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佳節

2021-02-25 七點感悟

元宵節(別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英文名: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日期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它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該節日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 上元節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花燈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裡扎一小棚,棚裡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徵意義。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裡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鬧元宵的大街
傳說唐太宗 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 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 牛郎織女、 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 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元宵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 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 《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2]。」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 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範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 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餘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 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 情人節」。

元宵燈謎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有一年元宵節, 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 《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元宵燈聯

元宵張燈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宵燈籠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 賈似道的人鎮守 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裡小紅樓。」據說,此聯為中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 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徵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 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猜燈謎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 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 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 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 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 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 舞龍、舞獅等遊戲。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 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 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耍龍燈

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 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 張衡的《 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 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 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走百病

「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佔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餵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節日食俗

元宵元宵節,家家戶戶自製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 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 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 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襄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麵皮而言,就有江米麵、粘 高梁面、黃米麵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相關詩詞

(隋) 隋煬帝《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唐)蘇味道 《 正月十五日夜》

(唐)崔液 《 上元夜》

(唐)盧照鄰 《 十五夜觀燈》

(唐) 張祜 《 正月十五夜燈》

(唐)李商隱 《正月十五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宋)姜白石 詩曰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宋)姜白石 詩曰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註:珍品這裡指元宵)

(宋)辛棄疾 《 青玉案·元夕》

(宋)歐陽修(一說 朱淑真)《 生查子·元夕》

(元)元好問《 京都元夕》

(元)失名《折桂令·元宵 》

(明)李夢陽《 汴京元夕》

(明)唐寅《 元宵》

(清)董舜民《元夜踏燈》

(清) 符曾《 上元竹枝詞》

(明)唐順之《元夕影永冰燈》

(清)丘逢甲《 元夕無月》

侯置 《 踏莎行》

張孝祥 《 柳梢青》

民間歌謠

閩南歌謠 《元宵月正圓》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裡,了卻兩岸長相思。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經典燈謎

最早的一條完整的燈謎

謎面: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打一詞)謎底:絕妙好辭


最長的燈謎

謎面:把《鄭板橋全集》一書拆成散頁,一一張貼。(打《三國演義》中兩個人名)謎底:鄭文、費觀

最短的燈謎

謎面不著一字。(打一中草藥名。)謎底:白芷(紙)

最家常的燈謎

謎面:前面來只船,舵手在上邊,來時下小雨,走後路已幹(打一日常用品)謎底:熨鬥

最好笑的燈謎

謎面:臭豆腐(打一歌手)謎底:莫文蔚

最具國際化的燈謎

謎面:索馬利亞難民大戰楊貴妃(打一成語)謎底:骨肉相殘

最難猜的燈謎

謎面:無邊落木蕭蕭下。(打一個字)謎底:日

最一語雙關的燈謎

謎面:天運人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因何鎮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不同。(打一個物件)謎底:算盤

最簡單的燈謎

謎面:一加一(打一字)謎底:王

最寂寞的燈謎

謎面:春雨連綿妻獨宿(打一字)謎底:一

經典故事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佔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裡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經典名人

1.漢文帝:下令將 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的人。

2.漢明帝: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3.漢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導者。

4. 東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節裡最浪漫的人。

5. 楊素:破鏡終重圓,成人之美的人。

6.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元宵節裡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8.朱元璋:狂殺一條街,元宵節裡最兇殘的皇帝。

9.賈似道:第一個製作燈聯的人。

10.袁世凱:害怕袁消,將元宵節兩易其名的人。

節日傳說

點彩燈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 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 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 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 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 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 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佔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佔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 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 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 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 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 袁世凱篡奪了 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闢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弔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七點感悟來自媒體平臺消息,雖非官方,但精選細挑,給你帶來心靈的洗禮

