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番薯、煨番薯、番薯宴……這個月吃貨來從化就有口福了。11月27日,廣州從化區良口鎮第十屆高山番薯美食節在良口鎮達溪村開幕,活動持續至12月27日,為期一個月。
本次番薯美食節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線下,現場銷售高山番薯、葡萄、靈芝、火龍果、砂糖橘、蜂蜜、菜乾、腊味等農副產品,現場還提供挖番薯體驗、展示老牛犁地的農作場面,還能體驗土法煨番薯的樂趣。線上,依託從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直播間的布局,通過直播平臺現場銷售從化特色農副產品,拓寬從化農副產品在線上線下的消費渠道,讓特色農產品搭上直播快車送達全國千家萬戶。
獨天獨厚
高山番薯品質優良受追捧
在達溪村的田間,滿地的藤蔓下,一堆堆飽滿的番薯破土而出。村民陳桂嫻手拿著一條黃皮白肉、細長身形的番薯展示,只見他把番薯攔腰掰斷,番薯通體乳白色,「這番薯吃起來格外粉香可口,入口時還能品味到淡淡的蜂蜜味。」據了解,良口鎮全年番薯種植面積2895畝,產量4455噸。其中,秋收種植面積為1997畝,產量預計達3072噸。主要有白心薯、黃心薯、紫心薯、花心薯、一品紅番薯等品種。其中深受廣大遊客熱愛的紫心薯又稱「蜂蜜味」番薯,咬上一口唇齒留香,細嚼回味之餘,還有甘甜的蜂蜜味道縈繞口中;白心薯又稱慄子番薯,是被譽為番薯中的貴族,是番薯界的名貴品種。「慄子番薯」色澤鮮亮,表皮呈桃紅色,形狀以瘦長居多,個頭不大,烤出來的慄子番薯比一般的番薯要甜,口感很接近板慄,而且跟一般番薯最大的不同是裡面不帶筋,口感更粉嫩。
番薯種植與土壤、氣候條件密不可分,良口鎮高山番薯主要種植在良口鎮達溪村、合群村、赤樹村、和豐村及團豐村等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泥土鬆軟的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高山番薯的優良品質。
目前,番薯美食節已經成為從化一張特色農產品名片,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也為這裡帶來了龐大的人流和商機。「小時候,番薯是我們的食糧,後來大家都以種植水稻為生,沒想到這些年村內的番薯打出名堂,受到很多遊客歡迎,所以大家紛紛自發又種起了番薯創收。」陳桂嫻告訴記者,「尤其到了周末,特別多遊客來到這裡,基本上我們的番薯都很暢銷,有時候我們擺在門口準備拿來曬番薯幹的餘貨都被人掃空呢。」
以節為媒
帶動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眾所周知,從化是大灣區後花園,69%的森林覆蓋率,青山疊翠,180多個湖泊碧波蕩漾,珍稀小蘇打溫泉聞名於世,荔枝等瓜果四季飄香。
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美麗鄉村處處煥發生機。遊客在品嘗高山番薯美食的同時,可以到達溪村、合群村、團豐村、和豐村等番薯產地進行農耕體驗,也可到碧水灣、文軒苑、崴格詩、都喜泰麗、卓思道等周邊溫泉酒店享受世界珍稀溫泉,消除一天疲勞;還可以到周邊景區千瀧溝大瀑布、溪頭旅遊村、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遊玩。
以節為媒,通過特色農產品串聯特色小鎮品美食、遊鄉村,打開全域旅遊的新格局。
生態設計小鎮通過盤活廢舊農貿市場等鄉村閒置資源,不新增1平方米建設用地,僅用89天便順利完成,獲得公眾關注。小鎮鴨洞河經過一期微改造,讓河居詩意再現於綠水青山間。小鎮已入駐84家企業,形成生態設計產業集群,並配套了上水設計酒店等。
米埗小鎮是藏匿在山水間的桃花源。金黃稻田旁、清澈溪水畔,鱗次櫛比的嶺南風格民居散落其中,匯聚成一片獨特的鄉村景致。小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成立全省首家以民宿產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盤活鄉村「沉睡」資源,讓過去漸漸淡忘的嶺南傳統民居又回來了。
藍天白雲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成片的茶花隨風搖曳……這是畫亦是詩,也是阿婆六茶花小鎮一幅幅美麗的現實圖景。阿婆六茶花小鎮海拔達730米,是目前廣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阿婆六茶花小鎮核心區域的茶花谷以種植茶花為主,輔以木蘭、杜鵑、玉堂春等,園區已種植國內外知名珍貴茶花品種600多種,總數量近4萬株,做到一年四季有花開,一年四季有花賞。
溪頭徒步小鎮以戶外拓展為特色,依託登山徒步道、親水綠道、溪頭古巷、廣州第三高山黃茶園、聯溪水庫、三華李、竹林等原生態景區和產業資源,傾力打造以「看得見碧水青山,記得住美麗鄉愁」為理念,建設以「共享、共建、共生」為特色內涵的國家級鄉村旅遊勝地。
良口鎮有關負責人表示,舉辦多年的番薯美食節廣受遊客好評。通過集遊、住、購、吃於一體的活動,全面展示從化農業農村發展成果,進一步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全面振興注入更強勁的內生動力。
【南方+記者】 朱偉良
【從化區融媒體中心】黃利誼 李曉彤
【作者】 朱偉良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