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2021-01-19 黃式幽默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

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的登,這樣就更容易、更順利登向高處。如果一上來登五六個臺階,不僅費力還很容易被絆倒,從而摔傷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普遍不願意接受困難和較為複雜的請求,因為它費時費力還不容易完成;相反,人們樂意接受容易達成的小請求。

登門檻效應的另外一種解釋:

先設定一個門檻,切記門檻不易過高,以方便對方像登臺階一樣,一層一層很容易地登到你想讓他去到的地方,以此實現你的目標。

這種效果猶如杜甫在詩中描述的意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方在不知不覺、迷迷糊糊、悄無聲息中已經被你影響和引導了。

如何利用登門檻效應得到我們想要的,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呢?

1、工作順遂

①制定目標

月初,我們都會給自己和員工制定目標,因為工作年限的不同,能力的不同,任務量也不應相同。

有的員工能力有限,當制定不合理的目標後,會因達不到目標而遭受巨大挫折,灰心喪氣,甚至出現不適合做這份工作的想法。有的員工能力強,如果目標定得太低會起到消極工作的反效果。

領導要根據員工的實際情況,先幫助他設定一個簡單且容易達成的小目標,目標達到會激發他的自信心,然後再鼓勵他設立高一點的目標,切忌設定根本完不成的目標。

前幾天有讀者留言說她常常感到很沮喪,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突然想放棄了怎麼辦?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違背了登門檻效應,一開始設立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在屢次遭到挫折後,又看到別人賺得盆滿缽滿時,從而產生消極怠世想放棄的心理。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常常會犯期望過高(Exorbitant expectation)的認知錯誤,對個人期望的推測和實際情況出入太大。

不論是給自己還是給別人制定目標,一定要穩紮穩打、腳踏實地,不可憑一時興致盲目定目標,飄得過高只會導致摔得更慘。

②委派任務

如果你要委派下屬做一項比較艱難的工作,切忌上來就布置給他,這樣不僅讓他沒有信心完成,還讓他不願花太多時間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做好了是他的本職工作,做不好又是他的能力問題。

根據登門檻效應,先將任務分解成幾個小任務,再將其中的一個小任務交給他做,等到他做好後,再給另一個小任務,之後再把整個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樂於接受,也很容易完成,更增強了他的能力和自信心。

③請求幫助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很難解決的棘手問題時,先搭建門檻,請對方幫個小忙,比如幫你訂個餐或倒杯水;再徵求他有沒有好的想法和構思,哪裡有問題需要改正等;

最後問他能否和你一同完成這項任務,並表達出非常需要他幫助的強烈渴望,對方為了給你樂於助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幫助你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2、愛情如願

如果你想追求一個女生或男生,不要一上來就約吃飯、看電影,這樣會讓對方感到很唐突,覺得你目的不純、另有所圖有壓迫感,通常都會拒絕。

正確的做法是,你要先設立一個低門檻,讓對方很輕易、很輕鬆,且沒有任何防備地踏上去,緊接著再鋪上一個臺階,就這樣讓對方一個接一個臺階地往你預設的地方走上去。

常聽別人說,如果你想和對方快速拉近距離,要讓對方反過來幫你幾個小忙,而不是你無事獻殷勤去幫對方,背後運用的就是登門檻效應。

當你讓對方幫你小忙時,作為答謝你可以提出請對方吃飯的請求,這樣對方就會覺得因為幫了你忙而吃飯是一種正常的禮儀行為,如果拒絕就太不通情達理了。

吃過飯如果時間還早,可以約對方看一部她喜歡的電影。對方會覺得既然和你吃了飯,再看一部電影也沒有什麼,漸漸拉下防備心理。

之後你們可以約著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出去遊玩,再約著上下班,就這樣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親密的感情,對方同意和你在一起的機率才會變大。

登門檻效應是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循序漸進、「得寸進尺」的過程。如果冒然拋去其中的一些環節,而想一步登天,註定要遭到失敗的。

3、生活中的「被引導消費」

①免費品嘗

逛商場時,我們總能發現有個穿著工作制服的服務生,手裡端著東西,告訴你可以免費品嘗,出於好奇心反正也不要錢,有不少人就上去嘗了一下,發現味道挺好的。

剛好服務生告訴你最近在做打折活動,買兩件送一件,而這正好激發了你購買的欲望,本來沒有購買需求的,一部分人卻為「免費」買了單。

②買不買都沒關係

逛街時,如果導購看到你停留在一件衣服很長時間,便告訴你「喜歡可以試一下,買不買都沒關係」,這樣就打消了很多人的防備心,既然說了買不買都沒關係,何不試一下呢?