點擊右上分享到:QQ空間朋友圈

點擊查看資料,免費關注

相關焦點

  • 恭祝元宵節佳節快樂!
    歲歲年年有期盼,思念給你不曾變,元宵佳節祈團圓,願你好夢樣樣圓,帶著祝福來會面,心心相連手相牽,邁著大步走向前,祝你天天大賺錢,元宵快樂。  3. 元宵節到了,送你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湯圓。圓圓的夢,圓圓的思念,圓圓的祝福,圓圓的生活。祝你生活圓圓,夢圓圓,日子圓圓,願望圓圓。元宵節快樂。  4.
  • 吃在元宵 鬧在元宵 愛在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其切成小塊,蘸水後在糯米粉中反覆滾圓至大小合適,它的表面是幹的。湯圓的口感比元宵細膩爽滑,外皮顏色和餡料選擇更加豐富。此外,元宵更適合現做現吃,售賣的元宵更多是應季食品;湯圓因製作相對簡單、便於保存,市場上一年四季均有銷售。北方人喜食元宵,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煮元宵的五個訣竅: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裡外易熟)、開水下、文火煮、點冷水、勤換湯。
  • 【精彩元宵】元宵於心
    正月初八,動了小手術,行動不便當,己亥元宵,獨自在家。窗外安平橋畔,人流如鯽,隱約可見三裡街鋪天蓋地的花燈。瑞光塔方位傳來一波波的鞭炮聲。那該是古鎮傳統「攻炮城」民俗吧,或說,這是因明末鄭成功攻打城池而傳,或說是因宋時朱松逗兒子朱熹而設。倘若年少時,定然引經據典,與他人喋喋而喋喋。古稀了,卻釋然,陶然。
  • 明日之後元宵怎麼做 元宵食料包在哪裡
    《明日之後》元宵活動元宵食料包怎麼獲得?元宵怎麼做?元宵活動已經開始啦,在明日之後的活動裡我們需要尋找元宵食料包製作元宵,很多小夥伴不清楚怎麼獲得食料包也不知道元宵的配方是什麼,一起來和小編看看明日之後元宵怎麼製作吧~
  • 2021元宵節祝福語,祝您元宵快樂!
    3、元宵到,送你一個彩燈,紅色代表開心,綠色代表幸福,黃色代表夢想,藍色代表思念,橙色代表寄託,紫色代表希望,青色代表吉祥,願繪出你四季的安康!4、正月十五的祝願,是熱氣騰騰元宵中最為濃香的甘甜;正月十五的祈盼,是寂靜池塘裡最為鮮豔的那朵蓮;正月十五的惦念,是過元宵節的時候,想起你,希望看到你幸福的笑顏!
  • 元宵,圓滿.
    元宵在我國由來已久,元宵節食元宵取月圓人團圓之意。據記載,唐宋時的「油錘」是最初的元宵。宋代《歲時雜紀 》中說: 「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這裡的「焦錘」就是「油錘」。元代陶宗儀輯《說郛》諸食譜中也有「上元油錘」的記載。
  • 日圓,月圓,元宵圓 | 元宵詩詞大全
    元宵(湯圓)真好吃啊!元宵節詩詞大全,走進唐詩宋詞過元宵!屈指數元宵,燈火堪行樂。歸去來(宋)柳永初過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緒。燈月闌珊嬉遊處。遊盡、厭歡聚。憑仗如花女。持杯謝、酒朋詩侶。餘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罷、且歸去。
  • 蒲公英幼兒園 · 2017慶元宵「元宵花燈喜樂會」
    元宵活動如此精彩,寶爸寶媽和寶寶們跟隨蒲公英幼教集團一起鬧元宵吧!      大紅燈籠高高掛,活動之前老師們緊鑼密鼓的張羅活動會場      「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元宵童謠情,朗朗上口的兒歌聲聲入耳,喜迎元宵節~
  • 2020央視元宵晚會最新節目單陣容/各大衛視元宵晚會看點 央視元宵...
    2020央視元宵晚會開播在即,2020央視元宵晚會取消觀眾設置是怎麼回事?網傳一份央視元宵晚會節目單,及各大衛視元宵晚會看點都有哪些?據消息稱,今年央視元宵晚會,從主題、風格、內容、陣容等多方面,與往年相比做出了重大調整。
  • 元宵佳節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 正月十五——慶元宵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2月25日消息,又到元宵賞月時。天文科普專家提醒,日落一小時後和子夜前後皆是賞月好時機。天文預報顯示,今年元宵節的元宵月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最圓時刻(望)出現在27日16時17分。
  • 有了這份元宵美食清單,再也不愁元宵吃什麼!
    大家好我是等著吃元宵過元宵節的小飛魚明天就是元宵節不知道各地的小夥伴都準備怎麼過呢
  • 【我們的節日·元宵】正月十五月圓,歡歡喜喜鬧元宵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舞獅子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 元宵節裡滾元宵!
    第一天元宵的皮兒磊磊叔叔說:元宵的皮兒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可是,糯米是一粒粒的,怎麼才能變成糯米粉呢?石磨磨出了糯米漿,粉碎機打出了糯米粉,大家看一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石磨和粉碎機這兩種工具有什麼共同之處呢?第二天元宵餡兒今年元宵採用紅豆餡和綠豆餡。一粒粒的豆子怎樣才能變成細膩香甜的元宵餡兒呢?
  • 歡度元宵的手抄報
    元宵節的句子  元宵,月圓,人團圓;爆竹,煙花,慶和諧;觀燈,賞月,幸福連;舞龍,舞獅,保平安;簡訊,祝福,送與你;願你,元宵,快樂伴。  元宵節,大團圓,團圓日,要聚餐,發簡訊,說菜單,幸福茶,如意餅,八寶飯,甜湯圓,平安果,吉祥魚,歡樂糕,順心湯,大餐齊備,一定要吃哦!
  • 《元宵佳節的故事》寫在海豐大型元宵綜藝晚會前夕的故事
    經東方朔了解後,原來這個人名叫元宵,家裡尚有父母姐妹,進宮後更也見不到家人而傷心未能盡孝,故想自殺。東方朔說火神喜吃湯圓,宮女中不是有個叫元宵的經常煮湯圓給皇上吃嗎?皇上可叫元宵與百姓煮好湯圓迎候火神,並在城裡掛花燈,點鞭炮,燃放煙火,像城裡失火一樣,這樣可瞞過玉皇上帝,玉皇以為宮闕起火了,可保無事。
  • 全國首發元宵姑娘微表情,元宵姑娘萌萌噠!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 元宵特輯|萬家燈火元宵鬧,一碗湯圓銳氣盈
    你們那裡,都是怎麼過元宵的呢?下面跟隨小編看看以下幾個地區是如何歡度元宵節的吧!①北京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
  • [元宵節]湯圓與元宵
    冬至吃湯圓,元宵也吃湯圓?
  • 元宵節古詩詞大全
    元宵乞汝閒幾日,元宵過後種田忙。雜題上元竹枝詞三首明·王彥泓風雨元宵意倍傷,畫襜低拜掃晴娘。若教掃得天邊雨,為掃離人淚兩行。元宵燈宋代:王邁元宵燈火出遊敖,鬥巧爭妍照彩鰲。官府只知行樂好,誰知點點是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