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孝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是真善美,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美好品德。
古人對於孝有一種執念,認為孝乃百行之源,萬善之本,已經是一個非常的高度了。除了著名的三綱之中的「父為子綱」,亦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甚至把孝凌駕於子女的婚姻愛情之上,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絕的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最大的犯罪是不孝,這就似乎有些過了。
然後就有些關於孝順的一些過分的故事,聊齋就收錄了一篇《水災》。
故事發生在康熙二十一年,山東大旱,自春到夏,都是赤地無青草。直到六月十三日開始下小雨,老百姓們就準備種莊稼了。到了十八日,開始下大雨,不停歇地下大雨。
一日傍晚,有一老者看見有兩頭牛往山上走,多年經驗,老人告訴村民:「注意啦!大水將至啦!要小心啦!」就挨家挨戶的宣傳,不過,無人理會,大夥談笑風生,該幹嘛幹嘛。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果然,不久,暴雨如注,徹夜不止,漸漸地,大水淹沒平地,房屋……
有一農人把兩孩子扔在家裡,夫妻倆扶著老母親跑到高處避水。站在高處往下看,汪洋一片,淹得透透的。不過這夫妻倆心也夠大的,「並不復念及兒矣」。
水落歸家,村子已經成為廢墟。當他們回家推門,發現家裡有一間屋子完整無缺,兩孩子坐在那兒嬉鬧,一點事也沒有。這就是奇談了,大家都說這大概是就是夫妻感動天地,是二人的「孝報」。
笑話,這種事要是真的有誰這樣模仿一下,可就真正是「笑報」了。
這個故事如果收錄在二十四孝圖,倒不奇怪,畢竟二十四孝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郭巨埋兒」,郭巨這人家道中落,窮的沒飯吃,他老母親就開始減少吃的,省糧食,郭巨就和老婆說,家裡窮,母親都快沒飯吃了,孩子又分掉母親吃的,我們就把孩子埋了吧,省糧食給母親。才把坑挖了二尺,突然挖到一壇黃金,這下好了,有飯吃了,不要埋兒子了,而且罈子上還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這種孝又感動上天了。
《郭巨埋兒》和《水災》這兩故事可謂大同小異,互為媲美,不相伯仲。
但《水災》被蒲松齡記載在《聊齋志異》,卻突然有種陰氣森森,細思極恐的感覺。
當時清王朝急於鞏固統治,控制老百姓思想,大興文字獄,糟粕橫行,荼毒思想,把好端端的正能量的孝被扭曲成這樣的奇怪故事,蒲松齡把這個故事這樣收錄,與鬼故事為伍,就是最大的諷刺與嘲笑。
想想現在,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尊老也要愛幼,百善孝為先。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才是每個人一生最有意義最有正能量最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