一試發現還真不錯,同伴和導購都說適合、好看,剛好導致告訴你店裡在做活動打八折,本來只是隨便看看沒想著買的,結果拎著購物袋開開心心回了家。

以上兩個案例都用到了登門檻效應,先降低人們的防備心理,讓他們逐漸接受品嘗和試裝,再說出活動激發購買慾望。只要缺少一個環節可能都達不到買單的效果,如果一上來就讓別人購買,會把人們嚇走。

4、望子成龍

①孩子不感興趣

如果你想讓孩子好好學外語,可是孩子卻對此不感興趣該如何應對?

很多家長會採取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孩子死記硬背,背不下來就不許玩,不許看喜歡的動畫片來做懲罰。這樣只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更加厭惡外語。

運用登門檻效應,先給孩子搭建一個低門檻,帶他們去觀看同年齡段的兒童英文比賽,讓他們感受現場的氣氛,以及領略會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小朋友的魅力和風採,讓他們體會到在臺上領獎是多麼光榮和自豪的事。

接著帶他們觀看中學生、成年人的演講比賽,買一些漫畫形式的英文讀物放在家中,帶他們去電影院看一些好萊塢動漫。如果他們對電視媒體中的某個名人感興趣,正好藉此機會加以引導。

問他們將來想不想見到他們?如果當面見到他們該說些什麼?如果不會外語不能跟他們交流是不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

讓孩子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往上走,對外語產生的興趣才會更大。想要做好一件事,興趣是關鍵。

②孩子不吃蔬菜

還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吃蔬菜、不喜歡運動,只喜歡吃肉該怎麼辦?我三歲的小侄子就是這樣,基本上一口蔬菜都不吃,強制讓他吃蔬菜沒有一點效果。

同樣運用登門檻效應,先設定一個低門檻,先在家裡買很多蔬菜的貼圖,教他認字。下一個臺階是慢慢刺激他的味蕾,用蔬菜汁和面做各種顏色的餡餅,或用肉和蔬菜一同打碎做成肉圓。

接著讓他和媽媽一起買菜,學著摘菜從中尋找樂趣;將肉類做得難吃,蔬菜做得好吃,慢慢讓他體會到蔬菜並沒想像中的不好吃;

講關於吃了蔬菜會讓人更健康的故事,以及蔬菜中含有哪些維生素,吃了會對身體有哪些好處,慢慢讓孩子對蔬菜不陌生而產生興趣。

③孩子不喜歡運動

針對不喜歡運動的孩子,可以用夢想來撬動他。比如,喜歡哪個明星,有什麼夢想,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要想像他一樣成為那樣的人,是不是要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好身體?是不是要吃蔬菜和鍛鍊身體?該怎樣成為你崇拜的那個人呢?是不是要模仿和學習他?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要做到他那樣,就得學會自律,懂得經營自己的身體和身材,不自律的人很難取得大成就。

同時搜集他崇拜的人健身的照片、視頻等素材,並經常帶他出入健身場所,和喜歡健身的人一同交流,這一層一層的臺階,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5、孩子「玩弄」家長的把戲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請求,有些人就是很冷漠,沒有那麼熱心,會直接拒絕你 ,登門檻效應就不起作用,這時我們可以使用逆向思維。

先提出一個大的請求,對方肯定會拒絕,這時再提出一個小請求。人通常會在拒絕完別人後感到一定的愧疚,如果再次拒絕同一個人,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相比前一個請求,第二個請求很容易達成,只好勉為其難地答應請求。

在這點上,很多的孩子特別擅長這項技能,反過來「玩弄」父母。他們非常清楚父母的脾氣,比如作業沒寫完父母不同意看電視,可是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更新了又想看怎麼辦呢?

他們會說道,「媽媽,我去外面玩一會,等下就回來!」媽媽立即回絕到「不行,你作業寫完了沒有?」他們便使用迂迴戰術,勉為其難的說道,「好吧,媽媽,我不出去玩了!那我在家看一集動畫片,休息一下可以嗎?」

媽媽一想,與其出去玩不知道玩到什麼時候,還不如讓他在家看一集動畫片,既然孩子做出讓步,自己不妨也讓步,於是就答應了孩子的請求。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孩子想吃漢堡,爸爸不同意擔心容易發胖。孩子便做讓步說想喝一瓶果汁,爸爸經過一對比,果汁健康還便宜,就這樣中了孩子設下的「圈套」。

總結:

