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中國市場,德企將投資數百萬來華建廠!默克爾:減少依賴中國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金十數據

據外媒11月19日報導,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Hahn Automation表示,當下該公司十分看重中國這一充滿消費潛力的市場,預計在未來三年裡將投資數以百萬歐元在中國蓋新廠。

為了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Hahn Automation還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中國的營收比重提高至25%(目前我國佔該公司營收比重為10%)。

除了上述德企,此前德國30大集團阿迪達斯、戴姆勒、西門子等知名國際企業也發聲表示看好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然而,近段時間以來,「未來如何看待中國市場」這一問題在德國內部卻產生了分歧。

據觀察者網10月21日報導,當月1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亞太會議上指出,目前在德國對亞洲的出口中,約有75%銷往東亞,其中一半銷往中國市場。基於此,她認為,德國企業應該努力實現合作多元化,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在亞太地區贏得中國以外的新市場。

今年9月,德國政府更是發布了一份指導文件,正式推出「印太政策」(Indo-Pacific Policy)。但有分析認為,上述觀點在短時間內並沒有可行性,要知道中國近年來已成為德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市場在德國總體出口中的佔比較去年同期上升1個百分點至8%。而德國還在考慮如何看待中國市場時,該國正受到第二波新冠疫情的衝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德國經濟預計將創紀錄地萎縮6%;而中國則將是今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幅預計為1.9%。

