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在北京先農壇體育館,被稱為中國足球「教父」的年維泗,有「萬裡長城」稱號的新中國第一代國門張俊秀,以及當年留學匈牙利的中國隊中場主力張京天應邀參加中國-匈牙利合作紀錄片《中國足球元老留匈往事》的拍攝。
幾十年來,中國足球不知用了多少洋教練,不知有多少球員去留學,國家隊的、國奧隊的、中超的、中甲的甚至少兒的,數不勝數。要問哪一屆給中國隊提高幅度最快,非1954年留學匈牙利莫屬,儘管與當時水平低、提高快有關,但進步之明顯確實令人驚異。
新中國成立之初,足球水平很低,第一支出訪外國的解放軍足球隊竟以1比17輸給捷克斯洛伐克隊。連低水平的印度隊來華訪問,中國隊都怕輸掉。那時的技戰術水平也很初級,全國聯賽中不少隊還在使用落後的兩後衛戰術,守門員撲球的時候習慣肚子著地,比賽下來胸前全是土。那時還講究「涮人」和「踢高丫兒」,凡是能「涮」一下的都被看作好樣的,華而不實的轉圈兒「涮」也大受青睞。誰能踢一腳高球,觀眾席上便高聲叫好。從上到下的足球觀念都如此陳舊。
中國足球隊先是想去蘇聯,蘇聯足球機構答覆說從沒有接受過這麼多球員長時間學習。迫切想要提高水平的中國足球界又將目光轉向匈牙利。當時匈牙利足球隊剛打敗從未在本土失敗的英國足球隊,震驚了世界。匈牙利很快給予答覆:「我們小小的匈牙利能為大大的中國培養足球運動員,感到很高興。」
於是,20多位中國足球運動員來到匈牙利。迎接他們的是著名教練尤瑟夫。他在這個足球強國的教練中排名第六,大概相當於當今西班牙與德國甲級聯賽強隊的教練。
通過幾天的摸底訓練,這位教練對中國足球水平之低感到驚訝。他知道年輕的中國隊差得太遠,但他沒有流露出來,而是化作對友好的中國人民的一種責任感。年維泗回憶說:「那時他讓我們顛球,我們顛不了多少下。一個匈牙利女子手球運動員當著我們面顛球,她用左腳、右腳、頭部、胸部嫻熟地顛,又把球踢高,繼續顛,最後停下球朝我們微笑。我們簡直看傻了,也真有點無地自容。」為了不使中國小夥子太難堪,尤瑟夫專門找工廠和學校的足球隊比賽, 先是和賓館的工作人員踢了一場,贏得並不輕鬆,和匈牙利田徑隊打成1比1,和其他業餘隊打,場面大多難解難分。
中國球員在尤瑟夫嘔心瀝血的調教下有了長足的進步,一年半的時間,從訓練水平到技術、戰術、體力,簡直像換了一批人。剛去匈牙利時,中國運動員訓練只知道跑步和禁區外原地射門,尤瑟夫卻強調對抗中的訓練。他說:「足球不是表演,不是舞臺藝術,它自始至終是在對抗中進行的,你們要養成在對抗中完成動作的習慣。」中國運動員的留學,匈牙利人的執教,把中國足球水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中國隊本來被認為弱不禁風,卻打得有聲有色,在和波蘭青年隊比賽時,僅以2比3一球小負,守門員張俊秀因出神入化的撲救被譽為「攻不破的萬裡長城」。
匈牙利留學結束,中國足球隊已經可以和匈牙利甲級聯賽的中下遊水平球隊抗衡了。那批中國足球運動員在後來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是中國足球界的中堅力量。
2004年,當年的球員在香河舉行了留學匈牙利50周年紀念活動。2014年,匈牙利足協還出資請部分球員去匈牙利回憶當年的留學生活,他們也派人來拍攝,製成了專題片。
附上中國足球最早留洋的球員名單:陳成達、謝鴻鈞、年維泗、陳家亮、從者餘、孫元雲、陳山虎、張京天、張俊秀、張水浩,曾雪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