登門檻效應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以上從工作、生活、愛情、教育四個方面詳細說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你能了解並正確使用它,受益無窮。

生活中,你還遇到過哪些登門檻效應,歡迎留言討論。下一期,漫話心理學將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敬請期待!漫話心理學,專注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冷熱水效應,通往幸福的陽關大道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第2篇——冷熱水效應。還記得第1篇中的登門檻效應嗎?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墊底辣妹》:年級倒數卻考上重點大學,離不開「登門檻效應」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根本不可能",儘管電影可能有誇大的情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是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從心理學上說,這是因為"登門檻效應"的作用。什麼是"登門檻效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登門檻效應"。
  • 心理學:超實用的七個心理暗示技巧,讓身邊的人乖乖聽你的話
    這七個小技巧可以幫助更好地讓人「聽話」。一、利用態度行動原則態度行為原則可以幫助人們大致判斷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並預測對方面對選擇時將會進行的行動。它是指導一個人生活行動的大框架,以下所有原理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
  • 8個在生活中影響著無數人的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字都聽說過,但是真實的背後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也遇到各種有趣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原創高品質科普文|「心理學簡報」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無論是在職場、學校還是其他的社交場合,我們總是會發現一些人很討人喜歡,但如果要問為什麼會喜歡他們,我們可能很難準確地說出理由。人人都想在集體中獲得好人緣和認同感,但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廣泛的喜愛呢?
  • 登門檻效應:求人辦事不能心急,循序漸進更有效率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如果你一下子就向人提出一個大請求,結果就是被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個較小的請求,等到對方接受以後,再提出較大的要求,則更容易達成心願。這就是所謂的「登門檻效應」。這一效應可以這樣進行解釋,你想走進一間房子裡,卻遭到主人的斷然拒絕,那麼你可以先說服主人讓你的腳踏上門檻,其次說服他讓你的一隻腳踏進門檻內,達到這個目的後,再說服他讓你進到屋裡去。這也就是說,在遇到與被說服對象的觀點差距較大的情況時,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01-有很多夫妻結婚之後,為了延續戀愛時的甜蜜,總是會在生活中堅持戀愛時那一丁點兒有作用的行為。比如說,一方為了另一方去付出、一方不問緣由的包容另一方等等這樣的不平等行為。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 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 一個人開懷大笑,旁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 心理學筆記一:5個能引起共鳴的心理效應,幫你解釋日常困惑
    01舌尖效應現象:碰到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熟悉的音容笑貌,無論如何想不起人名;考試中要用到某些熟悉的字詞、公式,突然想不起來;說話的時候某些詞到嘴邊來了就是說不出來......原理:以上種種就是「舌尖效應」,概括來說就是一些很熟悉的單詞、人名、公式或其他事物,一時想不起來,話在嘴邊難開的現象。
  • 職場老司機心知不宣的5個心理學效應,趕緊收藏,看他個十遍!
    五大職場心理學為你呈現:一、投射效應「他是不是可以跟我過不去?」「他是不是刻意針對我。」「其他人都不說,偏偏指我?」「老娘不幹了,愛誰幹誰幹!」二、喜好效應我曾經問過我的上司為什麼這麼看重我,我一無資歷,二無關係的。我上司告訴我說,因為看到我,就像看到曾經努力奮鬥的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喜好效應。人們喜歡排斥異己,喜歡跟自己保持某種相似事物喜好的人事物。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影響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分享給各位
    2、聚光燈效應 有時我們總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後馬上就忘了。 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聚光燈效應‌‌」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試一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會更好。
  • 稟賦效應:生活滿滿的都是心理學的套路
    定義: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也被稱為幼犬效應。舉個例子說明:全世界二手市場都不景氣,買家買不到便宜的東西,賣家又找不到好的買家。如果按照常識有買家也有賣家應該市場很繁榮才對。二手市場不景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從三個心理學知識,判斷你有沒有衝動消費
    行業內把這個環節叫「轉化」,但背後卻是有一些心理學依據,畢竟對於消費者來說,嘴上做可不算,是不是為你花錢才代表真愛。對於公司來說,可能來自以往的經驗,但確實有不少心理學理論發現:這些套路就是有用的,因為我們都是人。1、登門檻效應:只要先幫小忙,才會幫大忙。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2020-03-25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應該知道的四個心理學效應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現實生活和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都證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們會自覺地依據第一印象去評價一個人,今後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來驗證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關係到今後人們對其評價如何,它往往決定著今後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後可能就不會繼續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 【心理健康】父母必知的十大教育兒童心理學原理
    兒童心理學原理01羅森塔爾效應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