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
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的登,這樣就更容易、更順利登向高處。如果一上來登五六個臺階,不僅費力還很容易被絆倒,從而摔傷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普遍不願意接受困難和較為複雜的請求,因為它費時費力還不容易完成;相反,人們樂意接受容易達成的小請求。
登門檻效應的另外一種解釋:
先設定一個門檻,切記門檻不易過高,以方便對方像登臺階一樣,一層一層很容易地登到你想讓他去到的地方,以此實現你的目標。
這種效果猶如杜甫在詩中描述的意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方在不知不覺、迷迷糊糊、悄無聲息中已經被你影響和引導了。
如何利用登門檻效應得到我們想要的,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呢?
1、工作順遂
①制定目標
月初,我們都會給自己和員工制定目標,因為工作年限的不同,能力的不同,任務量也不應相同。
有的員工能力有限,當制定不合理的目標後,會因達不到目標而遭受巨大挫折,灰心喪氣,甚至出現不適合做這份工作的想法。有的員工能力強,如果目標定得太低會起到消極工作的反效果。
領導要根據員工的實際情況,先幫助他設定一個簡單且容易達成的小目標,目標達到會激發他的自信心,然後再鼓勵他設立高一點的目標,切忌設定根本完不成的目標。
前幾天有讀者留言說她常常感到很沮喪,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突然想放棄了怎麼辦?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違背了登門檻效應,一開始設立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在屢次遭到挫折後,又看到別人賺得盆滿缽滿時,從而產生消極怠世想放棄的心理。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常常會犯期望過高(Exorbitant expectation)的認知錯誤,對個人期望的推測和實際情況出入太大。
不論是給自己還是給別人制定目標,一定要穩紮穩打、腳踏實地,不可憑一時興致盲目定目標,飄得過高只會導致摔得更慘。
②委派任務
如果你要委派下屬做一項比較艱難的工作,切忌上來就布置給他,這樣不僅讓他沒有信心完成,還讓他不願花太多時間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做好了是他的本職工作,做不好又是他的能力問題。
根據登門檻效應,先將任務分解成幾個小任務,再將其中的一個小任務交給他做,等到他做好後,再給另一個小任務,之後再把整個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樂於接受,也很容易完成,更增強了他的能力和自信心。
③請求幫助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很難解決的棘手問題時,先搭建門檻,請對方幫個小忙,比如幫你訂個餐或倒杯水;再徵求他有沒有好的想法和構思,哪裡有問題需要改正等;
最後問他能否和你一同完成這項任務,並表達出非常需要他幫助的強烈渴望,對方為了給你樂於助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幫助你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2、愛情如願
如果你想追求一個女生或男生,不要一上來就約吃飯、看電影,這樣會讓對方感到很唐突,覺得你目的不純、另有所圖有壓迫感,通常都會拒絕。
正確的做法是,你要先設立一個低門檻,讓對方很輕易、很輕鬆,且沒有任何防備地踏上去,緊接著再鋪上一個臺階,就這樣讓對方一個接一個臺階地往你預設的地方走上去。
常聽別人說,如果你想和對方快速拉近距離,要讓對方反過來幫你幾個小忙,而不是你無事獻殷勤去幫對方,背後運用的就是登門檻效應。
當你讓對方幫你小忙時,作為答謝你可以提出請對方吃飯的請求,這樣對方就會覺得因為幫了你忙而吃飯是一種正常的禮儀行為,如果拒絕就太不通情達理了。
吃過飯如果時間還早,可以約對方看一部她喜歡的電影。對方會覺得既然和你吃了飯,再看一部電影也沒有什麼,漸漸拉下防備心理。
之後你們可以約著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出去遊玩,再約著上下班,就這樣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親密的感情,對方同意和你在一起的機率才會變大。
登門檻效應是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循序漸進、「得寸進尺」的過程。如果冒然拋去其中的一些環節,而想一步登天,註定要遭到失敗的。
3、生活中的「被引導消費」
①免費品嘗
逛商場時,我們總能發現有個穿著工作制服的服務生,手裡端著東西,告訴你可以免費品嘗,出於好奇心反正也不要錢,有不少人就上去嘗了一下,發現味道挺好的。
剛好服務生告訴你最近在做打折活動,買兩件送一件,而這正好激發了你購買的欲望,本來沒有購買需求的,一部分人卻為「免費」買了單。
②買不買都沒關係
逛街時,如果導購看到你停留在一件衣服很長時間,便告訴你「喜歡可以試一下,買不買都沒關係」,這樣就打消了很多人的防備心,既然說了買不買都沒關係,何不試一下呢?
