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教練在每次比賽前說,不要懼怕偉大,有些人生得偉大,有些人成就偉大,有些人則被偉大所信任。我想今天我們成就為偉大的機會就是讓你參加。」——足球尤物
你瞧,這就是體育運動對「偉大」最好之闡釋。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有關足球與愛情的電影。
2019年1月14日,在飛往廈門大學的飛機上,看到了一部電影,名字叫《足球尤物》。本來講完學,立即寫一寫這部影片的感受。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抽出時間。
打開的時候,以為是足球寶貝,就是球員的太太團。看了一會,才知道是足球和愛情的故事。
觀看時,總覺得一絲熟悉。影片的女主角是薇奧拉,她哥哥是塞巴斯蒂安,還有校花奧莉維亞。哦,突然想起來了,這對兄妹和校花是莎士比亞寫得《第十二夜》的劇本人物,連其他人物如託比、安德魯都是同樣的名字。男主角杜克跟原劇中的奧西諾是同樣的角色設定,都是瘋狂的喜歡奧利維亞。
影片與莎劇中,薇奧拉都是女扮男,一個是足球運動員,一個是淨了身的傳童。
原著雖然讀起來有點費神,但劇情很簡單,就是公爵愛伯爵小姐,伯爵小姐愛公爵的侍從,侍從愛公爵。而這個侍從就是女扮男裝的薇奧拉。影片劇情亦是如此,就是《第十二夜》的翻拍。
用原著的話就是「假如只是我這一身僭妄的男裝阻礙了我們彼此的歡欣,那麼等一切關於地點、時間、遭遇的枝節完全銜接,證明我確是薇奧拉之後,再擁抱我吧。」
完全銜接的關鍵人物是薇奧拉的哥哥西巴斯辛。結局很圓滿,薇奧拉與公爵結婚,哥哥西巴斯辛與伯爵小姐結婚。
《足球尤物》其實就是現代版莎士比亞愛情劇,只不過主題成了足球與愛情。愛情真是個好東西,在文學藝術中都是靈魂般的存在。缺失了愛情的影片,就失去了魂魄。
美國大片和影視劇中,愛情往往是主線,其中糾纏的是親情,英雄救美人的套路,卻讓人在刺激中感覺很溫馨。中國影視裡邊的愛情就是苦情,往往比較悽慘,不是死去活來,就是玉石俱焚的,看得讓人揪心。
《流浪地球》中,我以為會有愛情的主線,結果親情、兄妹情成了關鍵。那個可有可無的韓朵朵,成了影片中最大的敗筆。
吳孟達對韓朵朵的回憶,讓我想起了《紅燈記》:「沒有。孩子,咱們祖孫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陳,我姓李,你爹他姓張!十七年風雨狂怕談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剛,幾次要談我口難張。」
頭腦中突然冒出來的場景,對應上了吳孟達和李奶奶。頓時就感覺一下子意興闌珊,索然無味了。
我一直有個觀點,愛情與親情,愛情一定是戰勝親情的。愛情來源於人的本能,是性的驅使。當奧麗維婭問他(奧西諾)怎樣愛著我呢?薇奧拉回答說:「用崇拜,大量的眼淚,震響著愛情的呻吟,吞吐著烈火的嘆息。」
你看,多麼猛烈!
這時,你就會明白,如果父母要因為愛情跟子女反目,最後受傷和退讓的一定是父母。
當然,父母對子女,又是超越了一切,比愛情要偉大,比親情還要高尚,是可以拿命換命的,這又是一個維度。只不過這個維度,有可能僅僅就是單向的。
回到《足球尤物》。這部影片講述了女孩扮裝成男孩,頂替哥哥進入學校足球隊,想打敗前男友球隊的故事。其中,折射出很多社會問題,如男主角彪悍的外形下,卻有顆孤獨敏感的心,在追尋愛情的路上茫然無措,內心追求與外貌要求不符;女孩的角色扮演,就應該穿上美麗的衣服,出入各種社交場合,而不應該從事野蠻的足球運動。
還好,男女主人公都突破了自我,實現了人生的逆轉,實現了足球夢和愛情夢。
這部影片獲得了「美國青少年選擇獎」,對青少年今後的人生選擇,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我最感動的是杜克在球場的一席話:「就好像教練在每次比賽前說,不要懼怕偉大,有些人生得偉大,有些人成就偉大,有些人則被偉大所信任。我想今天我們成就為偉大的機會就是讓你參加。」你瞧,這就是運動對「偉大」的最好闡釋。
這句話其實也是原著中的翻版模仿,源於戲劇中馬伏裡奧與奧麗維婭的對話:「不用懼怕富貴,有的人是生來的富貴,有的人是掙來的富貴,有的人是送上來的富貴。」(文末小丑也重複了這句)
在影片中,「富貴」換成了「偉大」。
不過,我還是推薦看莎士比亞的原著。讀了原著,你才會體會味到文學的作用,品味莎士比亞那精美的句子:「雖然造物常常用一層美麗的牆來圍蔽住內中的汙穢,但是我可以相信你的心地跟你的外表一樣好。」
附原著裡的愛情詩一首:
小丑 (唱)
什麼是愛情?它不在明天;
歡笑嬉遊莫放過了眼前,
將來的事有誰能猜料?
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華;
來吻著我吧,你雙十嬌娃,
轉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孫科,男,1981 年 9 月生,山東淄博桓臺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學士、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教育學博士後;國家二級運動員(排球);工作於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現任學校體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體育教研室特聘教授;興義民族師範學院體育學院特聘教授。先後工作於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體育部、清華大學體育部。
兼任中國體育史分會委員、《體育學研究》特約編輯、創新驅動教育科技研究院授課專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排球協會主教練;研究方向為中國足球改革與足球文化、體育口述史;紀錄片《體媒人物——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口述史》執行主編;《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叢書》副總主編、北京分卷主編;湖南經濟電視臺奧運三檔節目的專家點評嘉賓。
主持國家級課題 2 項,省部級課題 3 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 10 項,省部級課題7 項;2017 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足球振興的文化策略研究》,成為體育界主持重點課題最年輕的學者;先後以獨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學研究》《體育與科學》《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等 CSSCI 及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 26 篇。參與獲得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技獎」三等獎。
親情來源於責任,是愛的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