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注整個藏區,歡迎訂閱和投稿!
投稿郵箱:632907814@qq.com
轉山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他們相信徒步圍著神山繞行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心懷信仰、敬畏自然,虔誠的藏民離開世俗的現實生活,走入荒野自由穿行,歷經磨難後回到出發地。途中經歷的艱險絲毫不能嚇退生生世世圍繞卡瓦格博轉經的藏民,因為在他們看來,苦難和折磨正是他們延續著朝聖之路前行的理由。 楊帆/攝
晨起趕路,踏著雨崩村草地上鋪滿的薄霜,腳底不時傳來的嘎吱脆響呼應著卓瑪和同伴內心的興奮。她們都來自西藏昌都,目的地是雨崩村神瀑,這是梅裡雪山內轉山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圍繞卡瓦格博的轉經分為「內轉」和「外轉」兩種方式。卓瑪和同伴這次走的是「內轉」,步行需要三到四天時間。
這是卓瑪和丈夫扎西旺堤婚後第一次來梅裡雪山雨崩村神瀑「內轉」,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帶來了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一家人預備穿過「蓮花生禪洞」,感悟佛經中的「中陰之旅」,在卓瑪看來,這是她和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起點。
神瀑的水落到孩子的額頭上,卓瑪和丈夫扎西都興奮不已,他們口中念誦經文,祈求神瀑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幸福。夫妻倆不遠千裡從西藏昌都來到雨崩神瀑「內轉」,就是想讓8個月大的孩子接受洗禮,獲得來自神山的祝福。這是卓瑪和扎西提前送給孩子的一周歲生日禮物。
梅裡雪山神女峰和五冠峰之下,是內轉山的重要驛站雨崩村,自古只有一條人馬驛道通向外界,長期的與世隔絕,讓這裡的時間和發展速度慢了下來。遊客的到訪,日益影響著藏民的生活,卻未能改變雨崩村的質樸和善意。
天色漸暗,斯那都吉家的門口才開始熱鬧起來。這一天,是這個藏族小夥子迎娶新娘的日子,對於村子來說如同節日,全村人都送來了祝福,所有的禮成都延續著古老的傳統。
斯那都吉和羅絨卓瑪迎來了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他們結婚了。雨崩村許久沒有這樣熱鬧過,斯那都吉和妻子得到了全村人的祝福,這個憨厚的藏族漢子一整晚笑得合不攏嘴,斯那都吉覺得,這是神瀑和長輩告訴自己的:善心會有福報,未來充滿希望。
永久村的小寺廟裡,守寺的僧人點燃酥油燈,為前來跪拜的轉經者祈福。轉經者相信,跪拜是推開梅裡雪山外轉路的大門。
如今的「外轉」 歷時4至7天,部分路段可以搭乘摩託或汽車,大部分需要徒步行走,近220公裡的徒步高原行走跨越兩省三縣,每天海拔跨度1000米左右,最高海拔是4815米的說拉埡口。
藏族人相信,噶舉派第二世活佛噶瑪拔希開啟了梅裡雪山的轉山之路。他們世世代代轉山,就是在跟隨佛的足跡,引導自己前往彼岸之地。
這是一群從青海來的覺母們,轉山時她們排成長隊行走,口中念誦經文。
在海拔3340米的永是通,覺母們停下腳步,打酥油茶吃糌粑,一旁的轉經者爬上牆頭默默觀看。她們就像佛的使者,到哪兒都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海拔4415米的多克拉埡口,是梅裡雪山外轉路上第一個4000米海拔以上的埡口。即便天空晴朗,雪山的寒風也足以將脆弱的皮膚撕裂。這裡系滿了無數朝聖轉經者掛上的經幡,藏族人相信,將經幡系在這裡,他們念誦和祈福的經文會一直被山風吹起念誦,傳到卡瓦格博的耳朵裡,甚至將他們帶到彼岸的「理想國」,輪迴延續。
太陽落山,暮色四合,趕路的車輛在「曲珠堆格」的群山間編織起一條長長的光帶。這裡是轉山路上著名的碎石崩塌區,卡瓦格博特殊的地理環境,是藏族人所有空間認知和信仰之源的基礎,它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藏族傳說中,「曲珠堆格」是一條被卡瓦格博神山壓在身體下的黑蛇,它不停吞噬著山丘和過往生靈,所以才會常年滑坡。
藏民在4815米的說拉埡口煨桑,系上風馬旗,向天空撒開五穀,祈福頂禮,高喊「阿萊此咯」。對於藏民來說,轉山沒有外界想像的神秘,普通的藏民們相信,轉山能為他們消除此生業障,祈福家人平安,保佑莊稼豐收。轉山活動就是他們實實在在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身體中流淌的血液。
凌晨7點,卡瓦格博峰終於漸漸顯示在轉經者眼前。轉山路的艱辛,對於人體有著極大的挑戰,可也正因為體力的消耗,轉經者能夠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安靜,使得轉經者能更「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思考是與非、善與惡,去領悟生命對人的意義和自己對信仰的理解。
歷時5天,曲桑回到了外傳出發的起點飛來寺,他雙手合十頂禮卡瓦格博,內心無比平靜。梅裡雪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使得生活在這裡的藏民以最本真的方式——「行走山間」來使自己塵歸內心。對於藏民來說,這一切都是生命輪迴的起點。