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城縣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客家人重要的中轉站和聚散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石城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燈彩之鄉」,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體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燈彩融燈具、燈歌、燈舞、燈調、燈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 概況
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石城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燈彩之鄉」,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體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燈彩是千百年來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石城燈彩的藝術特質
石城燈彩具有獨特的客家民間藝術的特點,融燈具、燈歌、燈舞、燈調、燈服為一體,並具有鮮明的客家藝術特質:
(一)燈具美:燈具是石城客家燈彩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數燈彩都是因燈具而命名,如鯉魚燈、兔子燈、馬燈等等,經常用於表演的燈具有數十種之多。除稈龍燈外,其餘燈具都是用各色的紙張(亦有用綢布者)編扎、畫、剪、貼精製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華麗,製作精工等特點。
(二)舞姿美:石城客家燈彩中的龍燈、獅燈類側重於舞蹈,表演時踏、擺、蹲、轉、插以武藝,動作粗獷、豪放;茶藍燈、船燈類為舞唱結合,人物有旦、醜之分。其舞蹈小旦輕盈、活潑、採旦滑稽、潑辣、丑角灰諧、靈活,協同表演,情感交融,富有生活情趣。
(三)音樂美:石城客家燈彩有獨創的鑼鼓經與燈歌、燈調。《累累經》為石城特有的打擊音樂,它節奏明快,變化有致,用於龍燈、獅燈伴奏,與威武雄壯的燈具、粗獷豪放的舞姿配合在一起,給人以陽光之美的享受。而茶藍燈、船燈類,則吸收了民間的一些優美的民歌、小調,形成了獨特的燈歌、燈調,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其中尤以《倒彩茶》以其輕鬆、活潑、熱情、質樸的格調,最受人們的歡迎。
(四)服飾美:石城客家燈彩的服飾講究協調、和諧、獨特。不同的燈種表演要配以不同的服飾,不同的角色其服飾也不相同。服飾設計追求自然、樸實、實用、美麗、凸現客家特色,只要穿上什麼服飾,人們就能知道會表演什麼燈種。協調的各種服飾,成為了燈彩表演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五)隊形美:石城客家燈彩源於生活,表演時創作了許多新穎動人的隊形圖案,並以動律、步法、節奏以及色彩的變化,給人以美的享受,並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如「走四方」意為客家男兒志在四方;「卷谷笪 」意為喜慶豐收;「半月形」意為花好月圓;「一字陣」意為眾志成城。
二、石城燈彩的文化內涵
(一)傳承了部分中原文化藝術
石城縣是純客家縣,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搖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石城是百越之地,由百越族人居住,後來又是畲、瑤族人的居住地。周代以前,石城沒有漢人居住,自晉朝開始,中國古代歷史上以中原為中心的區域出現過五次較大的戰亂,為躲避戰亂,大量中原漢人遷入石城縣繁衍生息。通過漫長的歷史磨合,中原漢人同化了當地的畲、瑤族原住民,成為了一支獨具特色的客家民系。
隨著大量中原漢人遷入石城,中原文化也不斷的進入和影響著石城。如在中原,舞龍、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原舞龍起於漢初,龍被視為吉祥之物,常常出現於慶典、祭禮之中,有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中原舞獅起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盛行,古人認為有驅邪避鬼之功。
當晉朝開始,中原漢人進入石城之時,石城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相當的落後封閉,生產力十分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遇上天災蟲害時,他們運用在中原舞龍祈福的方式,祈禱神靈保佑除災滅害。當時,石城還沒製作龍燈的彩紙、彩布,他們就用田裡的稻草,紮成簡易的龍燈,在田頭地角舞動祈福,這也是石城燈彩的雛形,被稱之為「稈龍燈」,也被石城人視為燈彩之王。從此拉開了石城燈彩發展、壯大、繁榮的序幕。
(二)是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
