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童謠與鄉土文化探底
作者:陶彩忠 發表於:2007年06月25日
地處桂北地區南部的平樂縣陽安、青龍、張家、同安等南部鄉鎮由於歷史、民族、語言等原因,自古以來唱傳著一種奇異、特殊的民間童謠。這些童謠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琅琅爽口的音樂韻味、獨特的語言風格,引起許多民俗和民間文化專家、學者的廣泛興趣。
琅琅童謠 快樂童年
在平樂「土話」童謠中,許多童謠是健康向上、淺顯易懂、貼近生活,寓趣味性、知識性、審美性於一體。這些童謠形式不拘一格,內容上豐富多彩,但都通俗易懂,傳唱起來朗朗上口。在形式上,有的為三個字一行,有的五個字一行,有的七個字一行。但大都是三、五、七字兼用,或三、五,或者三、七兼用,沒有嚴格的韻律,整個童謠隨意流暢,卻富有節奏感。在平樂「土話」最典型區域的青龍鄉,記者多年前曾聽到一位老人隨口吟唱一首名叫《螢火子》的童謠,至今仍記憶猶新:「螢火子,夜夜飛,過嶺背,嶺背有個養牛妹,穿紅衫,穿紅褲,踏死雞仔叫咕跪;花手巾,抹眼淚,洗涼手巾掛門背,洗臉手巾搭門頭;騎頭牛,過嶺頭,騎頭馬,過山埡,山埡有株辣蓼花,吃得老妹嘴椏椏。」
在內容上,平樂「土話」童謠包羅萬象,主要是反映當地勞動人民在勞作、生活以及風土人情。據有關史料記載,平樂「土話」童謠的產生,至少有一千多年歷史。於是,有專家學者稱它是平樂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當地民間生活記錄的「史詩」。如青龍鄉的平西村曾經是"土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這裡曾經"土話"區域民間文藝活動的中心,文化活動非常活躍。童謠《日頭蒸》對這一史實進行就佐證:「日頭蒸,蒸姑歸。姑撐傘,去平西,平西有戲唱,看到不想歸。大個煎餈姑歡喜,小個煎餈姑歡地,去先挑擔是你舅,尾底拿鞋是你姨,你姨梳起龍鳳髻,龍鳳髻眼插金絲。」
此外,如石面山(地名)、夏城(地名)等地的童謠就反映出當地地理環境和群眾的生活狀況:「石面山,水難擔。擔上半嶺桶筘爆,丟脫扁擔摘茶泡。」;「夏城,夏城,大路石子摁死人。到了四月蔴出身,禾篙草兜收起銀。」
在表現手法上,平樂「土話」童謠,採用了許多比喻、誇張、擬人、借代、反覆、設問和興、連、比以及寓言等手法,極具文學性、藝術性、可讀性。《長尾鳳》就極有代表性。
「長尾鳳,尾來長,問你麼日(哪天)討姑娘?大年初一討姑娘。問你麼日(哪天)歸?大年初二歸。擔什麼餈歸?擔油麻糖肚餈歸。掛在麼介(哪裡)上?掛在竹篙頭上,大鷂抓了(一)鬧(即個),老鴉送轉(一)鬧(個)。忘記篩茶老鴉吃,忘記拿凳老鴉坐,老鴉上樹叫呱呱。」該童謠採用擬人、設問的手法,一問一答,使作品生動活潑。《燕子鳥》採用擬人手法,讓燕鳥子刻畫成一個美麗姑娘,也非常有韻味。「燕子鳥,掛門樓。三日不吃飯,四日不梳頭。梳好頭,插好花。吹起鼓手去外家,你外家不認得你,你是平樂姑娘家。」
此外,童謠《月亮蓋》、《雞相打》、《螞蟻公》等大量採用拈連手法。「月亮蓋,蓋光光,油麻蒂,豬仔蟲,山根木,桃子花。狗勒(泥鰍)鰱魚撈(音,和之意)苦瓜。苦瓜苦,炒豬肚。豬肚有個把,打把稱,稱砣高,稱尾底,殺頭大閹雞,閹雞斤半重,要酒要飯送,沒得酒搭爛酒甕。」
「雞相打,外婆來,外婆沒凳坐,坐燈臺,燈臺熱,坐木葉,木葉青,坐江鉗(即螃蟹),江鉗退,踏杈(碓的量詞)碓,碓授(會之意)跌,坐螃蝙(即蝴蝶),螃蝙飛,坐鬧(即個)餈,餈授(會)滅(陷之意),坐鍋鐵,鍋鐵紅,坐條蔥,青蔥斷,坐茶罐,茶罐爛,坐鬧(個)蛋,蛋授(會)臭,坐鬧(個)柚,柚授(會)滾,坐條筍,筍有毛,從蔸禾,禾授(會)睡,坐蔸蓓(棉花),蓓開花,坐上那蔸木樹椏。」