回歸到德國未來將要如何看待中國市場這一問題上,可以說,在經濟陷入萎靡之際,德國獲許還須抓住中國經濟強勢復甦這一絕佳機遇,以減少該國的經濟損失。

文 | 林妙瓊 題 | 徐曉冰 圖|盧文祥 審 |陸爍宜

相關焦點

  • 默克爾敦促勿過度依賴中國,德國車企的回應很真實
    最近,德國內部對於這一問題產生分歧:政界呼籲企業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但德國車企表示,這實在是做不到啊!綜合路透社和德媒報導,當地時間10月1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亞太會議上指出,德國經濟界的投資和出口要減少對中國依賴。
  • 默克爾剛對華表態,德企就曝出中國一個好消息!普京早已亮明態度
    據路透社11月30日消息,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表示,歐洲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必須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但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重要性,總會存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的權衡。報導稱,默克爾在當天的一次線上會議上發表了上述講話。
  • 德企依賴中國,但有一點我國必須提高警惕
    德國工業自動化公司瞄準了中國市場。未來3年,這家中型企業計劃在中國投資數百萬歐元。今年疫情中,中國的經濟比其他國家更快地從新冠危機中恢復,該公司從中受益不少。該企業執行長弗蘭克康拉德談到投資初衷時表示:」如果想在中國市場發展,就得在當地生產,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把在中國的銷售額提高到25%「.雖然中國經濟的復甦對於像這樣的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德國政府並沒有忽略風險和副作用。受疫情影響,對中國的依賴不斷增加。貿易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德國的願望又是一件難以達成的目標。
  • 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德企在江蘇布局新興領域
    中新社蘇州6月23日電 (周建琳)23日來自江蘇太倉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16個德國項目備案立項增資擴產,註冊外資超8500萬美元,已與去年全年德企註冊數持平;項目到帳7250萬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德企到帳數。
  • 中企求解駝奶:「一帶一路」建廠 中國市場上架
    大慶金土地節水工程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天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張鵬 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7日訊(記者 廖一帆)隨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越來越多中企踏上海外建廠、返銷中國的發展路徑。
  • 「『多虧了中國才變更好』:德國企業在復甦巨人身上加倍下注」
    來源:環球時報「『多虧了中國才變更好』:德國企業在復甦巨人身上加倍下注。」11月18日,路透社刊文指出,在中國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擺脫疫情、經濟復甦的情況下,德企對中國市場可謂「野心勃勃」。而德企在中國加大投資,增加對中國依賴程度的做法,讓琢磨推動「貿易關係多元化」的默克爾政府更難辦了。英媒文章也幫後者感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 1757家在華日企撤離?中國回應:站不住腳!近20000日本人才來華
    近期,國家發改委重要人士對外表示,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超42%,即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零售市場。正是看重中國潛在的龐大市場,各國企業也紛紛來華布局,然而,今年卻有「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離」的不實消息傳出,對此,剛剛中國也回應了。1757家在華日企排隊撤離?
  • 德國三大車企發力電動化數位化轉型 看好中國市場
    截至當地時間4日,德國三大車企大眾、寶馬、戴姆勒均公布了未來5年內加速電動化和數位化轉型的重點投資和發展計劃。
  • 德國企業:投資中國你永遠不會虧
    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也表示,現在的德國不論是在經濟投資還是出口上都對中國高度依賴,儘管其表達了希望減少依賴的想法,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8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報導了當前德國企業正在做的事:加倍在中國的投資。
  • 默克爾沒想到,一篇肯定中國的文章竟然在德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德國國內的反對聲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德國人並不是因為反對默克爾實施的政策,而是被一篇德媒刊登的文章所帶動。這篇11月中旬刊登的文章,指出不少德國企業都加大了對華的投資力度,包括建設工程、拓展業務等等。然而,這篇文章卻被類似CIA炒作的「中國威脅論」在德國境內迅速火爆,猶如顏色革命一般,德國的反對者上到議會下到民間都提出了「要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要讓德國人拿回自己的工作崗位」等言論。這種反對的聲音相信默克爾一定想不到,自己的計劃被打亂,因為這篇文章描述的相對客觀,反對者口中的言論那更是子虛烏有。若是她卸任之後,反對者擔任總理,或許真的會破壞她的政治遺產,德國的未來也將變得無法預測。
  • 又一日企突然關門,1500員工面臨失業,日本推進「去中國化」?
    這家日本企業創立於1955年,業務遍布全球多個國家,早在1991年就進入中國市場,在汕頭成立了華建電子廠。目前,在中國多個城市都設有工廠。 據了解,升龍科技在9月份還獲得深圳市政府的54萬元補助,沒想到2個月後卻停產關閉,工廠的約1500名員工將面臨著失業。 這並不是村田關閉的第一家在華工廠,在2019年12月就關閉了華建電子和華鉅科技兩家子公司,華建電子是村田進入中國的第一家工廠。關閉的原因都是因為訂單減少,經營困難。
  • 默克爾也沒有想到:一篇「肯定中國」的文章,在德引起軒然大波
    德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引發擔憂 11月中旬有德媒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指出不少在華德國企業都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包括建設工廠,在當地拓展業務和市場份額等等,不過這樣的報導卻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 「避風港」效應顯現 外資車企蜂擁而至加大投資
    與國內車市的快速回暖相比,海外汽車市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近日,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歐洲10月份新車銷量為95.36萬輛,同比下降7.8%。至此,歐洲新車銷量前10個月同比下降26.8%。與此同時,美國及日本10月車市雖有反彈,但是第三季度仍然為負增長。以大眾和豐田所代表的德系和日系品牌,再次顯示出依賴中國市場的特性。
  • 3月就給中國領導人打電話搞口罩?德媒盛讚默克爾,美國人酸了
    根據多家德國媒體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在3月時曾為了解決德國口罩不足的問題,直接給中國領導人去了電話,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中國將給德國提供數千萬的口罩。最初報導此事的是德國版的「商業內幕」網站。根據中國新華社的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在3月25日與中國領導人有過一次通話。但尚不知德國媒體指的是不是這次通話。德國一臺也在其一篇名為「默克爾讓一切變得可能」的報導中介紹說,根據雙方的協議,給德國提供口罩的將是中國的國企,因為這些企業不僅能保障很高的產能和質量,價格也很合理。
  • 商務部闢謠「日企排隊撤出中國」:日企在外投資多為新增項目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商務部闢謠「日企排隊撤出中國」:日企在外投資多為新增項目12月10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一段時間以來,有大批日本企業排隊撤出中國的傳聞。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資企業的調查顯示,所謂「大批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在華日企的調查報告來看,2015-2019年,在華日企擴大、維持和縮小在華業務的比例基本保持穩定,其中計劃縮小在華業務的企業佔比較小。除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8.8%外,2016-2019年均在5%至5.4%之間。
  • 利樂公司:投資7億呼市建廠,中國市場是創新源泉
    最大年產能100億個封蓋、總投資7億元、半年建成投產……近日,國際食品加工和包裝解決方案企業、瑞典企業利樂公司,在呼和浩特投資建設其全球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動化封蓋工廠。該工廠是該公司在中國投資建設的首個封蓋廠,此前的封蓋產品均由海外進口。
  • 投資12億,日本巨頭來華新建工廠!曾因競爭不利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來源:金十數據據日經中文網7月17日報導,日本乳業巨頭明治公司將投資18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在中國建立用於生產和銷售牛奶、糕點等食品的公司。據悉,該工廠將於2021年上半年開工建設,2023年投產。
  • 印企「大金主」走了:中國對印度投資連續3年下降
    疫情前,由於"經濟增長神話"的美譽,印度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海外資本青睞,中資也不例外,統計顯示,過去20年間,中企對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佔比呈上升趨勢。但近幾年,由於種種原因,中資對印度市場的興趣逐漸下降。大降54%!
  • 87家日企獲日本政府700億資金補貼,要將企業搬離中國!
    據了解,美國和日本,甚至包括一些歐洲發達國家,之所以做出同樣的決定,主要是因為想減少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就拿這次公共衛生事件來說,幾乎全球各國都要從中國進口口罩和呼吸機以及各類醫療衛生物資。試問,口罩和呼吸機算高科技產品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些東西,在很多發達國家的眼中,其實就是低附加值的商品,因此不願意生產,只依賴進口。但是這次事件,讓很多國家看到了這種太過依賴進口的弊端。因此,他們決定改變,或者說是改革。而第一步,就是呼籲本國企業從中國撤離。
  • 商用車市場「巨變」前夜 斯堪尼亞中國獨資建廠 或對自主品牌形成...
    「斯堪尼亞在中國市場競爭力顯然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並將極大促進中國卡車製造業的全面提升。」一位重卡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國產後,斯堪尼亞的價格肯定會降低,對自主品牌來說,有點像特斯拉國產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