石城燈彩在傳承了部分中原文化藝術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客家先輩經過千百年的探索、研究、發展、創新而形成的客家民間藝術。其中文化藝術元素更多的是來自於客家人生產、生活習俗的生動寫照,來源於客家人求助神靈祈福的美好寄託,來源於客家人慶賀豐收喜事的場景,來源於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從石城燈彩的文化內涵上來講,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宗教祈禱型:源於百姓為祈豐收,求吉祥,斬妖驅魔之典。其特點是情態莊重、紫氣氤氳、舞步高雅、音樂雄渾鏗鏘,藉助於形象燈具開展各類祭禮活動。如:稈龍燈、板橋燈、蛇燈、花燈等燈類,多在此類活動中表演。特別是石城的板橋燈,由一村或數村男丁每人一板五尺長,上擺三盞萁籠燈或花燈,首尾相連繞村串戶走舞,護佑家家平安、年年豐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舞燈隊伍少則數十數百,多則千人狂舞,火龍蜿蜒在村間、地頭、十分壯觀,觀看者無數。
二是生活讚頌型:源於百姓表達自己的勞動生產和生活習俗的方式。其特點是熱情奔放、優雅大方、場景歡快、氣象萬千、令人目不暇接。有直接讚頌勞動的節目《倒採茶》、《船燈》、《車仂燈》等;有讚頌大自然的《荷花燈》、《雲燈》、《鯉魚燈》等;有讚頌習武強身的《循牌馬燈》、《狀元燈》;有讚頌兒童天真活潑的《板凳龍》、《竹馬燈》、《猴子上樹燈》、《雞公燈》;有讚頌喜慶儀式和節目的《龍燈》、《獅燈》等。有讚頌自由如意的《蝴蝶燈》、《麒麟送子燈》和幽默哲理的《鶴蚌燈》等等。
三是時代讚美型:源於人民群眾緊密結合當前的形勢,反映各個不同時期中的思想的燈彩節目。其特點是熱烈歡騰,富於思想,場面壯觀、寓意恰當。觀之令人情感激昂、振憾人心。如有祝賀建國十年的燈彩節目《三杯酒》,為打到「四人幫」而歡呼的燈彩節目《迎春花燈》,有慶祝改革開放人民上小康的《迎燈接福》,有歌頌祖國的燈彩節目《騰飛吧!中國巨龍》。
(三)促進了石城客家燈會的形成和壯大
由於石城燈彩的大發展、大繁榮,促進了石城縣以表演石城燈彩為主的燈會,如雨後春筍那樣的形成和壯大。
石城燈會,是以燈彩為表演形式的燈隊,是在石城客家燈具、舞燈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後,為適應形勢發展和社會需求,而不斷形成的燈彩表演團隊。燈會都是以村落、廟會、姓氏、宗族為單位的自發性民間組織。每個燈會有數十人組成,有一定的基金,供燈隊排練、燈具製作、服裝頭飾、燈片刻印、燈火添制等開支。每個燈會有一至兩名「燈頭」,免費籌備燈隊的各項活動,燈會中其他人員也有具體的分工:
1、燈頭:負責燈彩活動的總管。燈頭必須是當地較富裕或有名望的人家。在準備開展當年活動時,其「燈導」、「燈財」、和「燈事」都在燈頭家裡研究討論開會,吃飯也在燈頭家中。連任、更換均由燈頭自己決定,也可採取公推形式,產生燈頭。
2、燈導:負責當年燈神選擇、指導練習和演出時間長短的安排。對燈具製作、燈火煎制等業務的指導。
3、燈財:負責燈具製作,服裝頭飾添置等錢財準備支付及收錢收物等工作。
4、燈事:「燈事」是「燈頭」的助手。幫助操持帳目和日常事務工作。
5、燈銃:負責打鐵銃迎出專項事務。
6、燈彩表演者:由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視表演不同的燈彩節目決定。
燈會組織的燈彩演出活動,主要是春節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祭神求雨、廟會、宗族姓氏間的重大活動及一些特殊節目,以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為隆重,遍布城鄉各地。正月初一至元宵節出燈當日,白天由燈頭及燈會成員以恭賀新禧為禮節,發送燈片於當地各鄉(鎮)、村、組、宗祠及各家各戶,燈片上書「奉送龍燈一堂」或「奉送茶藍燈一堂」等以燈為名的燈名燈隊字樣。傍晚時分,燈隊連放三響鐵銃,通知出燈開始,然後點亮火把燈具,依次排隊到當地社公、宗祠、神廟等處,進行首場演出。「燈頭」舉雄雞喝彩,眾人高聲應「有」和之,而後殺雞祭祀。在鼓樂聲中,先「打八仙」,隨後舉行燈彩表演。然後,開始進村入戶表演,由燈頭手執萁籠燈前面引路,其次為兩隻排燈,再後是吹打樂隊及燈隊。燈隊兩邊由4至6人舉火照明,弦樂隊壓陣。所到之處,接燈人家在祖宗神位前點燃燈燭香火,並放鞭炮於門口迎接入廳堂,燈隊首先至廚房「打八仙」,而後列隊在廳堂贊禮喝彩,隨後進行燈彩節目表演。表演節目的長短由「燈頭」負責掌握,燈頭一聲哨聲表示燈畢。接燈人家向燈隊贈送煙茶酒和一個紅包作答謝,再燃放鞭炮送出。燈隊再到下一家演出,至當日送出燈片的人家演完為止。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正月十五)結束,然後舉行「謝燈」儀式和宴會。宴會前,全隊人員像演出一樣,到發燈首場演出的地方,進行最後一場演出,然後將燈具在有流水的溪河旁邊烘化(有的燈架留下)並將燈灰掃攏倒入溪河之中。焚燈前要殺雞喝彩,放鞭炮,全體隊員行三鞠躬禮,謂之「謝燈」,禮畢,即返回宴慶。最後將當年收入存入燈會基金,以備來年之用。
除正月初一至元宵節表演外,祭神、求雨、廟會、宗族姓氏間的活動及其它一些特殊節目的燈會組織的燈彩表演,有不同的儀式和喝彩,每個燈會都會嚴格按不同的儀式去執行。由於石城客家燈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發展十分迅速,促進了燈會的迅猛壯大。據一九五六年、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三次普查,全縣140個行政村中,有燈會350多個,這些燈會又進一步促進了石城客家燈彩的創新與繁榮。
石城燈彩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客家文化藝術,具有獨特的客家藝術特質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內涵。值得人們去挖掘、去研究、去發展、去完善、去保護,將石城客家燈彩推向更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溫湧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贛南師大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郵箱;WYQ572708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