在功能上,有適用於孩子逗樂,通過遊戲認字、學習算術。如童謠《跌跌》和《掌掌》中就是最明顯的。「跌跌,跌弟進園折甘蔗,甘蔗甜,吃半邊,甘蔗淡,吃一擔,甘蔗楂,丟上牆頭開白花,摘朵白花弟不要,弟要金銀獅子花。」
「掌掌,掌元錢,買糖吃,膩頸甜。頸醜貓仔吃脫(完)了,老弟轉歸喊黃天。喊天叫地,喊出兩頭水牛牸(指雌性牛)。公犁田,婆犁地,犁出兩條大紅鯉;公吃頭,婆吃尾,留出中央滿姑娣。」
據記者了解,這兩首童謠,均為大人和小孩逗樂時吟唱。《跌跌》為大人懸空抱著小孩,一邊搖晃飄蕩,一邊吟唱逗樂。優美動聽的吟唱,一起一伏地搖蕩,讓孩子既驚且樂;而《掌掌》則是在大人和小孩擊掌取樂。掌掌相擊,伴隨著「糖」、「貓」、「牛」、「鯉魚」、「公」、「婆」、「姑」等兒童渴望和熟悉的動物和人物,讓孩子在快樂中聯想,在聯想中快樂。而且,兩首童謠字數均由少到多,非常適合幼齡兒童吟唱和接受,堪稱童謠中佳品。
衣冠簡樸古風存
在採訪中,記者有一個奇怪的發現:平樂「土話」童謠中,基本上只能用當地「土話」口語傳唱,很難用標準的書面語形式表現。而一旦要把它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其中音韻、味道就消失貽盡,童謠也就索然無味。例如童謠《日頭蒸》、《雞打架》就比較明顯。其中的「日頭蒸」如果改成了「太陽烈」,「蒸姑歸」的「歸」改為「回」,或者「去先挑擔是你舅,尾底拿鞋是你姨」裡的「去先」改為「前面」,「尾底」改為「後面」等等,就會使作品失去原來的韻味和意境。
說起這些,當地人有時也很難為。原因是由於是口口相傳的,這些「土話」童謠有很多字,只能讀其音而不能寫不出。但該縣文化局副局長歐國林則不以為然。他說,其實如果認真分析研究,那些字是寫得出來的。只不過,這些童謠裡有很多是是古字,或是古代稱呼及本地稱謂。由於不經常用了,人們把它遺忘罷了。比如「土話」中有一個形容人很笨的字音為「shong」,認真研究起來就是北方口語中「熊」,這個「熊」字在平樂其他鄉鎮的口語中已經跟現代「熊」的字音幾乎相似了,而在「土話」典型區域的陽安、青龍鄉則仍然讀「shong」。再如《掌掌》中的「喊出兩頭水牛牸」中的「牛牸」是雌牛之意,但現在很少用這個字了,故而陌生。
文化淵源 根系中原
據有關史料介紹,平樂縣「土話」也叫「百姓」話或「土話」。這種獨特的語種,在南方各地極為少見。這種方言與目前的平樂縣城和北部鄉鎮居民通用的語言——「官語」(西南官話語系)大相逕庭。與兩廣的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湘方言等南方語種均無聯繫。這種方言的範圍不大,在平樂縣只有陽安、青龍、張家、同安的大部份以及源頭、二塘、橋亭鄉的一部份人口使用,使用範圍方圓不足二十公裡。在這些地區又以陶、李、莫、翟、賓、歐姓的語言為正宗。那麼,為何偏偏在這南國一隅有這種獨特的語種呢?這是方言研究中的一個不解之謎。
根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平樂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從山東遷至而來的。始祖陶英系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後裔。進士出身,唐昭宗時立戰功奉命職守青州府,後升兵部侍郎封太尉。唐天佑2年(公元905年)昭州發生動亂。時任山東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梁(平樂縣李氏家門始祖),受朝庭封為徵南大將軍,率莫、翟、賓等將校遠徵昭州(平樂)。大軍兵不刃血,平定了動亂。唐天佑4年(公元907年),朝庭變故,朱溫易唐為梁。陶李將士不願為梁作臣,遂辭官解甲歸田,隱居於昭州南部的"蓮塘村"(今陽安鄉的陶村),成為平樂這個嶺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規模的中原移民。此後,五姓人家相互聯姻,世代繁衍。