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不要忘記,即使處境無望,在劫難逃,我們仍可以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人類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弗蘭克爾
不灰心、不絕望、堅持,良好的態度做事更有動力。
你知道這些心理學效應嗎?
1.首因印象
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由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指的是與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或交往後的所得印象,先入為主的判斷會影響今後是否深入交往。
如果對方在初次見面時給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如和藹可親,大方幽默等,好感直線上升,人們就更願意和他接觸。相反,初次見面給自己留下冷漠、小氣、邋遢等,人們大都不會與之交往。
2.飛輪效應
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很多事情一開始都很難,認真堅持下去,熬過這個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黑暗盡頭就是光明。
3.羊群效應
只要有羊群認定的領頭羊,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
隨波逐流,人群要麼錦上添花,要麼落井下石。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被騙或失敗,而真相只有少部人分人知道,永遠要有獨立的思想,居安思危。
4.責任分散意識
當只有一人能提供幫助時,他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若有許多人在場,幫助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從而形成一種我不去救,也有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群體冷漠的局面。
想起一個公德比賽的公益廣告,公交車上來一位老人,車內坐著的人互相推脫。
「你讓吧」,「為什要我讓?」
「你離她近,你讓」
「哎呀,憑什麼呀」
「我不想讓~」
給老人讓坐並不難,坐公交車廣播禮讓老弱病殘孕是提醒,我一般都會讓,有些老人也和我說過謝謝,文明才能是社會的進步。
(ps自己身體不舒服可以不讓)
5.暈輪效應
這是對他人的一種認知偏差,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良好的印象後,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良好,愛屋及烏,會看到這個人被光環所籠罩。
敬仰和愛慕使人陶醉,名人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大佬說的都對!還有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眼裡他什麼都優秀,盲目崇拜。
6.鳥籠效應
假如一個人獲得一個空鳥籠放在家裡,別人或自己覺得奇怪,迫於心理壓力,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
比喻人們在獲得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購物時商家贈送優惠券,會選擇花掉這個優惠券,為了湊單而買其它東西,買了一件衣服,又想買褲子、鞋子作配套。鳥籠效應對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7.羅森塔爾效應
或者稱為期待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證明中學生的智力發展與老師對其關注程度成正比關係。
教育實踐表明:當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其抱較高期望,這段時間裡學生感受到關懷、愛護和鼓勵,常會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學習,會更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覺得老師偏心,以消極、懶惰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學習,不服管教,逐漸墮落。
8.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人的成長也是要度過一段黯淡無光的掙扎期,就像是在基層打雜,接受各種無理的批評責罵,只有突破自己到達一定高度才會有人重視,被外界認可。
你還知道哪些心理學效應?我們一起討論吧
我是幻晝夜
晝夜交替,會有奇蹟。
圖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