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錫金,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古時中國稱之為哲孟雄,遠在公元7世紀時,哲孟雄就是吐蕃國的一部分。從公元7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1200年一直是西藏的領地。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9世紀時,雖然中央政府並未直接統治,但是一直向西藏的拉薩地方政府進貢的,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
在現代國際社會確立以前,國際規則混亂不堪,大國吞併小國,強國滅弱國經常發生,比如德、俄三次劃分波蘭,比如蘇聯強行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但是二戰以後,隨著雅爾達體系的確立,少有滅國或者吞併他國的事情發生,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會遭到全世界的制裁,比如俄羅斯強行吞併了克裡米亞、喬治亞的北奧塞梯等,就遭受了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
但是也有一個例外,竟然得到了美蘇兩個大國的默許,這就是印度在1975年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吞併錫金。
先說說印度為何要吞併印度?
印度自英國手中獨立後,一直以南亞次大陸的主人自居,總想著稱霸印度洋地區。但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其北側,而且地勢高聳,可以俯瞰整個印度半島,因此印度對此十分懼怕。
更嚴重的是,印度獨立時候被分為兩部分,東部的領土緊靠一條只有20公裡寬的西裡古裡走廊連接。錫金正位於西裡古裡走廊的最狹窄處,一旦北方的大國經錫金南下可以輕而易舉地掐斷印度的東部各邦與印度本土的聯繫,而且東部的各邦一直存在這反政府的武裝組織,在鬧獨立。一旦出現上述的情況,巴鐵再西部陳兵,整個印度都有可能分崩離析,可以說錫金對於印度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生死存亡。
印度是如何吞併錫金的?
印度吞併錫金要從英國殖民印度開始,英國佔領印度後,同樣也是為了確保印度的安全,不斷地向北進行擴張,錫金成為了英國的目標。於是在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二戰後印巴分治獨立,印度雖然沒繼承完整的印度半島,但是卻繼承了英國的殖民思想。
1947年印度剛剛獨立,便在當年與錫金籤訂了《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向錫金派專員。1949年甚至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可以說印度吞併錫金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1950年強迫錫金籤訂了《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從此錫金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對錫金的內政外交前面控制。
錫金人民也曾經反抗,在1968年錫金首都甘託克發生反印的遊行示威,要求廢除印錫不平等條約,但是這些都是徒勞的。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託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籤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王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隨後廢黜錫金國王,正式吞併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的國王流亡美國,2003年中國承認了錫金是印度的領土,最後一個承認錫金的國家也放棄了他。
據說印度為了安撫錫金人民的情緒,每年都會撥出大筆資金對錫金進行補貼,這樣錫金人民的生活水準竟然高於周邊地區,導致錫金人民越來越認同印度了,復國獨立已經不可能了。
印度吞併錫金的國際局勢?
70年代,美蘇爭霸正是熱火朝天,美國陷入越南戰爭,在爭霸中落於下風,因此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改善。蘇聯正處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處處針對美國,不斷的擴張,美蘇之間劍拔弩張。
對於印度,美蘇都在極力拉攏,尤其是蘇聯一直想往印度洋擴張,更不願意得罪印度,錫金這個彈丸之地,只有對中印有重要戰略價值,對於美蘇而言毫無意義。這兩個大國自然都不願意插手錫金局勢,雖然蘇聯當時也譴責了印度這種行為,但是始終沒有實際的行動。而中國正處在十年特殊時期,無暇顧及錫金,所以也只是表達了口頭的譴責。於是超級大國美蘇都表明了默認,其他國家更不願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