽火硝煙 躲避戰亂 漢人南遷跨過黃河 越過山巔 渡過長江 路途遙遠四周環山 贛江之源 土地肥沃 生存安全依山傍水 村寨創建 刀耕火種 子孫繁衍同化畲瑤 文化開篇
  • 發現長城天山石城文明帶
    青藏高原主要屬於石城文明區系。1977年發現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年代為距今4000至5000年,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小米、豬骨遺存。在建築方面,大量採用石塊作為原料,如石牆房屋、石鋪道路、圓石臺、石砌圍圈等。該遺存被命名為卡若文化,各種跡象顯示,它有可能是古羌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