他們從北方帶來的語言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來,經與當地語言的相互同化,並經歷史演變而形成現在獨特的地方語言。這種語言由於以北方漢民族語言為基礎,因而保留了許多古音、古字。明朝之後,隨著"西南官話"在官場、商場的普遍應用,這種語言也就只在普通百姓中保留下來。由此看來,在平樂「土話」中古字、古語成份較多,古風猶存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已退休在家的原青龍鄉平西小學校長莫際吉近年來一直從事「土話」童謠的研究工作,他介紹的一首題為《狗吠松》童謠就很有古風味道。「狗吠松,松下你爺尾底(意指:後面)衝,得見你爺騎馬去,得見你爺騎馬歸,掃淨前庭爺下馬,銅盆倒水爺洗腳,蠟燭點燈爺尋鞋。大嫂進房舀燒酒,二嫂進戶房趕雞公,雞公飛上桃子樹,打爛桃花滿地紅……」
莫校長認為,這首童謠就很有藝術性和思想性,從語言風格來看,古樸而質麗,很有魏晉時期的古詩語言特點,但其意境非常美麗。讀完這首童謠,一幅美麗、和諧的農家生活水彩畫便不禁浮上心頭:一家山村農舍,一個小孩和狗從在農家門口,守候著爺爺回來。隨著一陣狗吠聲,爺爺騎著馬回來了。兒孫們掃淨庭院服侍著爺爺下馬,打水給爺爺洗腳,媳婦們趕忙殺雞打酒……古樸、純厚的民風躍然紙上,給人以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啟迪。
童謠與鄉土文化發揚光大任重道遠
活潑、詼諧、幽默的童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為混沌、懵懂的童年開啟了智慧的鑰匙,用快樂點綴了純真、無瑕的少年歲月。許多曾經生長在「土話」區域的「本地人」,如今說起這些童謠對自己的文化薰陶、感染以及給自己童年帶來的愉悅、啟迪,仍然記憶猶新,讚不絕口。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眾多的童謠一樣,平樂「土話」童謠也正面臨著"絕唱"的邊緣。在充斥著網絡文學和快餐文化的今天,特別是近年來新穎刺激的電子玩具和灰色惡搞的網絡童謠的衝擊,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逞消亡式流失。據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平樂「土話」童謠尚有100多首,由於沒人整理,如今流傳下來已不足30首,而且現在的30歲以下年輕人已基本不會吟唱。
幸慶的是,人們在感嘆和惋惜中開始重新審視和關注了,並著手搶救式保護措施。在採訪中,記者得知平樂縣文化部門開始意識地整理和開發這些文化瑰寶的重大意義所在。在青龍鄉,一個以「月亮山」命名的「民間文藝團」於今年5月正式成立,該文工團由20多名當地業餘民間藝人自發組建,以整理和開發、包裝當地「土話」童謠、民間故事、戲劇等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為主要己任。目前,已整理、發掘,排練出一批文藝節目,在當地群眾中演出,頗受當地群眾歡迎。而縣文化館也正在籌劃一系列保護、整理本地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活動。該縣文化館館長姚庭對記者說,平樂縣文化部門目前的發展思路很明確,平樂文化藝術工作要出精品,就必須從民族、地域中找出差異性,並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他說:「在今年的《灕江之聲》匯演中,平樂就準備開發、創作出一批包括"土話"童謠、平樂民間故事、舞蹈為內容的文藝作品展現給廣大的觀眾,讓這些傳統文化瑰寶發出它應有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