一試發現還真不錯,同伴和導購都說適合、好看,剛好導致告訴你店裡在做活動打八折,本來只是隨便看看沒想著買的,結果拎著購物袋開開心心回了家。
以上兩個案例都用到了登門檻效應,先降低人們的防備心理,讓他們逐漸接受品嘗和試裝,再說出活動激發購買慾望。只要缺少一個環節可能都達不到買單的效果,如果一上來就讓別人購買,會把人們嚇走。
4、望子成龍
①孩子不感興趣
如果你想讓孩子好好學外語,可是孩子卻對此不感興趣該如何應對?
很多家長會採取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孩子死記硬背,背不下來就不許玩,不許看喜歡的動畫片來做懲罰。這樣只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從而更加厭惡外語。
運用登門檻效應,先給孩子搭建一個低門檻,帶他們去觀看同年齡段的兒童英文比賽,讓他們感受現場的氣氛,以及領略會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小朋友的魅力和風採,讓他們體會到在臺上領獎是多麼光榮和自豪的事。
接著帶他們觀看中學生、成年人的演講比賽,買一些漫畫形式的英文讀物放在家中,帶他們去電影院看一些好萊塢動漫。如果他們對電視媒體中的某個名人感興趣,正好藉此機會加以引導。
問他們將來想不想見到他們?如果當面見到他們該說些什麼?如果不會外語不能跟他們交流是不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
讓孩子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往上走,對外語產生的興趣才會更大。想要做好一件事,興趣是關鍵。
②孩子不吃蔬菜
還有很多的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吃蔬菜、不喜歡運動,只喜歡吃肉該怎麼辦?我三歲的小侄子就是這樣,基本上一口蔬菜都不吃,強制讓他吃蔬菜沒有一點效果。
同樣運用登門檻效應,先設定一個低門檻,先在家裡買很多蔬菜的貼圖,教他認字。下一個臺階是慢慢刺激他的味蕾,用蔬菜汁和面做各種顏色的餡餅,或用肉和蔬菜一同打碎做成肉圓。
接著讓他和媽媽一起買菜,學著摘菜從中尋找樂趣;將肉類做得難吃,蔬菜做得好吃,慢慢讓他體會到蔬菜並沒想像中的不好吃;
講關於吃了蔬菜會讓人更健康的故事,以及蔬菜中含有哪些維生素,吃了會對身體有哪些好處,慢慢讓孩子對蔬菜不陌生而產生興趣。
③孩子不喜歡運動
針對不喜歡運動的孩子,可以用夢想來撬動他。比如,喜歡哪個明星,有什麼夢想,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要想像他一樣成為那樣的人,是不是要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好身體?是不是要吃蔬菜和鍛鍊身體?該怎樣成為你崇拜的那個人呢?是不是要模仿和學習他?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要做到他那樣,就得學會自律,懂得經營自己的身體和身材,不自律的人很難取得大成就。
同時搜集他崇拜的人健身的照片、視頻等素材,並經常帶他出入健身場所,和喜歡健身的人一同交流,這一層一層的臺階,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5、孩子「玩弄」家長的把戲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請求,有些人就是很冷漠,沒有那麼熱心,會直接拒絕你 ,登門檻效應就不起作用,這時我們可以使用逆向思維。
先提出一個大的請求,對方肯定會拒絕,這時再提出一個小請求。人通常會在拒絕完別人後感到一定的愧疚,如果再次拒絕同一個人,會感到很大的壓力。而相比前一個請求,第二個請求很容易達成,只好勉為其難地答應請求。
在這點上,很多的孩子特別擅長這項技能,反過來「玩弄」父母。他們非常清楚父母的脾氣,比如作業沒寫完父母不同意看電視,可是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更新了又想看怎麼辦呢?
他們會說道,「媽媽,我去外面玩一會,等下就回來!」媽媽立即回絕到「不行,你作業寫完了沒有?」他們便使用迂迴戰術,勉為其難的說道,「好吧,媽媽,我不出去玩了!那我在家看一集動畫片,休息一下可以嗎?」
媽媽一想,與其出去玩不知道玩到什麼時候,還不如讓他在家看一集動畫片,既然孩子做出讓步,自己不妨也讓步,於是就答應了孩子的請求。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孩子想吃漢堡,爸爸不同意擔心容易發胖。孩子便做讓步說想喝一瓶果汁,爸爸經過一對比,果汁健康還便宜,就這樣中了孩子設下的「圈套」。
總結:
登門檻效應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以上從工作、生活、愛情、教育四個方面詳細說明了登門檻效應的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你能了解並正確使用它,受益無窮。
生活中,你還遇到過哪些登門檻效應,歡迎留言討論。下一期,漫話心理學將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敬請期待!漫話心理學,專注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